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5 年来,我院收治子宫黏膜下肌瘤20 例,经阴道钳夹处理,获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我院收治子宫肌瘤患者共900 例,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20 例,发生率为2.2%,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经产妇女,年龄30~49 岁.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流血淋漓不净,其中2 例(10.0%)阴道大出血致重度贫血,1 例(5.0%)有脓血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2.
3.
4.
5.
了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属于子宫内膜常见病变。临床上均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甚至不孕等症状。传统经阴道超声(TVS)对宫腔内病变的敏感度虽已有所提高,但由于闭合宫腔的掩盖,各种宫内病变往往仅显示为内膜增厚或宫内团块。较难鉴别和确诊,小的病变容易被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应用经阴道简单切除术对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4例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7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经阴道简单切除术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观察组子宫黏膜下肌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操作过程中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阴道简单切除术对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妇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月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及不育等,较大地影响了妇女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腹子宫切除,随着内窥镜器械和技术的进步,我国90年代开展宫腔镜电切手术,代替了开腹子宫切除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阴道用微波治疗完全脱出宫颈口的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5~2010年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25例,其直径为5~10cm,均在门诊使用微波治疗行肌瘤摘除术,术后随访1年,根据月经改善情况、残余肌瘤有无增长、是否再次手术等将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结果:25例患者在门诊成功施行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ml左右,术后门诊输液观察2~3d。术后满意率达100%,观察1年,无月经增多、肌瘤再发。结论:对脱出于宫颈口的肌瘤直径10cm以下者均可在门诊经阴道用微波治疗仪摘除。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6岁,已婚,G1P1.因发现子宫肌瘤1月,阴道肿块脱出3+h于2008年8月31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经量多.1月前,因白带多,脓性,性交后少量阴道流血到外院诊治,诊断为子宫肌瘤,未治疗.3+h前,病员小便时突感阴道有肿块脱出,并有少量流血和下腹疼痛急诊入院.门诊以子宫黏膜下肌瘤脱出收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痛苦面容,贫血貌,心、肺、腹无异常. 相似文献
10.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率达20%,是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带蒂子宫黏膜下肌瘤发生率占子宫肌瘤的10%。以往的处理多是切除子宫,我院自2001年10月~2006年3月,对21例带蒂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试行经阴道子宫肌瘤摘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保留子宫、摘除肌瘤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宫腔镜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宫腔镜下切除术治疗,统计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均顺利完成宫腔镜下切除术,患者宫腔长度为7~125 mm,平均宫腔长度(66.8±20.0)mm.所切除的子宫肌瘤重量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价值。方法52例疑似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经阴道超声(TVS)、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术(TVS-SHG)、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超声诊断符合率、子宫的超声表现、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超声表现。结果52例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其中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6.5%(45/52)。误诊7例,误诊率为13.5%(7/52),其中内膜息肉4例,肌壁间肌瘤2例,人流术后残余1例。经CDFI检查52例,显示彩色血流52例,血流检出率为100.0%(52/52)。经TVS-SHG检查15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15/15)。宫腔线Y状分离、弯曲、中断或消失,宫腔间见异常回声团块,等回声肌瘤充满宫腔时,子宫内膜不易分辨。宫腔积液时,肌瘤的大部分可被液性暗区包绕,可显示子宫内膜与瘤体的关系。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患者中,单发性35例,多发性10例,肌瘤直径4~36 mm,平均肌瘤直径16 mm。①低回声团块,大部分瘤体内回声较均匀,部分瘤体间可有散在的小暗区。共39例,占75.0%(39/52)。②高回声团块伴蜂窝状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共10例,占19.2%(10/52)。③中等回声团块,共6例,占11.5%(6/52)。在瘤体周边可见彩色鲜明的血流回声,当带蒂瘤体延伸入宫颈口时可见其周边环绕走行的血管,瘤体根部可见与宫体肌层相延续。52例均显示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0.43~0.79,平均RI 0.61,A/B 1.80~7.50,平均A/B 3.50。在充满液体的宫腔内,可见肌瘤呈圆形、葡萄状等多种形态,有蒂的小肌瘤可在液体内飘动。隐藏在内膜下的小肌瘤亦可显露无遗,其中对子宫内膜基底层的连续性中断尤其清晰,可明确与内膜息肉、内膜团块状增生等相鉴别。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能有效对子宫黏膜下肌瘤进行诊断,结合TVSSHG、CDFI,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应与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息肉、人工流产后残留等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0月经临床和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35例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肌瘤转归和治疗效果等。结果手术时间3~35(12.5±3.2)min;术中出血4~30(5.5±1.8)mL;治疗6个月后超声检查肌瘤消失99例,肌瘤直径减少80%以上22例,减少50%~80%14例。治愈率为89.6%,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微创、安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治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率达20%[1],是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带蒂子宫黏膜下肌瘤发生率占子宫肌瘤的10%[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黏膜下肌瘤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子宫腔内形态、回声情况及血流状态。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174例,诊断符合率为83.33%,误诊率为10.34%,漏诊率为6.33%;黏膜下肌瘤94例,诊断符合率为79.79%,误诊率为14.89%,漏诊率为5.32%。结论经阴道超声对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妇科常见病.当肌瘤脱出于子宫口甚至阴道口时,往往引起感染和出血.经阴道黏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当肌瘤较大时,则手术比较困难,易出现副损伤.1997年,我科对收住的两例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采用了阴道内肌瘤扭除术的方法,既简化了手术操作,又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66例,采用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剔除进行治疗,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感染、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6例患者均一次性摘除肌瘤,成功率达100%.其中术中并发子宫穿孔1例,患者术前2天血红蛋白平均(92±14)g/L,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平均(91±12)g/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水中毒、感染及大出血发生。术后均随访1年,血红蛋白平均(121±15)g/L,显著高于术前平均的(92±14)g/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继发性痛经1例。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可作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院对126例术前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在超声监护下行宫腔镜电切术,根据子宫肌瘤的不同类型及有无生育要求分别采用刨根法、旋切法及开窗法,观察宫腔镜电切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术后随访2~7年。结果 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并发症,手术时间10~90 min,术中出血15~200 ml,术后满意率0~Ⅰ型为100.0%,Ⅱ型为93.8%。行米非司酮药物预处理3个月后子宫平均体积缩小24.8%,子宫肌瘤平均缩小35.2%,20例有生育要求者,15例妊娠,10例已足月分娩。结论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方法 2010年03月至2012年03月间我院收治8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宫腔镜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每组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快速,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还具有保留子宫和保留生育功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妇科良性肿瘤的51.8%。其中黏膜下肌瘤占肌瘤的10%~15%,由于其生长部位的特点,常引起出血、压迫、流产及不孕等临床症状,由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高,常是患者要求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行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3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