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85年由Campbell首先提出。我们对38例急性心梗的QTd、QTCd、QTICd、JTd、JTCd、JTICd进行测量,并与36例健康人比较。结果显示在AMI早期24小时以内的心电图与对照组比较QTd即出现区域性的显著差异P<0.001。QI”n。ax、JTmax存在于梗塞或缺血导联。QTmin、JTmin存在于非梗塞导联。它的增大是由于AMI使梗塞区心肌与正常区域心肌复极不均匀所致。QTd值大小与AMI时有无并发症关系密切。心梗无并发症者一般QTd<60mgP<0.01~O.OOI。随着心梗的好转QTd在3-5天后逐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按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对162例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单盲试验研究,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最大和最小QT间期,计算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比,在治疗4周后重复上述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服用倍他乐克50~100 m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比较2组前后的QTd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倍他乐克可以明显缩短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QTd和心率校正后QTd(QTc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QTd、QTcd和QTd ratio数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分别为(44.5±17.3)ms比(63.8±15.6)ms,P<0.01,(45.7±15.3)ms比(64.9±16.3)ms,P<0.01和4.94%±2.1%比8.08%±1.5%,P<0.001。结论倍他乐克在改善心肌缺血的同时可以明显的缩短QT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QT间期离散度比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比QTd具有更重要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2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且心电图资料完整的患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85例,分别测定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1)介入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QTd及QTcd均明显延长,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明显缩短,与介入治疗前相比,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成功的介入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的复极离散程度,减少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QTc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1985年由Campbell等报道QTd是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在体表心电图上的反映而非记录技术伪差所致.1990年由Day等首先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分析100例定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值,旨在探讨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心电图平板运动负荷试验中QT离散度(QTd)及ST段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1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及96例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健康者QTd与ST段的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较对照组QTd明显延长(P<0.05),其延长程度与心电图ST段压低程度相关,QTd≥60ms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优于传统的ST段诊断标准。结论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QT离散度的变化可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和QT离散度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第4周后进行同步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心室晚电位检测后,随即行QT间期检测,测定QT离散度。比较两组心室晚电位阴性与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的QTd及心律失常、猝死的相互关系。结果 心室晚电位的阴性及QTd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无一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阴性而QTd异常的心肌梗死患者2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阳性而QTd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3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阳性且QTd异常的患者13例猝死。结论 心室晚电位与QTd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朝霞 《山东医药》2006,46(26):73-73
QT离散度(QTd)是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之差。近年来,我们观察了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QTd变化,旨在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为金标准,评价EASI 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对QT间期及QTd监测的有效性。方法同时记录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比较两种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并计算QTd。结果共采集了216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两种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具有很好的的相关性(r=0.630~0.843,p0.05);各导联QT间期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Td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SI 12-导联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在QT间期及QTd测量上具有一致性,为临床QT及QTd的持续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血糖昏迷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经过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对32例急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昏迷时的心电图QTd、QTcd与经过升高血糖治疗6 h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时的QTd、QTcd明显高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血糖昏迷导致心电图QTd、QTcd增加,与低血糖所致心脏自主神经过度激活、能量物质缺乏导致心肌细胞钠钾泵、钙泵活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昼夜的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的昼夜改变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测量计算20例正常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QT、QTc、QT与QTc离散度及心率变异参数。结果 发现QT、QTd、QTcd、RR间期、RMSSD、HF、LH/HF存在昼夜的明显差异。QTd、QTcd与RR间期、RMSSD、HF呈现明显的负性相关,与LF/HF呈明显的正性相关。结论 QT离散度的增加与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和迷走神经活动的减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左室高电压心电图与正常心电图QTd的对比分析,探讨左室高电压者QTd的临床意义.方法 心电图左室高电压组104例,非左室高电压组(A组)104例,均测定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及QT离散度(QTd).结果 A组QTmax、QTd与B组比较明显延长.结论 左室高电压者QTd显著延长,说明其发生心肌复极不同步的程度增加,容易引起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特点。方法63例行直接PTCA治疗的AMI患者,于术前、术后2h、12h、24h、48h作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术后3~6d查24h动态心电图的QT间期变异度(QTv)和心率变异性(SDNN),与36例用药物治疗组的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二组之间相对应时间段的QTd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TCA组的QTd最高值提前,QTv的昼夜节律性消失。结论QT离散度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观察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68例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正常人运动后即刻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较静息时减小,QT离散率(QTr)无变化。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患者,其运动后即刻QTd较静息时无差异;QTcd、QTr明显增加。表明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增大,QTr是QT离散程度更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QRS-T夹角的关系。方法 对362例患者的QTd和QTcd进行分析。按心电图表现不同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 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前者QTd与QTcd值均<后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异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QTd>5的111例与QTd<5的132例心向量图的额面、横面、侧面QRS-T夹角的平均值,前者分别>后者,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值<0.01)。结论 心电图QTd值的异常,受QRS-T夹角增大影响。体表心电图所测定的QTd值的可信度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5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PFCA)患者(左侧隐匿旁路22例、房室结双径路2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3例)手术前后的QT离散度(QTd)变化,旨在探讨RFCA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应用12导联生理仪麒25mm·s的纸速同步描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的心电图。手工测删量QT离散度,并采用三个参数进行评价:QTd=QTmax(最大QT间期)-QTmin(最小QT间期);QTcd(校正QT离散度)=QTcFmax-QTc min(QTc=QT·√RR);SD(QT间期的标准差)。结果:三组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时的心电图QTd、QTcd、SD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研究表明心脏不同部位的射频消融术在一定范围内都不会影响QT离散度,即不会导致心室复极离散从而产生新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年轻人单纯性周围型肥胖与心电图QT离散度(QTd、QTcd)的关系。方法测量年轻人单纯性周围型肥胖者(A组)和体重正常者(B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并通过计算机数字转换得出QTd、QTcd。结果 年轻人单纯性周围型肥胖组QTd、QTcd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年轻人单纯性周围型肥胖的QT离散度(QTd、QTcd)显著增大,可能与肥胖致心室肌肥厚及心肌脂肪浸润等引起除极和复极不均一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评估创伤性窒息对心肌细胞损害的临床价值,我们对其中的31例创伤性窒息患儿体表心电图QTd、JTd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0.
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间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59岁)的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并与58名正常对照(平均年龄50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12导心电图值,QT最小值小于12导心电图;(2)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50.6±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83.3±28.7)ms,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12导心电图(分别为81%,58%);特异性分别为91%和90%.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BSPM方法较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