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7年 1月~ 2 0 0 4年 6月该院收治的 38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结果 :首诊误诊率达 6 5 79% (2 5 / 38) ,主要原因 :仅具备部分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 2 8 95 % (11/ 38) ,明显高于同期川崎病发生率 10 6 4 % (15 / 14 1) ,P <0 0 1。结论 :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警惕性 ,及时做心脏彩超 ,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 ,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杨丽 《农垦医学》2008,30(2):97-99
目的: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新疆兵团医院儿科住院的26例川崎病的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26例,IVIG敏感川崎病22例,IVIG不敏感川崎病4例,IVIG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IVIG不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3∶1(P<0.05),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例通过用IVIG治疗后48小时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控制,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得以缓解;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有良好疗效,且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减轻;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IVIG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5%.IVIG不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发病10天内,尽早应用.IVIG1g/kg,单剂加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及严重程度.针对初次IVIG治疗不敏感,需36~72小时后再次应用IVIG1g/kg,若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可加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可降低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属于一种原因不明的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15%~30%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可致猝死,可见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现将2003年~2005年我们收治的15例川崎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不完全川崎病患儿30例和川崎病患儿28例,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并检测23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均在治疗前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结论:VEGF可能参与不完全川崎病发病过程,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小明 《海南医学》2006,17(5):82-8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系一原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增强,川崎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治疗措施进一步完善.本文对3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其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病儿的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4月收治的3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的临床特点,并对文献报道17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男14例,女6例;年龄为1~11岁,平均(5.35±3.66)岁;临床特征主要有持续发热、肝脾大、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肝酶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清铁蛋白增高,骨髓细胞学检查找到噬血细胞。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20例病儿除1例放弃治疗,其余均存活。结论 MAS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早期合理的治疗可改善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疗,改善预后。方法:分析从2009年1月-2012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不完全型川崎病及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在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5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与5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性别与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发生率如结膜充血、多形性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脱皮、唇干裂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0.01)。两组患儿疾病诊断时距起病的时间分别为(7.8±2.0)和(7.3±2.2)d(P=0.188)。实验室检查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扩张比例在不完全型川崎病组为34.5%,在典型川崎病组为22.0%(P=0.153)。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别(P=0.449)。结论: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主要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在冠脉损害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方面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疑似病例早期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用“川崎病疑似病例”这一概念,对实现川崎病早期用阿司匹林(ASP)及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入选的36例川崎病疑似病例早期应用ASP和IVIG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6例中最后有32例确诊为川崎病,初诊时确诊5例,约占13.9%,其余为疑似病例,在平均病程6.93d开始上述治疗,比平均确诊日期(10.32d)明显提前,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传统治疗。最后诊断非川崎病的4例未因上述治疗加重或延误病情。结论:引用川崎病疑似病例这一概念,能有效实现早期应用ASP、IVIG治疗川崎病,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安全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9.
<正>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与免疫相关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目前主要采用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部分患儿大剂量IVIG治疗无效,称为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1]。多项研究发现,血红蛋白降低为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之一[2]。笔者通过测定53例川崎病患儿的血红蛋白与铁调素水平,观察两者是否与川崎病IVIG抵抗相关,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WIG)不敏感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112例川崎病患儿.结果 WIG不敏感川崎病共16例(14.3%).WIG不敏感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32:1.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1.8:1)(P<0.05).两组川崎病年龄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WIG不敏感川崎病中有冠状动脉改变者(68.8%),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者(45.8%)(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及性别等.W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4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2例在应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WIG不敏感川崎病男性多见,并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等因素有关:IVIG不敏感川崎病较IVIG敏感组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上可采取重复1、2次WIG,或阿司匹林联合WIG基础上加用激素对IVIG不敏感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是KD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常规运用阿斯匹林 (ASP)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 ,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2 7例川崎病患儿为 1995年 1月~ 1999年 10月我院住院患儿。男 75例 ,女 5 2例。入院年龄 13个月~ 10岁 10个月 ,<4岁占 84%。入院时间多在春季。临床诊断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 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1] 。经临床治疗痊愈出院 ,无 1例死亡。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 ,参考Nakano等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D)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其临床特点,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达20%-30%,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冠状动脉损害,这成为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1].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15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院诊断为川崎病的14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149例病例中,108例(72.5%)为典型川崎病,41例(27.5%)为不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相比,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不典型川崎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肛周脱皮(61.0%)、口腔黏膜的改变(61.0%)、双侧球结膜充血(56.1%)和皮疹(51.2%),颈部淋巴结肿大(12.2%)为少见症状。典型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出现持续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双侧球结膜充血、皮疹和肛周脱皮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陶玉  徐酉华 《华夏医学》2000,13(6):750-751
近年报道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IVIG)可迅速控制川崎病急性期症状 ,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我院患儿采用大剂量IVIG联合阿司匹林 (ASP)治疗 99例川崎病 ,获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8月 12 0例住院川崎病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 ,IVIG组 99例 ,男 6 9例 ,女 30例 ,年龄3月至 6 .5岁 ;对照组 2 1例 ,男 11例 ,女 10例 ,年龄 10月至 5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版 ,1998年 )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开始治疗时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均无明显差异。1.2 治疗方法 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川崎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53例川崎病患儿资料,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特点,同时分析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情况。结果入组川崎病患儿共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发病年龄3个月到9岁,治疗后患儿PC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ESR和WBC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在川崎病治疗前后变化明显,可作为监测川崎病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 2 5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 ,总结不典型临床表现 ,分析漏诊、误诊原因及试验性治疗在川崎病中的价值。结果 :川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且临床以不典型病例居多 ,对疑诊病例应按川崎病正规治疗 ,早期联合应用阿斯匹林和丙种球蛋白 ,以改善症状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疗效显著,同时对预防冠状动脉损害(CAD),亦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方法 综合分析了25例2004年8月~2010年12月入住我科确诊为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1)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口唇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发生率较高,指(趾)端脱皮出现时间晚,无早期诊断价值; (2)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 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