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1~5周岁因故死亡儿童头颅14具,在28例标本上,模拟经乳突后鼓室入路手术.切除乳突,保留外耳道后壁,显露砧骨窝,去除面神经和鼓索神经之间的骨质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6)观察并测量与耳蜗植入点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 圆窗位于圆窗龛前缘上部.锥隆起、镫骨肌腱、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圆窗龛、鼓岬、外侧半规管突等解剖标志清晰且恒定.镫骨后弓相当于鼓阶的前界.鼓阶位于前庭阶后下的位置.圆窗龛前缘中点到鼓阶下壁、鼓阶后壁、基底膜、锥隆起、外侧半规管突、镫骨底板下缘中点、匙突的距离分别为(1.49±0.42)mm、(0.90±0.31)mm、(1.49±0.41)mm、(3.28±0.55)mm、(7.41±0.9)mm、(3.09±0.53)mm、(4.83±0.65)mm.结论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点应选择在圆窗龛前游离缘中点向前0.90~1.49mm、向下1.49mm以内的位置;在圆窗龛显示困难的病例,植入点应定位于距镫骨底板下缘中点下方约3mm处.  相似文献   

3.
后鼓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100侧成人正常颞骨标本为材料,对整个后鼓室进行形态学观察。后鼓室以锥隆起为中心,借面神经管凸,岬小桥,锥体嵴,鼓索嵴等为标志,分为卵圆窗龛后隐窝,鼓室窦,外侧鼓室窦,面经验隐窝。面经神管与面神经隐窝的关系恒定,均位于其内侧壁,埋藏较浅;面神经管乳突段与外侧鼓室窦的关系较复杂,其埋藏位置,深浅与后者的型别有关。本文提出了根据外侧鼓室窦型别预测面神经乳突段的方法。还对鼓索嵴,岬小桥,锥体嵴的形态改变对后鼓室各窝窦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在横断薄层和高分辨率CT(HRCT)上的定位及毗邻关系.方法 横断薄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辨识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结果 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多在弓状隆起下方8~13层面出现,面神经、面神经隐窝、鼓索隆起、鼓索神经出现率为100%,岬小桥出现率为70%.面神经至鼓索神经之间的距离由上向下逐渐增大,至圆窗龛层面最大,男性右侧为(5.20±0.06)mm,左侧为(5.16±0.09)mm;女性右侧为(5.16±0.05)mm,左侧为(5.10±0.08)mm.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火棉胶薄层切片与HRCT扫描图像结合能良好显示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5.
后鼓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后鼓室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成人 6 0侧颞骨标本 ,用牙科钻磨开乳突腔 ,打开外耳道外侧壁和鼓室盾板 ,充分暴露后鼓室入路手术中有关的解剖结构。以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为测量标志 ,在手术显微镜下 ,对在手术中遇到的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测量。结果 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窝、锥隆起、鼓索隆起、面神经管锥曲、外侧半规管、后半规管、前庭窗、蜗窗、匙突、乙状窦垂直部前缘中点、窦膜角的距离分别是 17 19、18 0 2、15 2 2、14 4 9、15 39、17 35、19 5 8、2 0 0 9、2 0 32、15 6 8、18 76mm。面神经管锥曲至鼓索隆起、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的距离分别是 3 33、1 5 3、2 15mm。结论 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是后鼓室入路的重要手术标志 ,鼓索隆起向内 3mm是手术入路的安全区 ,面神经减压术时应避免损伤水平半规管及后半规管等结构  相似文献   

6.
后鼓室颞骨切片与CT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后鼓室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l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0mm,厚度为1.00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0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砧骨窝、鼓索隆起、茎突隆起、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岬小桥、外耳道上棘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砧骨窝深度为1.49mm,至面神经锥曲的距离为5.67mm。后鼓室窦内侧壁至面神经水平部的距离为3.14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垂直段、鼓索神经、鼓岬的距离分别为16.76mm、15.94mm和21.81mm。结论:耳颞区断面标本与CT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宇  邬海博  潘滔 《解剖学报》2020,51(5):682-687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颞骨CT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面神经隐窝的解剖及其与圆窗龛的位置关系,从影像学角度为术中面隐窝的解剖提供参考。方法 对78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54侧耳)的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进行分析,在轴位圆窗龛层面测量以下参数:1. 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的距离d1;2. 面神经与圆窗龛的距离d2;3. 面神经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a;4. 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距离d3;5. 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b。记录可能影响面隐窝解剖的因素,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HRCT上的解剖变异(如乳突气化类型、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前庭水管扩张等),并分析以上因素与测得面隐窝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面-壁距d1平均值为(4.21±0.69)mm,面-龛距d2平均值为(5.95±0.62)mm,面-龛角a平均值为(94.61±9.04)°,窝-龛距d3平均值为(6.46±0.63)mm,窝-龛角b平均值为(113.47±7.83)°。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乙状窦前移3个因素对面隐窝宽度d1有影响,前庭水管扩大对面神经相对圆窗龛的角度a和面隐窝相对圆窗龛的角度b有影响。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可以显示面神经隐窝的重要解剖关系,测量结果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操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mm,厚度为1.0mm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摄影(HR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mm的连续横断簿层切片。标本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听小骨、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结构进行观测。结果:面神经膝状神经节(GG)多位于外半规管层面;匙突多与锤砧关节位于同一层面;锥隆起多位于鼓岬层面。结论:面神经水平段起始部、OG、面神经迷路段三者在外半规管层面内呈倒"V"字型排列;面神经垂直段位于面神经隐窝深面,面神经隐窝、锥隆起、锥隐窝三者在鼓岬层面内从内向外呈"ω"字型排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面神经隐窝进路涉及解剖区域的相关显微解剖和影像学解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选用近几年关键词为“面神经”、“颞骨”及“后鼓室”的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其解剖结构复杂精细,涉及面神经乳突段、鼓索神经、砧骨窝之间的解剖区域。一些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相对恒定,如锥隆起、圆窗龛、圆窗、前庭窗、镫骨、砧骨短脚、匙突、面神经鼓室段、水平半规管凸、后半规管凸等,可以作为手术的参考标记。结论:面神经隐窝进路在现代耳显微外科中有重要地位,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颞骨内段在横断薄层和CT上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mm,厚度为1.0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听小骨、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结构进行观测。结果:(1)面神经膝状神经节(GG)多位于外半规管层面。(2)匙突多与锤砧关节位于同一层面。(3)锥隆起多位于鼓岬层面。结论:面神经水平段起始部,GG,面神经迷路段三者在外半规管层面内呈倒“V”字型排列;面神经垂直段位于面神经隐窝深面,面神经隐窝、锥隆起、锥隐窝三者在鼓岬层面内从内向外呈“ω”字型排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内镜辅助下后鼓室微创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利用成人15例(30侧)头部标本,解剖并测量后鼓室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  结果 面神经锥段中点分别到水平半规管最凸点、鼓室窦前缘中点、卵圆窗中点、圆窗中点、岬小桥下端、岬后脚下端的距离是(3.21±0.41)、(2.79±0.25)、(3.97±0.37)、(6.48±0.53)、(4.85±0.39)、(6.21±0.57)mm;砧骨窝中点至锥隆起顶端、面神经锥段中点、镫骨头中点、圆窗中点、卵圆窗中点、匙突顶点的距离分别为(4.43±0.36)、(3.10±0.28)、(6.55±0.55)、(9.56±0.82、(6.67±0.65)、(4.63±0.39)mm;鼓室窦的深度、横截面短径、横截面长径分别是(3.10±0.27)、(1.05±0.10 )、(1.89±0.19)mm;后鼓室窦深度、横截面长径、横截面短径分别是(1.15±0.10)、(0.83±0.29)、(0.63±0.51)mm;外侧鼓室窦横截面近似椭圆型,其深度、上下径、左右径分别是 (1.63±0.12)、(0.36±0.03)、(0.74±0.09)mm;面隐窝外侧气房直径(0.28±0.13)mm。  结论 后鼓室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对其解剖结构的精准定位有利于彻底清除病变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面神经管锥段位置关系的信息。方法取15例开颅取脑后颅底标本,对面神经管锥段与外半规管凸、后骨半规管、锥隆起、鼓索隆起之间的直线距离进行直接测量与64层螺旋CT测量;对118例患者头颅CT扫描图像进行相同项目的测量。对颅底标本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和男女患者头颅CT扫描资料测量结果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x珚±s)mm,以下同)分别是1.49±0.61与1.55±0.60,2.27±1.02与2.19±1.07,3.31±1.31与3.39±1.28,3.78±1.26与3.87±1.42;两种方法测量值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测量男女性的测量值分别为1.68±0.86与1.34±0.69,2.49±1.44与1.95±1.35,3.60±1.24与3.13±1.23,3.96±1.21与3.47±1.32;两性的测量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除可助医生明确诊断外,CT测量和面神经管的三维重建还可助临床医生术前、术中对面神经管锥段及其他解剖结构的定位与保护。在术中可以外半规管凸、后骨半规管、锥隆起对锥段定位;相反亦可以面神经定位骨半规管。  相似文献   

13.
中耳显微解剖标志与面神经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中耳手术中面神经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 30具(60侧颞骨)中国人成年湿性头颅标本经乳突入路对颞骨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观察面神经并根据其周围的固定解剖标志对其进行定位。 结果 面神经乳突段前缘和后缘至假想定位线的距离分别为(-0.11±0.36)mm和(-0.14±0.38)mm,鼓室段面神经下缘与假想定位线的距离为(0.31±0.12)mm,砧骨短脚末端至外半规管下缘的距离为(1.73±0.24)mm,外半规管至面神经锥段上缘的距离为(2.65±0.25)mm,砧骨短脚最末端至面神经锥段上缘的距离为(2.20±0.41)mm,镫骨头上缘至面神经水平段下缘的距离为(2.24±0.23)mm等。结论 外半规管、砧骨短突、鼓环、二腹肌嵴、前庭窗、匙突、卵圆窗、锥隆起和鼓索神经等是中耳显微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并与面神经关系极其密切和恒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颅中窝进路植入点的精确定位及其可行性。方法:成人整颅标本行植入点定位,并对相关测量项进行测定,然后确定植入点的精确定位;通过1例成人女性尸头标本行模拟手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沿岩浅大神经延长线,在距面神经裂孔3.10 mm±0.88 mm处确定"O"点("O"点位于膝状神经节窝),再以"O"点为原点,确定与岩浅大神经夹角为97.85°±5.38°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然后依据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做距其1.58mm±0.41mm的平行线,后再做距岩浅大神经5.47 mm±0.95 mm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点即为植入点("Z"点)。植入点与面神经沟的距离仅为0.67mm±0.15mm,最小值甚至为0.00 mm,而面神经沟的下部即蜗神经管,并且蜗神经管比面神经沟更为凸前,在植入点开窗极易损伤蜗神经起始段。通过模拟手术验证,用以上植入点确定方法,行开窗,不能保证进入耳蜗底转上部,更不能保证准确进入前庭阶,并有损伤蜗神经的可能。结论:颅中窝进路人工耳蜗植入点选择,不能在不磨除颞骨岩面骨质的情况下行精确定位。手术时应以面神经裂孔为定位点,先确定岩浅大神经与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然后磨除距两者1.00 mm平行线夹角内区域的骨质,尽量轮廓出耳蜗底转上部,颜色呈蓝线时,靠蓝线后部行植入点定位开窗,这样既可以将电极准确植入耳蜗底转,又可以因不暴露岩浅大神经管内段和面神经迷路段,避免其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观察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手术剖面及解剖标志,利用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探讨面神经隐窝径路关键手术剖面主要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在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面神经隐窝手术径路,观察手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手术剖面及解剖标志.利用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对80例患者进行面神经隐窝径路中关键手术剖面重建观察,其中成人55例(110耳),儿童25例(50耳),对4个不同方位图像(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及双斜矢状位)同层显示解剖标志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对重要解剖标志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进行影像学测量,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测量值有无差异.结果 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中涉及到4层关键手术剖面,其方位均为双斜矢状位.4层关键手术剖面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图像中主要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程度均优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同层显示成功率均为100%.水平半规管上缘中点与中颅窝脑板的垂直距离、乙状窦最前缘与外耳道后壁前缘的垂直距离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小于成人.面神经水平段下缘与前庭窗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及乳突段前缘与圆窗龛后外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清晰同层显示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剖面相关解剖标志,结合手术入路及手术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术剖面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及测量,能为术者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