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行正确的产前诊断和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减少母婴的并发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巨大儿118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正常体重儿105例作为对照组,对孕产妇的产次、孕周、孕末期体重、身高、宫高、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度、妊娠合并症、胎儿性别、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孕妇的产次、孕周、孕末期体重、身高、宫高、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巨大儿男婴多于女婴,观察组分娩并发症及难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孕妇的产次、孕周、孕末期体重、身高及胎儿性别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测量宫高、腹围及B超测量双顶径、股骨长度对诊断巨大儿有参考价值;巨大儿分娩方式以剖宫产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大儿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娩结局.方法:选取巨大儿100例和正常体重儿10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和孕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统计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分娩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合并糖耐量异常、妊高症以及头盆不称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产妇宫高和腹围明显大于对照组,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腹围明显大干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娩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妊娠巨大儿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近3年来我院巨大儿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降低母婴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至2005年311例巨大儿的诊治情况,随机抽取同期分娩正常体重胎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巨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巨大儿的发生与其母亲的身高、孕末期体质量、孕产次、妊娠糖尿病有关。孕妇腹围+宫高、胎儿双顶径+股骨长以及腹横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巨大儿组剖宫产及产钳助产率高,产时出血多,新生儿窒息、产伤发生率高。结论 重视巨大儿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选择适当分娩方式,可减少分娩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巨大儿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74例巨大儿的临床分析,探讨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及其分娩方式,减少母儿并发症。方法将2003~2007年间在我院分娩的474例巨大儿(体重≥4000g)作为研究组,选择相应时间内分娩的474例正常足月儿(体重≥2500g,〈4000g)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孕周、宫高、腹围、B超检查、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大儿组的孕周、宫高、腹围和B超双顶径均高于对照组;巨大儿组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者巨大儿组并发症高于对照组。结论产妇分娩孕周、宫高、腹围、B超所示双顶径及胎儿腹围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巨大儿的分娩方式应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考虑,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巨大儿产前预测及诊断方法,选择适当分娩方式,从而降低巨大儿母婴并发症,笔者将203例巨大儿及同期分娩的203例非巨大儿作对照,就孕妇体重、孕周、宫高加腹围值、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度以及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提示:孕期孕妇体重过度增长及过期妊娠为巨大儿的高危因素;产前测腹围加宫高≥140cm,双顶径≥96mm,股骨长≥80mm,应作为巨大儿的诊断依据;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预测巨大儿的测量指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临床使用的胎儿生长监测指标进行评价,寻找适于预测巨大儿的敏感指标。方法对我院2007年分娩的108例巨大儿及同期108例正常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孕妇宫高、腹围测量值,超声测量胎儿径线(双顶径、股骨长、头围、腹围)。结果孕妇宫高、胎儿双顶径以及双顶径与股骨长之和用于预测巨大儿时,ROC曲线下面积>0.64,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三项指标的诊断指数最高分别为143.5%,138.7%和149.4%。其他测量指标包括孕妇腹围、腹围与宫高之和、胎儿股骨长、腹围、头围用于预测巨大儿时,ROC曲线下面积均<0.63,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孕妇的宫高以及B超下胎儿双顶径及双顶径与股骨长之和是预测巨大儿相对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丁秀萍 《四川医学》2007,28(6):668-670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减少难产的发生,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对我院430例巨大儿及同期出生的430例正常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宫高、腹围以及分娩方式、并发症等有关情况。结果孕妇分娩前宫高、腹围及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BPD)、股骨长径等参数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远较阴道分娩率高。其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率明显增高。结论产前综合判断胎儿体重,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有助于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李淑霞  常艳 《甘肃医药》2014,(6):424-426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96例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取204例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巨大儿组产妇的孕末期宫高加腹围、孕末期体重、及胎儿的双顶径及股骨长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巨大儿组剖宫产率、阴道助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巨大儿的孕妇产前充分的评估,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必要时放宽剖宫产指针,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236例巨大胎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寻找诊断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降低母婴并发症。方法选择236例巨大胎儿及同期分娩的232例出生体重(4000g的正常足月儿,比较孕妇年龄、孕龄、孕产次、宫高、腹围、孕期体重增加数、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的有关情况。结果巨大胎儿组孕期体重增长数、宫高、腹围及分娩时所引起的母婴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巨大儿剖宫产率(67.8%)高于对照组(55.2%)。结论孕妇体重增长数、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是产前诊断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巨大胎儿以剖宫产为安全。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机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蒋励帅  万玉婷 《安徽医学》2015,36(11):1336-1338
目的:研究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围产因素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529例无内外科合并症的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临床资料,并与529例同期随机选择的无合并症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初产妇进行比较。结果初产巨大儿母亲的身高、体质量(孕前体质量及分娩前体质量)、宫高、腹围、B 超测量的胎儿腹围、胎儿股骨长度均高于初产妇正常体质量儿组( P <0.05)。初产巨大儿孕妇出现头盆不称、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子宫收缩乏力、会阴裂伤(Ⅲ度及以上)、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初产妇正常体质量儿组( P <0.05)。而初产妇巨大儿组的年龄、孕周、孕次、胎儿双顶径和择期剖宫产(未经阴道试产)率与正常体质量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做好初产妇孕期饮食指导,加强围生期管理,预防巨大儿的同时,提高产前预测巨大儿准确率,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降低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及正确的分娩方式。方法通过对196例巨大儿的孕周、胎次、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196例单胎正常新生儿体重做对比。结果巨大儿的发生与胎次、孕周有关,通过测量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有助于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巨大儿的手术助产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均明显高于非巨大儿。结论提高巨大儿的产前诊断率,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56例巨大儿(体重≥4000g)的临床分析,探讨巨大儿的产前预测及分娩方式,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两年间在我院住院分娩156例巨大儿进行研究。选择同期分娩的156例正常体重(2500g≤体重〈4000g)作为对照。两组的孕周、宫高、腹围、超声检查、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分娩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大儿组的孕周、宫高、腹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母体并发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巨大儿组中剖宫产亚组较阴道分娩亚组新生儿窒息及产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的软产道裂伤及母体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分娩的孕周,分娩时宫高、腹围以及超声检查是产前预测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巨大儿的母体易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准确诊断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巨大胎儿诊断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并与同期分娩的单胎正常体重儿进行比较。结果:巨大胎儿组母亲身高、孕期增长体重、孕产次、年龄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巨大胎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率为72.09%,高于对照组31.01%。结论:根据B超检查胎儿各径线数值,综合产妇孕期增重、孕产次、身高及宫高、腹围有关因素可提高巨大胎儿的诊断率。巨大胎儿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临床相关因素,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与非糖尿病巨大胎儿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2012年足月(孕周≥37周~42周)出生的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322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325名作为对照,分析比较2组新生儿母亲的年龄、产次、身高、孕周、孕期增重、孕前及产时BMI、宫高、腹围及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母亲的孕前BMI、孕期增重、产时BMI、宫高、腹围、宫高+腹围、孕龄和身高及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双顶径+股骨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胎儿双顶径、双顶径+股骨长、股骨长及胎儿母亲孕期增重与巨大胎儿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发生与母亲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密切相关。对于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妇,通过胎儿双顶径+股骨长测定,能够提高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产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足月出生的巨大儿149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166例作为对照,分析新生儿母亲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孕期增长体质量及孕末期体质指数(BMI)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以男婴居多,其平均身长、体质量、股骨长、双顶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母亲的平均身高、孕期增长体质量、孕末期BMI及围产期发病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是有别于糖尿病性巨大儿的一种正常儿,其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其母亲的营养过量摄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巨大胎儿相关因素及分娩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巨大胎儿的分娩方式与孕期监护管理,寻找准确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降低母婴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0例巨大胎儿的临床资料,并抽取同期分娩正常体重儿240例足月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巨大胎儿的发生与孕妇超体重、妊娠合并糖尿病、遗传因素、孕妇饮食摄入过多而活动太少有关;巨大胎儿组较对照组易发生难产。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率(72.91%)高于对照组(32.08%)。结论: 加强孕期监护可预防巨大胎儿的发生。孕妇体重、身高、分娩孕期及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径是产前诊断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选择正确的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巨大儿的发生和为临床提前干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1月间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巨大儿(体质量≥4000g)206例为研究组。并与同期分娩体质量2500~4000g的新生儿2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产妇的孕周、孕产次、体质量、宫高、腹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产妇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研究组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儿组(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宫缩乏力、新生儿窒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肩难产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孕妇的孕周、产次、体质量、糖代谢异常、宫高、腹高与巨大儿发生有关。巨大儿可增加母婴并发症,应积极进行早期预防,正确产前诊断并采用恰当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