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84例颅内疾病进行CT扫描,并结合临床分析,本文重点讨论CT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910217 CT 脑扫描在儿科颅内病变应用的评价/庞名达…∥临床儿科杂志.-1990.8(4).-238~239报告男61、女43例.年龄33天~14岁。病程1天~13年。CT 检查结果:异常者有67例(64.42%),正常者37例。癫痫37/62例、颅内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100例巨头症患儿,其头围超过相应年龄正常值2SD以上(第97百分位以上),经临床,头颅CT扫描等检查及部分手术探查结果,脑积水66例、巨脑症29例,二者占95%。其中交通性脑积水47例,以2岁以内的中枢感染及围产期因素所致最多;非交通性脑积水以导水管狭窄最多,后颅凹占位病变次之;巨脑症病因复杂繁多,临床上与脑积水不易鉴别。头颅CT扫描除20例巨脑症仅表现脑质容量增大外,余80例有各种阳性表现,其中直接提供有助诊断信息者占78%,因此对临床有异常头围增大者及时行头颅CT扫描检查,在明确诊断上有重要价值。本文并强调头围跟踪观察比较的意义,提出头围测量和观察的要点。  相似文献   

4.
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蛛网膜囊肿 (intracranialarach noidcyst,IAC)是一种颅内良性占位性病变 ,可经手术治愈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术式、使用先进设备对于治愈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 ,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一、概况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脑脊液样无色清亮液体被包裹在蛛网膜所构成的囊状结构内而形成的占位性病变 ,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 1 .0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 75 .0 %发生于儿童 ,随着CT和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国内外报道[1 ] 有逐步逐渐增多的趋势。病因主要以先天性因素多见 (外伤、炎症少见 )。IAC占位压迫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TRB)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我院诊断为TRB的患儿临床特征及随访情况。结果4例TRB患儿中,1例有家族史(1/4);3例为双眼发病(3/4),l例为单眼发病(1/4);鞍旁占位1例,松果体占位2例,蝶鞍区占位1例;3例患儿首次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得值升高,治疗后迅速降至正常。4例患儿中,2例经含有PECV方案化疗的规范治疗后病情均好转,其中1例颅内病灶消失,达完全缓解(CR),1例颅内病灶缩小,达部分缓解(PR);2例患儿因病情进展放弃治疗。截至随访日期,2例获随访患儿1例无事件生存,1例PR。结论TRB在临床上较为罕见,预后差,PECV方案化疗对其有效,但需更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对诊断颅内病变,很有价值,但以往报告CT诊断新生儿惊厥只伴有脑水肿者尚未见到。本文报告1例新生儿惊厥,CT对其脑水肿的早期诊断价值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7.
脊髓占位性疾病在儿科并非罕见.但极易误诊.近3年来,我们共收治8例,住院前都曾误诊.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误诊情况8例脊髓占位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误诊情况及特殊检查见附表.经磁共振(MRI)检查确诊1例,CT 检查2例,脊髓碘油造影(SIG)检查5例,最后均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  相似文献   

8.
结节性硬化症儿童临床与CT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结节性硬化症(TS)的临床与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诊断为TS的18例患儿,以层厚10mm/层距10mm为参数进行CT扫描,采集头颅图像后,综合该组临床资料和头颅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S患儿具有癫、智力低下、皮脂腺瘤三大表现,发生率分别为94.4%、66.7%、83.3%。18例均有颅脑CT异常表现,其中室管膜下结节18例,表现为多发高密度钙化结节;脑皮质或皮质下11例,表现为高密度钙化6例,低密度灶5例;脑萎缩3例;脑室扩张1例。结论TS的临床和头颅CT表现具有特征性,尤其CT对发现颅内高密度或小的斑点钙化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98年8月至2005年1月本院收治的26例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儿的治疗进行了6个月至7年的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6例中男22例,女4例,年龄7个月至16岁,平均4岁。首发症状表现有抽搐17例,其中1例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抽搐伴有发热10例,发热伴头痛、呕吐6例,伴眩晕1例;口角歪斜1例,走路不稳1例。26例均行头颅CT扫描,表现为界限清、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影,与脑脊液密度完全一致,CT值为5~20Hu,增强CT扫描无强化现象。左半球14例,右半球6例,枕大池6例。囊肿体积最小为1·0cm×0·8cm×0·8cm,最大为5·5cm×4·8cm×3·0cm。其…  相似文献   

10.
颅内炎性肉芽肿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 36例颅内炎性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动态CT检查、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术后抗生素疗程明显缩短至 4周 ,单纯抗生素治疗 2 8例 ,疗程 6~ 8周 ,36例均治愈。结论 颅内炎性肉芽肿好发于儿童 ,以隐源性感染多见 ;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额顶叶 ;以癫为首发症状居多 ;CT平扫加增强是诊断本病重要手段 ,动态CT增强扫描是判定疗效的主要方法 ;抗生素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方法 ;无功能区病变可考虑手术剥除 ,能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53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比较增强CT扫描对儿童结脑的诊断价值。临床资料一、对象: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脑脊液检验及抗结核治疗有明显疗效等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3例。年龄11mo~13a。病史10d~1.5d,平均40d。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强直等,部分并偏瘫、癫痫、意识模糊等。16例有肺结核。二、方法:采用ToshibaTCT600XT全身扫描机,行横断轴位连续扫描,增强扫描38例.对比剂为泛影葡胺(60ml)或欧乃派克(50ml)。抗结核治疗后2wk3例复查增强CT扫描。结果53例中11例C…  相似文献   

12.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提高对下丘脑错构瘤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的认识,该文主要研究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点、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8例下丘脑错构瘤的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男25例、女13例,发病年龄1个月至15岁。38例均进行了MR扫描,10例又进行了CT扫描。38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痴笑样癫癎、性早熟、其他类型癫癎(包括癫癎大发作及肢体抽搐等)和智力障碍。其中首发症状为痴笑样癫癎17例,性早熟13例,其他类型癫癎8例。影像学表现为脚间池占位,CT为等密度,MRI为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临床表现与病灶的大小以及是否有蒂无明显关系。结论:儿童出现性早熟和/或痴笑样癫癎,影像表现为脚间池占位,CT等密度,MRI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此时应考虑到下丘脑错构瘤。[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64-36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颈部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3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颈部占位性病变患儿影像学资料。CT扫描采用西门子128层Blance螺旋CT机,GESignaOvationEXCITE0.35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结果73例患儿中,先天性病变39例,罕见病种为异位胶质结节、异位甲状腺、异位胸腺;肿瘤病变16例,少见病种为神经母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感染性病变18例。结论儿童颈部占位性病变疾病谱与成人明显不同,结合胚胎、解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患儿行临床分析,探讨儿童NS合并颅内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可行方案。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住院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且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颅内静脉血栓患儿,对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患儿进入分析,均为男性,年龄5岁4个月至11岁4个月,出现颅内静脉血栓时间距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起病时间为1个月至7年余。4例颅内静脉血栓发病时均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查体均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3例在颅内静脉血栓发病期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均升高,抗凝血酶Ⅲ(AT-Ⅲ)下降;确诊后D-二聚体、FDP较前继续升高; 4例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明显升高。4例出现颅内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当日或次日均行头颅MRI增强+MRV+MRA检查,3例为左侧乙状静脉窦血栓,1例为脑栓塞。明确颅内静脉血栓诊断后,3例予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和双嘧达莫抗凝治疗;1例脑栓塞患儿予对症和抗凝治疗;4例症状均明显改善。3例出院后6~12个月随访头颅MRI增强+MRV显示颅内异常信号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结论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 颅内静脉血栓易发生于左侧乙状静脉窦。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程中如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时,应及时行头颅MRI相关序列检查,有助于颅内静脉血栓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溶栓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依据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小儿癫痫分类标准,我院儿科对105例限局性运动性发作患儿做了CT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均经临床与脑电图检查确诊为限局性运动性发作。男77例,女28例。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14岁。病程2个月至7年半不等。105例中,CT正常者12例(11.4%),异常者93例(88.6%)。临床病因诊断:根据临床及脑电图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癫痫37例(35.2%),继发性癫痫68例(64.8%),按临床分析可能的病因为围产期缺氧致脑发育障碍17例,先天脑发育障碍11例,颅内占位性病变12例,脑外伤后遗症9例,散发性脑炎后遗症5例,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16.
小儿颅内小脓肿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颅内小脓肿的认识,以及时诊断、治疗。方法收集28例住院脑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以5-10岁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本组均无发热,主要疾状为癫癎发作,少数有头痛、恶心、呕吐,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结论 颅内小脓肿由于病变部位、大小、数目、病期、临床表现各异,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CT和抗生素试验性治疗,CT为颅内小脓肿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7例颅内内分泌肿瘤,中枢性尿崩症4例,中枢性性早熟1例,中枢性尿崩症合并中枢性性早熟2例。起病年龄6.9~9.5岁。临床表现典型,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表现。2例头颅蝶鞍X片示形态异常、骨质吸收。头颅CT中5例示垂体肿瘤,2例示第三脑室肿瘤。治疗后随访近3年,结果1例放弃治疗死亡;4例作肿瘤切除术或脑室—腹腔引流术后亦死亡;1例行肿瘤切除术和1例仅作放疗的患儿,经头颅CT复查均未见占位病变,目前尚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新型隐球菌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新型隐球菌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均为女性,起病年龄4~12个月,均有癫发作。CT检查发现颅内异常占位病变伴钙化,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T1WI、T2WI均呈混杂异常信号。3例患儿切除病灶病理检查均可见特征性的新型隐球菌,部分钙化。手术切除病灶联合抗真菌治疗及对症抗癫治疗有效,长期随访预后良好。结论儿童颅内新型隐球菌肉芽肿罕见,尤其是婴幼儿起病者;对于临床癫反复发作难以控制,伴或不伴局灶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结合影像学颅内有异常病灶者,应怀疑该病。病理诊断为确诊方法。手术切除病灶联合抗真菌治疗及对症抗癫的综合治疗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9.
颅脑外伤主要引起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及弥漫性脑损伤,而单纯发生于基底节区的缺血性脑梗塞是近几年才被临床所认识的一种少见病。我院自1993年2月至1998年10月共诊治该病12例,均为小儿,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1岁~5岁。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跌倒摔伤6例,坠落伤4例,撞伤2例。外伤后均无意识障碍。外伤距出现临床症状时间2小时至3天,平均47小时。   二、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改变: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哭闹、烦躁等。伴失语或语言不清3例,伤后哭闹入睡,醒来即发生瘫痪4例,以抽搐起病而发生肢体瘫痪5例,先肢体瘫痪后发生抽搐3例。偏瘫均发生于梗塞灶对侧,肌力Ⅱ级~Ⅳ级。所有病例伤前无任何神经系统受损表现。   三、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均于伤后2小时~72小时作头颅CT检查,其中4例于24小时内行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但72小时后复查CT,均发现梗塞灶。12例患儿梗塞灶均发生于基底节区。左侧5例,右侧7例。梗塞灶的直径从0.5cm~2.0cm不等,病灶以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为主,梗塞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面清楚,占位表现不明显,亦未发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CT征象,CT值14HU~21HU不等。  相似文献   

20.
我院对1978年~1988年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出院患儿50例,进行了追踪观察.观察方法除临床检查外采用头颅 CT(SCT-2000T-11型,日本岛津公司生产)扫描、脑电图检查等,观察结果发现50例中30例头部 CT 扫描有异常改变.CT 异常患儿均显示(30/30例100%)轻重不同的脑萎缩,其中多数(23/30例)出现脑室扩大;1例并发脑积水.有 CT 改变的患儿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征:其中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