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计算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生存率、死亡概率,为研究感染者的生存、死亡及提高其生存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云南省盈江县1988-2007年3 477例HIV/AIDS患者的生存率、死亡概率。结果近17年来盈江县HIV/AIDS感染者中,男性2 788例(占80.18%);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30岁组(达75.00%);民族以傣族、景波族居多(各占近36.00%);职业主要是农民比例高达81.59%;未婚1 172例(占33.71%),已婚或同居2 301例(占58.41%)。通过寿命表的分析,感染后五年内死亡概率较大(均大于3.0%)。生存率在感染8年以后降到了80.0%以下。结论 HIV感染后五年内应该是艾滋病患者随访、管理、治疗、关怀的关键点,抗病毒治疗工作及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并完善感染者的干预、随访、管理工作。可探讨建立HIV/AIDS感染者的生存、死亡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1989年、1999年与2009年3个不同时期主要恶性肿瘤对中国女性预期寿命的影响,针对城乡及不同年龄段提出肿瘤防治重点,为改善中国女性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与1999年、1989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的死亡资料,采用Excel软件计算和编制简略寿命表及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进行分析,比较因肿瘤损失的寿命和环比增长速度等指标的时间趋势及城乡、年龄差异。结果 1989-2009年这20年间,城乡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以及因恶性肿瘤损失的寿命一直增加。2009年,城乡肺癌均排序第1位,乳腺癌位次上升到前5位,胃癌排位均有明显下降。目前,城市肺癌、结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位居前5位,农村前5位恶性肿瘤与城市相同,而肝癌位于第2。乳腺癌50岁以下各年龄段随时间推移其寿命损失的绝对值均高于老年组,寿命损失环比增长速度各年龄段均是农村高于城市。结论对中国女性预期寿命影响最大的是肺癌,是城乡防治的重点,乳腺癌防治的重点人群是中青年及农村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对2015年中国居民与全球主要国家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进行比较;分析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和1990-2015年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变化幅度。 结果 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6.2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8.0岁,分别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4岁和5.2岁。2015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女性均高于男性。我国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北京、香港、澳门、浙江、江苏、天津和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较低的省份有西藏、青海、贵州、新疆和云南等西部省份。1990-2015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均呈上升趋势,期望寿命增加了9.5岁,健康期望寿命增加了8.4岁。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均高于健康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 结论 1990-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各省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影响的年龄、地区差异。 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年-2015年人口普查结果, 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 应用简略寿命表、Arriaga分解法计算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 结果 2010年-2015年,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2010和2015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分别为2.0岁和1.6岁,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低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分别为, 东部地区15.4%, 中部12.5%, 西部55.6%。从年龄维度分析, 0~5岁、7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的下降对提升预期寿命贡献最大。 结论 2010年-2015年全国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降幅为20.0%, 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疾病别维度分析,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 但对预期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小; 肺炎对预期寿命的增加有贡献, 其中0~10岁人群肺炎的改善促进预期寿命增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福州市艾滋病流行状况和特征,明确防治重点,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州市1987~2007年艾滋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州市1987~2007年累积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828例,其中艾滋病病人294例,死亡167例。828例HIV感染者中,2003~2007年占75.36%;男女比为2.01∶1,25~44岁占68.60%,低文化程度者占71.43%,市区和沿海地区占90.51%(515例);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分别占61.58%、18.59%。HIV感染者的配偶/固定性伴71例。[结论]福州市艾滋病流行快速增长,25~44岁为高发年龄,市区和沿海为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温州市艾滋病流行状态,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5-2000年温州市艾滋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5-2000年底温州市共检出艾滋病毒感染者74例,其中病人19例,15例死亡。74例中50.0%经性接触传播,47.3%经血液传播。75.7%的感染者为流动人口。结论:温州市艾滋病感染呈上升趋势,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contributions of mortality change by age group and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from 1950 to 2000 in Japan, which has the longest longevity in the world. Using mortality data from Japanese vital statistics from 1950 to 2000, we analyzed contributions of mortality change by age group and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by the method of decomposition of changes and calculated age-adjusted death rates for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Gastroenteritis, tuberculosis and pneumonia largely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ldhood and in the young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disease changed from tuberculosis and pneumonia in earlier decades t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197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age group also shifted to older age groups. Age-adjusted death rate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2000 was one fifth of the 1965 leve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of 2.9years in males and 3.1 years in females from 1970 to 2000. In the 199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age group, both among males and among females, was the 75–84 age group. Of the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heart diseases other tha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became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Unlik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ancer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contributed little to chang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over the past 50years. In conclusion, although mortality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as not increased since 1970 and remained low compared with levels in western countries, mortality from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since the mid-1960s in Japan. This gave Japan the longest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the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future trends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Japan.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宜州市AIDS/HIV艾滋病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13年期间宜州市AIDS/HIV艾滋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宜州市2000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2000—2013年累计报告AIDS/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共607例,报告病例数、死亡数逐年增加,2013首现负增长;庆远、德胜和洛东3个乡镇报告病例数占全市的54.86%;病例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68.20%,男女性别比为2.04∶1;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占70.35%;异性传播占80.23%。结论宜州市AIDS/HIV艾滋病在逐年上升后首现负增长,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加强领导、部门协作,加强筛查、健康教育、低档暗娼干预以及安全套推广工作等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摘要:本文基于2012年山东省恶性肿瘤死亡监测数据,应用单递减和逐步多递减原因生命表,探讨恶性肿瘤及其主要类型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2012年山东省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4.35/10万,城乡(U=173.00,P>0.05)及性别(U=165.0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癌、肝癌与胃癌居于死因顺位的前3位,但顺位存在性别差异;恶性肿瘤对预期寿命的损失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男性高于女性,性别差异大于城乡差异;肺癌对平均预期寿命损失最高,中老年人口是肺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0岁人口恶性肿瘤死亡风险较高,是妇幼保健与预防工作的严峻挑战。以上结果为恶性肿瘤防控、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及社会经济负担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福州市艾滋病疫情特征及监测现状,明确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方法收集福州市历年艾滋病常规监测资料、哨点监测、行为监测和专题调查资料、感染者和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个案。结果福州市1987--2012年累计发现病例1348例,年均发病率为0.87/10万。1987--2012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发病率经线性趋势检验呈逐年上升态势,增长趋势明显(Х^2=1610.338,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45.329,P〈0.01)。全市疫情分布在12个县区,患者和感染者总数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长乐245例、福清213例、晋安172例、仓山155例、鼓楼124例,上述5个县区病例数占全市病例的67.4%。感染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占83.46%;其中异性性接触传播占68.47%,同性性接触传播占14.99%。哨点监测结果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逐年上升(Х^2=6.713,P〈0.05),近2年均达到10%以上。结论福州市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存在多种潜在危险因素。应采取强有力的防治措施,不断完善监测系统,加大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加强流动人口防治,控制其进一步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点慢性病)对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 方法 利用济南市2015-2020年死因监测资料和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和Arriaga分解法,分析2015-2020年四类重点慢性病及其具体病种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 结果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了1.59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25岁,贡献比例为78.62%,男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66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18岁;女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52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35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水平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0.42、0.62、0.20和0.01岁。胃癌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大于肺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导致了负贡献,哮喘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微乎其微。 结论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主要由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肺癌、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对期望寿命贡献较小,甚至为负贡献,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艾滋病防治相关部门公务人员对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策略倡导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对1655名艾滋病防治相关部门公务人员进行自答式匿名问卷调查。 结果 83.7%的被调查者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采取救治关怀措施并反对社会歧视的积极态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不同部门和认为只有道德败坏的人才会感染艾滋病是其影响因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倾向于持积极的态度( OR为0.490,95% CI=0.350~0.686);各部门较卫生部门更多的持消极态度,尤以学校( OR为7.087,95% CI=3.878~12.95)及公安司法( OR为3.332,95% CI=1.860~5.970)2组最为突出;持只有道德败坏的人才会感染艾滋病观点是促成消极态度的因素,( OR为2.231,95% CI=1.104~4.506)。 结论 应对艾滋病防治相关部门公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应加强对学校和公安司法系统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倡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湘西自治州HIV/AIDS流行现状,为制定卫生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湘西自治州HIV/AIDS流行现状. 结果湘西自治州HIV/AIDS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46.20%,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是无业人员、工人等.99.05%的死亡病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 结论湘西自治州艾滋病发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争取政府的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健康教育,落实各项干预措施,对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对遏制艾滋病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江苏省无锡市2008—2019年跌倒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8—2019年无锡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计算跌倒死亡率和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变化趋势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结果 2008—2019年无锡市居民跌倒粗死亡率AAPC为7.0%(95%CI:4.8~9.4)(P<0.05)和标化死亡率AAPC为3.7%(95%CI:1.4~6.0)均呈上升趋势(P<0.05)。2008—2019年因跌倒死亡中,女性占比达到57.62%,略高于男性,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89.98%。2008—2019年因跌倒死亡导致的期望寿命平均下降了0.11岁(6.43%),且对女性影响大于男性。2008—2019年全人群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因跌倒死亡导致的YLL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3%(95%CI:1.2~5.5)(P<0.05)和4.5%(95%CI:2.0~7...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福州市2000-2004年淋病、梅毒、HIV/AIDS发病趋势进行分析,为制定控制性病、艾滋病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州市2000-2004年淋病、梅毒、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病发病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并有逐年下降趋势;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病率超过淋病;艾滋病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福州市区和长乐、福清以及加,39岁年龄组、工人、无业、农民和个体淋病、梅毒和HIV/AIDS发病率较高。结论加强婚前及产前淋病、梅毒和艾滋病的筛查,彻底清除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加强群众性道德和健康性行为的教育,对遏制该市淋病、梅毒和艾滋病流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西艾滋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广西历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卫生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各类人群的艾滋病血清学哨点监测以及流行病学专题调查资料。结果2006年底广西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7 619例,分布于全区所有市县;感染者中男女比例从1989~1996年的9:1下降到2006年的3:1;年龄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但小于10岁以及大于40岁的感染者逐年增多;未婚者所占的比例从1998年的47.2%下降到2006年的26.6%,已婚者则由22.8%上升到48.7%;1997年,吸毒和性传播的比例占当年报告数的95.9%和3.1%,未报告母婴传播途径,2006年3种途径的比例分别为40.4%、37.1%和0.8%;监测人群类别以临床就诊者中发现的感染者增长最快,从2001年的20.8%上升到2006年的59.3%。结论广西艾滋病流行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要扩大清洁针具交换、美沙酮维持治疗及安全套推广等干预措施的覆盖率,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四免一关怀"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 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饮酒造成的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导致死亡人数为38.12万,同时避免了7.65万人死亡。饮酒导致死亡最多的为出血性脑卒中(9.71万)、肝癌(8.82万)、肝硬化(6.14万)和食道癌(4.87万),避免了6.85万缺血性心脏病、0.49万缺血性脑卒中和0.31万糖尿病可能造成的死亡。饮酒给我国居民造成0.43岁的预期寿命损失。若避免饮酒,西部地区居民获益最多,期望寿命能增加0.52岁,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0.12岁);农村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加0.48岁,高于城市地区(0.31岁)。 结论 尽管饮酒对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以及糖尿病死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总体而言,饮酒仍然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必要针对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describe HIV and AIDS among American Indians/Alaska Natives (AI/AN) in the USA through 2000. Design An epidemiologic profile was constructed using HIV/AIDS surveillance,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and seroprevalence data. Results Although AIDS among AI/AN represents <1% of cumulative AIDS cases in the USA, in 2000 the AIDS incidence rate (cases per 100,000 population) for AI/AN (11.9)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whites (7.3). AI/AN had high rates of chlamydia, gonorrhea, and syphilis from 1996 through 2000; among all females, AI/AN females had the second highest rates of chlamydia, gonorrhea, and syphilis reported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Of all AIDS cases among AI/AN, 70% were reported by 10 states. Conclusions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act of STDs and the potential for an impact of HIV/AIDS among AI/AN are greater than indicated by the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AIDS cases in this population. Additional mechanisms are needed to fill gaps in the available data. Coordination among the complex network of healthcare providers, tribes, and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health agencies is needed to improve delivery of information about HIV/AIDS to AI/AN and to ensure access to HIV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rams for AI/A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3年我国吸烟的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方法 利用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针对不同疾病特点,将以现在吸烟率作为暴露水平的直接法和以吸烟影响比作为暴露水平的间接法相结合,计算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从而估计吸烟对于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 2013年中国人群由于吸烟导致约159.33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7.38%,其中男性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23.66%)远远高于女性(8.30%),城市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17.24%)略低于农村人群(17.51%),东部地区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最低(16.81%),西部地区最高(17.91%)。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死亡人数在前三位的疾病是肺癌、COPD和缺血性心脏病,吸烟导致死亡归因分值最大的前三位疾病是肺癌、COPD和鼻咽癌。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期望寿命损失2.04岁,其中最高的为西部地区男性,共损失3.05岁。 结论 吸烟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地区人群开展控烟工作,可以降低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有效地提高我国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赣州市章贡区HIV/AIDS流行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赣州市章贡区2002~2005年HIV/AIDS疫情报告的个案调查资料。[结果]2002~2005年报告HIV感染者6例、AIDS患者2例。6例HIV感染者男性5例。女性1例;2例AIDS患者男性1例。女性1例。以性传播为主,年龄分布以20~39岁中青年为主,占总数的87.50%。[结论]章贡区HIV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和吸毒传播。HIV/AIDS报告病例数主要是待业、外出务工以及商业服务人员,男性多于女性。要遏制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必须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控体系,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