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脑皮质中的突触与年龄、学习、经验和记忆密切相关。目前,在大脑皮质的研究中,对听觉皮质区突触超微结构的报导远远少于视皮质区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在国内尚未见报导。本文用4例猫大脑听觉皮质区材料,共观察到1526个突触。在这些突触中,轴-棘突触占绝大多数,为所观察的突触总数的61.1%。根据不同的指标又将轴-棘突触分为许多种类型的突触,并对各种类型突触进行了统计。此外,本文对各种类型突触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大脑皮质的复杂活动提供一些实验数据和对照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电镜方法观察大白鼠大脑视区皮质内树突上突触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皮质内的突触以轴-树突触和轴-棘突触占优势。轴-树突触按结构有GrayⅠ型和Ⅱ型两种。在视区皮质内有时可见到轴-嵴突触、树-树突触和棘-树突触,它们均属GrayⅠ型(含圆形突触小泡)突触。  相似文献   

3.
用电镜对大鼠大脑视区皮质内锥体细胞树突侧棘的棘器作了观察,并分析了其微细结构。棘器是大脑皮质内侧棘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系由被嗜锇性的致密带或颗粒分隔的一些囊或管组成的,它们是复杂多形态的结构。棘器一般位于侧棘小头内,本文也报导了小柄内的棘器。突触后膜和棘器间可见有微丝连接,偶见棘器附近有核糖体。棘器膜性囊或管的形态与滑而内质网相似,说明二者系同源结构。几种形态的棘器中,Gray氏棘器和管形棘器仅见于哺乳动物大脑皮质内,未能在低位中枢神经系统内见到,因而认为棘器可能与脑新皮质的特异性功能有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对5例新鲜成人男性脑用改良Golgi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计量分析,研究了颞平面的锥体细胞基树突和树突棘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左、右侧对比以及和左、右侧听皮质的相同结构对比。发现:(1)左右侧颞平面锥体细胞第1~3级基树突的平均数量大于左右侧听皮质的同级树突量;但第5~6级树突量左侧颞平面不仅大于左右侧听皮质的同级树突量,也大于右侧颞平面;(2)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基树突总长度大于其它三个区域;各级分支的平均长度除左侧颞平面第6级大于其它三个区域外,其余各区域的各级分支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3)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基树突第4~6级分支长度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较其它三个区域所占的比例大,(4)第3~5级基树突上L型棘大于其它三个区域。以上结果显示: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的平均树突量、总长度均占优势,为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提供了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5例新鲜成人脑用改良快速Golgi法染色,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计量分析,研究了运动性语言区(以下简称左盖部)锥体细胞基树突和树突棘形态的特征,并与右侧相应区(以下称右盖部)和左、右中央前回的相同结构作了对比分析。发现:(1)左盖部第4、5级基树突的平均数量均大于右盖部的同级树突量,第4级基树突量还大于左、右中央前回的同级树突量,(2)左盖部锥体细胞基树突第4—6级分支长度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较右盖部和左、右中央前回的所占比较大;(3)第4—6级基树突上L型棘多于右盖部;(4)自第3级起,左盖部的平均树突量、总长度,棘量均较其它部增加,分支级数越高,增加趋势越明显,显示了优化现象。上述的这些形态特征与国外资料相比虽有相似之处,但在低、高级树突所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用Golgi铬银浸渍方法对家兔大脑视区皮质进行了观察。发现锥体细胞树突上的侧棘不只与轴突侧支形成依傍住突触而且与树突立发生联系.本文首次报道了大脑皮质内树突分支与自身树突侧棘构成的自突触,表明大脑皮质内也存在最短距离的局部微回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正常发育中树突棘密度及各种形态变化进行分析测定,为深入研究突触发生及突触可塑性提供直接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分别取出生后0、5、10、20及30d 5个年龄段的C57BL/6小鼠各10只,采用基因枪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进行亲脂性荧光染料DiI标记,通过激光共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树突棘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树突棘的形态、大小及其密度随小鼠发育而变化,成熟树突棘内部存在滑面内质网与棘器,可能参与了突触后膜结合蛋白及其转运体的合成.结论 树突棘的发育过程与突触连接的形成以及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视皮质锥体神经元正常发育过程中树突棘的形态变化,研究树突棘与突触的发生及其可塑性的关系.方法:利用DiI散射方法标记小鼠视皮质锥体神经元树突棘,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树突棘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树突棘的形态大小及其密度随发育而变化;成熟树突棘内部存在滑面内质网与棘器;树突棘参与了大部分突触后成分的构成.结论:树突棘的发育过程与突触的形成以及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荣华 《解剖学杂志》1993,16(3):204-208
用电子显微镜对10例死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大脑额叶、顶叶和颞叶皮质进行了研究.发现毛细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水肿,基膜破坏,内皮细胞质空泡化,线粒体变性,溶酶体堆积,毛细血管腔缩窄,紧密连接变性.神经元核内出现膜性包含物.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内有纤维性包含物,线粒体变性,胞质空泡化以及脂褐素体沉积.突触的变性表现为突触前末梢肿胀,突触小泡集聚、融合、破坏.  相似文献   

11.
用电镜在4只猫听区皮质和3只大白鼠额叶皮质中观察了大颗粒泡的超微结构。在2031个突触面上,共见到大颗粒泡282个。1.大颗粒泡的位置:在104个突触前囊中含有大颗粒泡135个,它们多位于突触前囊的后部(64/135),位于前囊的中部或接近突触前膜者较少。有的大颗粒泡不在突触前囊内,而位于轴突、树突或个别例在树突侧棘中。2.大颗粒泡数目:大脑皮质中的大颗粒泡数目较少。在各种成分中(包括突触前囊、轴突、树突以及其他成分)计见282个大颗粒泡,在一个成分中含1个大颗粒泡的占多数(78.80%)。个别例有含有6个者。多数突触前囊无大颗粒泡。3.大颗粒泡的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亚铃形或不整形者也有之。致密核心多数致密,有的并不致密而显得灰淡,有的致密核心呈网状,或在一个包膜内有两个核心。有的膜下环并不明显。4.大颗粒泡的大小不一。本文对大颗粒泡和某些递质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脑皮质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用铸型扫描电镜法观察大鼠和豚鼠大脑皮质内微血管构筑。两者基本相似,均存在以皮质微静脉为中轴的、周围由6支皮质微动脉形成的6边棱柱状的微循环单位。大鼠皮质微动脉长约800~1000μm,直径约18~20μm,两相邻微动脉间距约200μm。皮质微静脉长约1100~1500μm,直径约40~45μm,两相邻皮质微静脉间距约530μm。每支皮质微静脉引流范围约0.2~0.3mm~2。皮质毛细血管的直径约5.0~5.5μm,长约80~200μm。有些区域毛细血管较密集,吻合形态复杂。直径大于8μm的微动脉管壁有完整的平滑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妊娠11天大鼠胚胎脑皮质组织移植到成年大鼠支配股二头肌的溃变神经外膜内,对移植的神经组织生存、分化、成熟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移植后7天,移植块由神经上皮细胞团所组成。细胞电子密度较高。细胞团周边由基膜复盖。14~21天,移植块细胞开始分散。核分化并趋向成熟,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开始集聚,神经毯出现,胶质细胞开始成熟。30天,有成熟的神经细胞。核质电子密度低,核仁明显,粗面内质网多行排列,胶质细胞成熟。45天,神经元溃变,核质凝聚或溶解,粗面内质网消失,胶质细胞依然存在。60~120天,移植部仅余胶质细胞和一些雪旺氏细胞。实验结果说明胚胎脑皮质在溃变周围神经中至少在移植后一个月内已能分化、成熟和形成一个移位性的神经组织。同时还表明移植块的生存和移植部位神经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本实验模型对于观察胚胎中枢神经系统移植块生长、分化、成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用HRP逆轴突传递法观察了24只猫臂旁核(PB)向大脑皮质的投射。结果表明:本实验所涉及到的所有皮质区均从PB接受数量不等的投射纤维。PB投射纤维的起源细胞主要分布在臂旁内侧核(PBm),少量在臂旁外侧核(PB1)和结合臂(CB)内;这些细胞主要出现在PB的吻侧2/3,以中等大的梭形细胞居多。根据各注射例PB内标记细胞数的多少可知:PB发出的纤维广泛投向皮质各脑回,重点投向前半皮质,其中前,后乙状回是投射中心,其余各脑回(包括未见报道的听区、梨状区、压上回、压旁回和海马)只接受PB的少量上行投射纤维。  相似文献   

15.
颈椎斜扳手法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推拿临床上颈椎斜板法操作常带有一定盲目性,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医源性损伤。本实验采用七具新鲜颈椎标本,运用生物力学电测技术,设计了一种斜扳装置,测量了斜扳时颈椎寰齿关节和关节突关节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拔伸与非拔伸条件下的关节作用内力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生理状态下斜板,后伸位的局部作用力大于前屈位和中立位,前屈位关节内力最小;颈椎病理失稳下斜板,关节内力显著增大,而拔伸下斜扳能有效降低关节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