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医脾胃学说中免疫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历代医家的脾胃理论,结合现代研究阐述中医脾胃学说中蕴涵的丰富的现代免疫学思想。认为,中医之“脾”内涵深刻而外延广泛,与现代免疫系统概念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研究中医内科学中的“调脾胃”理念在内科的应用优势,分析其在内科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的186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内科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内科学“调脾胃”理念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学中的“调脾胃”理念在内科中具有较高的优势,内科患者接受相应的干预后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能够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3.
王驰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45-846
脾胃学说与升降理论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两种学说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集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简而言之,升降之中见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相似文献   

4.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脾胃气机升降调节着整个胃肠道的功能,笔者通过近10a的临床研究发现其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构建了“以俞调枢”的理论体系,现进一步探讨该理论,并论述该理论运用于中医外治疗法的实践性。 l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圣心源》天人解云:“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转,  相似文献   

6.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2006,24(7):1189-119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意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喻昌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家,其创立了"三论一法",即:秋燥论、大气论、"代髓迪光"论、逆流挽舟法,均体 现着对脾胃的固护,可以说重胃气、慎攻下是贯穿喻昌主要学术思想的主线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医“肝应春”理论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当前对"肝应春"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肝应春"的理论内涵为:肝是机体应时而变在春季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时间调节系统。在春季,并不是肝脏的所有功能都增强,而是肝的疏泄功能增强,并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其他季节则处于从属地位。肝的藏血功能在春季相对较弱。由于肝主疏泄与肝藏血的功能不能顺应春季的时序变化,从而在春季出现多发性疾病。并指出正确理解"肝应春"的本质内涵对认识情志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治疗与预防,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升降出入主宰着机体的一切功能。这其中以脾胃升降功能最为重要。脾胃同居中州,脾属脏为阴,藏而不泻,其性主升,升则为阳,阳气升则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属腑为阳,泻而不藏,其性主降,降则为阴,水谷之气得以下行。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相似文献   

13.
唐旭东  卞立群 《中医杂志》2012,53(14):1171-1173,1181
脾胃“通降理论”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院士提出的脾胃病论治方面的核心学术思想之一.对“通降理论”的内涵、治则治法及现代研究进展等内容作了系统的介绍,以发挥该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臧鑫 《光明中医》2008,23(6):888-889
食疗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各家学说的影响,而以脾胃学说的影响最为重要和深远,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脾胃学说对中医食疗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王红霞  王威  周正华 《天津中医药》2020,37(9):1031-1033
通过心与胃在位置、经络等生理及病理联系阐明心与胃的相关性。总结临床经验,从补心、宁心、清心、泻心角度辨证治疗脾胃疾病,为消化科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毒"是我国中医学重要的概念之一,历代医学典籍对"毒"这一概念均有论述,涉及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诸多方面,理论纷繁复杂。然而每种观点、学说,甚或流派的产生都受其所处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影响的中医学更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理论特性。"毒"这一概念历经千年,围绕"毒"所形成的理论不胜枚举,目前为止仍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观点和理论继承了阴阳学、五行学、精气学等中医哲学思想。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只是在气、血、阴、阳等方面存在内在的差异,但"体质"不等于病态,某种体质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并没有必然性,体质辨证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中医体质学的某些内容仍亟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坚持中医学"辨证法"思维,去认识和研究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体质学。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疼痛几乎涉及我们的临床各科,探索、研究疼痛的病因、病机、治疗各方面的问题,对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