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介入插管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玲  李喜东 《吉林医学》1995,16(4):215-215
介入插管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朱红玲,李喜东,韩晓梅,王国巍(吉林市医院介入科132011)自1991年我院开展介入手术以来,对9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动脉插管部分性脾栓塞疗法,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  相似文献   

3.
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病征,伴有脾脏体积增大,外周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实验室检查出现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目前,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脾动脉栓塞不但成为一种安全、微创、简便、康复快的治疗方法,而且可以进行脾动脉分支和定量的选择性栓塞,并可重复多次进行栓塞,有逐渐取代外科脾切除的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2年至2007年期间行脾动脉部分栓塞20例,现将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江俊锋 《当代医学》2011,17(25):143-144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外周血象、肝功能、门静脉以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结果 PSE术后1周以及1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升高,对比术前差异性明显(P〈0.05);手术前后患者血红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术后1周肝功能升高明显,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与术前彩超对比,门静脉和脾静脉与术前相比内径明显缩小,血流明显降低,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有效缓解脾亢、降低门脉压力,且无显著毒副作用,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2月至2008年3月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的3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观察术后效果。结果36例患者1~6个月临床观察,症状明显改善,白细胞24h明显回升。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创伤小,疗效好,完全可作为外科脾切除的替代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并观察其并发症.方法: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对43例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脾栓塞治疗,术前以及术后检测外周血细胞数,超声测定脾脏厚经、脾静脉内经和门静脉内经.结果:PSE术后1周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血小板数明显升高;PSE术后1月患者脾脏厚经、脾静脉内经、门静脉内经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缩小脾脏,降低脾静脉及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7.
8.
9.
胡建雁 《广西医学》1997,19(3):352-353
本文报道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9例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栓塞面积35%至70%,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分别于术后第1周和第2周显著上升(P〈0.01),而血红蛋白半年后始呈现明显增高现象(P〈0.01),术后半年脾亢完全缓解率87.5%,7例随访33至50个月,脾亢完全缓解率85.7%,并发症有发热,腹痛,黄疸,上消化道出血等,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们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患者38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 2018 年7 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 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脾栓塞组。回顾性分析患者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及治疗后3 周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 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的40 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脾栓塞组APTT 治疗前后分别为(46.063±11.477)和 (40.243±8.973)s,FBG 治疗前后分别为(155.346±39.930)和(267.289±101.644)mg/ml,TT 前后分别为 (22.860±2.749)和(20.600±2.437)s。脾栓塞组APTT、FIB 及TT 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PT、INR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脾动脉栓塞术能够降低门静脉 系统压力、减轻脾亢进功能症状,还可以改善肝硬化脾亢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方法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76例分成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观察比较术后1周时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32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18例血小板<10.0×109/L(占56.3%),而脾切除术组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13.
李强  牟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1):1933-1935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脾栓塞范围与疗效关系.方法 1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5例,脾栓塞范围40%~59%;第2组11例,脾栓塞范围60%~80%,并随访1年.结果血小板计数两组近期缓解(CR PR)有效率分别为81.3%,93.8%;远期缓解有效率分别为62.5%,87.5%;1年复发率分别为23.1%,6.7%.白细胞计数两组远期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1.4%,82.2%;1年复发率分别为28.6%,17.8%.红细胞计数两组远期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0%,83.3%,1年复发率分别为22.2%,11.8%.结论 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好,脾亢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5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Si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经导管脾动脉造影后,注入1mm明胶海绵颗粒10~30粒,栓塞面积40%~70%。术后白细胞平均升高36×109/L,血小板平均升高110×109/L,峰值在7~14d。症状有左上腹轻痛、发热、恶心,未出现脾脓肿及异位栓塞。2例原发性者术后追踪1年无复发,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者,其中1例2个月后复发行第2次栓塞,半年后又有复发,原因可能为:①脾脏增大程度不一,栓塞面积不足;②肝硬化门脉高压进行性加重,残余脾代偿增大;③抗血小板抗体形成因素持续存在。病例疗效提示,部分性脾栓塞损伤小,并发症少,并可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对原发性者疗效优于继发性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PSE)与传统外科脾切除术在改善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差异。方法 纳入47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其中28例行脾切除术及19例行PSE,分析2组患者术后外周血三系水平、肝功能储备、手术相关并发症、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模拟门静脉压力值及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种治疗手段均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后MELD评分、门静脉压力和外周血炎症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后患者发生大出血事件较脾切除术少(P=0.025),且发生感染的风险低(P=0.044)。PSE方法创口小、保留部分脾脏功能并且引起血小板数量变化也较为平稳。结论 PSE与传统脾切除术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是其创伤性小、手术相关并发症少,相对于创伤性较大的脾切除术而言,PSE在肝硬化患者中的适用范围更广,可用于肝功能储备差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薛元领  杨泽云 《安徽医学》2012,33(11):1521-1522
目的通过临床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至脾中、下极动脉,将明胶海绵颗粒注入其中,形成患者脾动脉远端部分性栓塞,范围大约为40%~50%。结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经过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表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具有明显的疗效,对患者的创伤小,掌握栓塞要求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103例肝硬化脾机能亢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洪林  王秀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334-2335,2338
目的研究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方法治疗脾机能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cr方法,选择103例脾机能亢进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进入脾动脉,经导管注入明胶海棉,阻断部分脾动脉。治疗后1周、术后4周及6个月观察随诊脾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及外周血象的变化。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既能减少脾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食管静脉曲张,可以改善脾功能亢进所致的外周血象改变。同时又保留了脾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蒋锐  何乾文  顾明  柯振武  李建浩 《四川医学》2010,31(8):1180-1182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和部分性脾脏栓塞术,其中12例2次行PSE,3例3次行PSE,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共行部分性脾脏栓塞52例次。栓塞范围30%-60%,栓塞后有49例次出现发热,大部分持续3-30d,46例次出现腹痛,其中4例次需要强效止痛药,少量胸腔积液6例次,保守治疗后消失,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WBC和PLT显著升高(P〈0.05),并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RBC和Hb量无明显改变(P〉0.05),TBA下降(P〈0.05),TBIL、ALT和AS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部分性脾脏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改善血象和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进一步化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夜间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是指睡眠期间不自觉排尿的状态,多见于学龄儿童。NE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对排尿或觉醒的控制能力不足可能是重要的潜在诱因,NE儿童往往伴随着认知功能缺陷或情绪加工异常。MRI技术能够从脑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为NE潜在脑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多模态MRI在NE发生机制及认知功能异常脑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sm,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并以促吞噬肽(Tufisin)为代表,评价患者脾脏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通过PSE治疗14例并发脾功能亢进的门脉高压症患者,比较PSE前后外周血象的缓解情况及Tuftsin的变化。结果 14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的脾亢症状。经PSE后可观察到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均明显上升,脾脏缩小,血清Tuftsin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而脾切除术后却明显降低。结论 PSE可有效缓解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PSE后Tufisin水平较术前无显著下降,提示PSE不损害脾脏免疫功能;而脾切除术后Tufisin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提示脾脏免疫功能较术前降低;比较。PSE和脾切除术,它们均可有效缓解脾亢,但是。PSE不破坏脾脏免疫功能,而脾切除术后脾脏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