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非罕见,因其常无临床症状而易被忽视。本文对45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儿的病因及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观察组)均为本院住院病儿,男26例,女19例;年龄25d~11岁,其中<1岁8例,1~3岁14例,4~7岁15例,>7岁8例。血小板计数(PLT)皆>400×109/L.所有病儿出、凝血时间正常,临床无出血倾向,无肝脾大及血管栓塞表现。其中2例血小板计数>600×109/L病儿骨髓穿刺示巨核细胞轻度增生,成熟型多见…  相似文献   

2.
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障碍。我院近1年完成的10例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中 ,1例发生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 ,经抢救好转 ,现报道如下。1.供受体情况 :患者女性 ,12岁 ,山东省临沂市学生。7年前发现血白细胞数增高 ,2年前血白细胞数升至130×109/L,当地骨髓涂片检查确诊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慢性期 ,予羟基脲治疗。移植前血象 :白细胞数7.5×109/L,血红蛋白量109g/L,血小板数296×109/L;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多 ,粒系增生明显活跃 ,以中幼粒以下阶…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6岁。因乏力、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入院。检查:白细胞25×109/L,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50×109/L,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给于HOAP方案,经4个疗程化疗,获完全缓解。再给于3次中枢预防治疗,HOA...  相似文献   

4.
病例1患者女性25岁病案号941403患者1994年6月曾无明显诱因出现皮下瘀点、瘀斑,伴月经量多,在外院骨穿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强的松治疗无效。1995年3月来我院治疗6个月,Pt自18×109/L上升至123×109/L,月经量正常,皮...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 68岁1991年初诊时检查WBC190×109/L,外周血涂片原始细胞<5%,嗜碱细胞易见>10%,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粒+早幼粒细胞占13%,结合脾大显著、多汗、乏力等症状,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加速期。经羟基脲及α-2b干扰素治疗1月,病情回到慢粒的慢性期。出院后一直在门诊使用α2b干扰素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连续3a,Ph’染色体由阳性转成阴性,病程稳定。1998年5月8日以慢粒急性粒细胞变(简称慢粒急变)(Cml→M2)的诊断住院。当时血象:WBC2-4×109/L…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88年4月至2000年元月,采用紫癜汤为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下同)慢性型患者57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57例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均未经过激素治疗。其中男25例,女32例;年龄26岁~35岁者21例,36岁~45岁33例,46岁~56岁3例;复发1次者17例,复发2次或2次以上者9例。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30~50)×109/L,血色素 60~90g/L;血小板寿命在24小时以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成熟障碍,很少见到血小…  相似文献   

7.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5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Si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经导管脾动脉造影后,注入1mm明胶海绵颗粒10~30粒,栓塞面积40%~70%。术后白细胞平均升高36×109/L,血小板平均升高110×109/L,峰值在7~14d。症状有左上腹轻痛、发热、恶心,未出现脾脓肿及异位栓塞。2例原发性者术后追踪1年无复发,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者,其中1例2个月后复发行第2次栓塞,半年后又有复发,原因可能为:①脾脏增大程度不一,栓塞面积不足;②肝硬化门脉高压进行性加重,残余脾代偿增大;③抗血小板抗体形成因素持续存在。病例疗效提示,部分性脾栓塞损伤小,并发症少,并可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对原发性者疗效优于继发性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支持效果。方法 恶性血液病患者经预处理化疗及干细胞回输后,在骨髓“空虚”期当Hb< 80g/L 时,输注照射的浓缩红细胞;血小板< 20 ×109/L时,输注照射的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输注量3 .0 ×1011 。结果 输注血小板悬液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可提高(6 ~26)×109/L,维持时间为1 ~4 天,无1 例因血小板过低致颅内出血。结论 成份输血是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的强有力支持,其中血小板输注的数量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36岁。主因呕血、便血1个月,伴发热、乏力入院。查体:T38.1℃,P88次/分,BP14/9kPa。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肝肋下3cm,剑突下5cm,脾可触及。双上肢可见皮下淤血。化验:Hb71g/L,RBC2.61×1012/L,WBC6.2×109/L,分类分叶78%,杆状6.0%,晚幼3%,淋巴7%,单核3%,血小板97×1010/L。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明显,巨核细胞3只/片,血小板成堆,并见大型血小板。血小板粘附试验功能低下,大便潜血()。诊断为原发…  相似文献   

10.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转化全髓白血病2例报告例1李某,男,45岁。因头昏、乏力两个月于1987年3月入我科。体检:贫血貌,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各1cm。实验室检查:WBC1.7×109/L,未见幼稚细胞,Hb33g/L,血小板116×109/L...  相似文献   

11.
1995年2月~1998年12月,我们应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 根据病史、体征,经外周血和骨髓象确定诊断。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19~53岁,平均32岁。1.2 方法 ATRA25mg/(m2·d),分2次口服,治疗前WBC>10×109/L者开始加小剂量化疗,WBC<10×109/L者ATRA治疗后WBC>10×109/L时再加小剂量化疗(高三尖杉酯硷1mg/d静滴14~21d),CR后继…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0岁,住院号9902426,因反复乏力皮肤紫癜2a,面色苍白1mo余入院。患者2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散在瘀点瘀斑及月经量增多,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糖皮质激素治疗1mo余,紫癜消失,血小板恢复正常。1a前又有类似发作,诊治同前。此后患者常感乏力,近1mo来乏力明显加重,并感头昏头痛,出现面色苍白,尿色变深如啤酒样而再次入院诊治。查体:贫血貌,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腹未见异常体征。血液检验:WBC:49×109/L,RBC212×1012/L,Hb62g/L,PLt101×1…  相似文献   

13.
先天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骨髓电镜观察二例王令仪,彭光洁,郭艺杰,阮幼冰例1女,10岁。因贫血五年治疗无效,于1981年入院。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多次外周血检查:Hb50~70g/L、红细胞20~30×1012/L;白细胞总数2.3~7.0×109/L...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有血小板增多,出血和血栓形成。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应用羟基脲和马利兰,抑制过度增生的血小板。临床症状减轻血小板降低后还要继续服用维持量,停止用药后病情还会复发加重。而且这类药物副作用大,长期应用有使疾病发生恶性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0岁。咽痛伴发热10天,10天前因受凉、体温38°C,全身酸痛,抗炎治疗,未见好转而入院检查,体温38.3°C,脉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10kPa,白细胞1.1×109/L,嗜中性粒细胞63%,红细胞2.2×1012/L,血小板73.0×109/L,血象示三系减少。第一次髂骨骨髓活检:骨髓切片显示绝大部分为脂肪组织,另见少量浆系细胞,未见正常造血组织(图1)。第二次髂骨骨髓活检:示大部为脂肪组织,但有几个或几十个灶性浆细胞增生,形态无异型(图2)。病人作一些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报告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33岁。以左上腹及左腰部胀痛3月,加重15d入院。3个月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乏力及左上腹、左腰部胀痛。不伴恶心呕吐、腹泻,亦无发热。B超提示:“脾占位”,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外伤史及肝炎、结核病史。1.2 入院检查 慢性病容,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T36.5℃,浅表未扪及肿大之淋巴结。外科情况:全腹平坦,未见肠型,包块。肝未扪及。脾肋下3cm,质软。血象:RBC4.4×1012/L,WBC6.4×109/L,BPC248×109/L。骨髓穿刺…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36岁。主因头晕、乏力、面色苍白9年余,加重伴发热,皮肤粘膜出血点及瘀斑2周,于1996年3月8日住院。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当地医院化验检查:WBC54×109/L,N070,L022,Hb69g/L,RBC230×1012/L,Ret01%,PC25×109/L,骨髓增生极度低下,粒、红系均减少,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少见,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康力龙,一叶萩碱、皮质激素、抗感染及中草药治疗。病情日见好转。1年后血象,骨髓象基本恢复正常。但2年后出现…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是血液系统四大骨髓增殖性疾病之一。发病率低,约为0.1/10万。其临床特点为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多,且伴有功能异常,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显著。临床上有时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血小板增多,经进一步检查而确诊。有的出现四肢麻木及疼痛.有的以出血及血栓形成表现为主。仅40%左右的病人B超显示脾大。治疗上以羟基脲(HU)治疗为主.但长期应用可增加白血病的发生率。为了少用或不用羟基脲,减少白血病的发病率,寻求新的药物替代羟基脲,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的迫切问题。我院从1999.10-2004.10应用干扰索(IFN-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PT1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1岁。主因皮肤出现出血点,经血增多4年,加重1个月第二次住入我科。贫血貌,全身皮肤出血点,以躯干为主。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后无压痛。腹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触及。4年前第一次住入我科。WBC(6 3-6. 8)X109/L,LGB(60-64)g/L,BPC(12-20)X109/L,骨髓粒系增生尚可,红系增生明显,巨核细胞不少,血小板罕见。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强的松60 mg/d,10天后 WBC14.6X109/L,HGB107g/L,BPC84X109/L…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23岁。因水肿5月余,反复发热2月余,于1998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5月前(孕24周+)出现双下肢水肿,孕30周时又出现眼睑水肿,产前门诊检查血压:17/12.6kPa(130/90mmHg)尿常规:蛋白+~+++,诊断为“中度妊高征”。后因水肿不退,孕31周住我院妇科。测血压:150/95mmHg,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4~8g,血常规:白细胞:6.0×109/L,红细胞:3.5×1012/L,血小板:205×109/L,血红蛋白:80g/L,眼底检查正常,诊为“重度妊高征”。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