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温病学虽然有所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温病学将如何作出新的贡献?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期发表我院部分师生的短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带胎产为妇人独有的与男子不同的生理过程。若妇人在此期遭到温邪的侵袭,一方面要速清温邪,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妇人特有的生理特点对疾病的影响。临证时不仅要按照温病的诊治规律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还要兼顾其生理特点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以历代温病学家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对妇人经期、妊娠和产后感染温邪的诊治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一、温病学发展概况温病学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急性热性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其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 (一) 萌芽阶段即从战国至秦、汉、晋、唐。在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提出了温病的病名,简单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治疗原则。没有系统形成理论,也无论述温病的专著,尤在治疗上,没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温病的认识是很初浅的。如病名方面,《六元正纪论》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在病因方面,《生气通天论》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是后世伏邪温病学说的由来。在分类方面,《热论篇》记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温病学虽然有所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温病学将如何作出新的贡献?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期发表我院部分师生的短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重庆市第三次老中医经验交流会议于1977年11月10日举行了学习温病卫气营血的体会和证治经验的专题报告会,有十六名老中医、学过中医的西医和中药研究人员在报告会上发了言。发言一致认为:中  相似文献   

7.
温病的治疗,从刘河间提出寒凉为主的治法以后,经过历代医家,特别是叶、薛、吴、王诸温病学家的发展和补充,已经形成一整套以清热养阴为主的治疗学体系,近年来,更有人对清热解毒法,通下法、养阴法,进行了专题探讨和研究,使温病的寒凉治法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温病治热以寒本无可非议,然过分褒凉贬温以致一闻温热就投寒凉且一清到底,“至死而不悟”反谓“药未胜病”就成为偏见,因此,本文提出了治温病用温热变法的理  相似文献   

8.
9.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阐明生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科学,在医学教育中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研究,数学、物理、化学的理论科学和技术不断地渗透到生物枓学的领域中来,促使生物科学迅猛地发展起来,从生物整体水平、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从而建立起一门崭新的学科——分子生物学。近二十多年来分子生物学深入到生物科学的各个分科中去,产生了分子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分子胚胎  相似文献   

10.
系统理论希冀名家进言权威学者导引学科方向  相似文献   

11.
提出新时代的中医应是具有博古通今之能的人才,其所谓博古即蕴有继承之意,通今则又是适应现实需要的要求。对当前温病学科科研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唯有不断在实践中去粗取精,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发奋努力,方可发扬光大中医学。  相似文献   

12.
清吴鞠通所著之《温病条辨》[1],创立了以三焦为纲辨治温病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温病的传变规律,概括了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的多种基本证候类型,创制了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清宫汤、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多首治温病  相似文献   

13.
本人在从事湿温病的教学和临床中,偶有心悟之处即笔录之。现仅就在概念上易于含混之处和自己的心得部份,整理如下。一、学习湿温病应掌握三个基本概念, (一)湿邪为湿温病的主要病因。湿温病系以病因命名,其致病因子为湿与热,但湿为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邪。热为湿中所蕴之热而倚附于湿,故吴鞠通谓湿温病为“湿中蕴热”。在湿温病的病理变化中,湿邪居于主导地位。 (二)只有首先弄清湿邪的性质,才能掌握住湿温病的病理特点。湿为阴邪、其性重着腻滞、且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才能理解和掌握湿温病初期发病较缓、中期易恋气分、后期多致伤阳等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试谈伤寒温病的异同》一文(以下称《试谈》)是何志雄教授的文章。(见1978年第5期《新中医》)前几年,得教授生前多次书信启迪,受益不少。但本人学识不足,对《试谈》的一些论点不敢苟同,故在教授逝世后,再次提出与同道讨论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喻嘉言有关温病学说受到的责难,对喻氏之说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喻氏之说是温病学各家学说中的一家重要学说,该学说对于伏邪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发病的特征,证侯的异同以及立方遣药,均有精辟的论述。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17.
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桂林分会于1986年8月25—9月7日主持召开了中医临床进展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一百余人。会议邀请中医研究院侯召棠、李敏民、王琦、黄宝福等作了专题讲座与报告。侯召棠研究员的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重视。他着重报告了“中国医学在世界的地位与发展趋势”、“中医学在日本”、“中医学走向世界”等专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世界性中医热自七十年代初出现世界范围的中医热潮以来,已有15年左右的历史,其高涨势头始终未减。发展最快、成绩最突出的是  相似文献   

18.
刘赤选教授(1896—1979年)虽然离开我们已五年多了,但他在教学、医疗等方面的活动,毫无保留,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仍记忆犹新,是我院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之一。刘教授原藉广东顺德人,1912年开始学习中医,从事教学及医疗长达60多年。曾先后在华南国医学院、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等  相似文献   

19.
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加强实践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依托于研究性教学教育理念,建立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开放性学习。经1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发挥了温病学经典课程特色,延伸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伦敦举行的“脂质体在医学上的应用”专题讨论会上,脂质体研究者报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脂质体用于治疗的进展情况。许多研究者讨论了由Brenda E Ryman博士开创的在体内将酶递送至细胞的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前,A Bangham(英国剑桥农业研究委员会试验室)发现双层脂质体在水溶液中形成密封的同心圆的壳,他称此为脂质体。当脂质体形成时,它在壳内隔离了一部分溶液;溶质逸出,必须通过一层或多层脂质层。它的作用在于使许多水溶性的物质分子不能迅速和容易的逸出。脂质体的这些性质引起了许多生物学家的注意。引起他们兴趣的是可能将酶捕获在脂质体中,希望它们成为溶酶体的潜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