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酶对抗菌药物的修饰或破坏、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菌主动外排抗生素、新靶位的产生或改变、药物靶位的过度表达等有关。本文就近年来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1 酶对抗生素的修饰或破坏1.1 β-内酰胺酶 研究发现,约80%病原菌的耐药性与β-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从外膜通透性减少、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三方面着手进行。外膜上的Porin通道是影响药物渗透的关键因素。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则是引起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原因,而非水解屏障和缓慢水解学说补充解释了耐药机制的复杂性。PBPs的改变不含β-内酰胺酶耐约菌的普遍特点,缓慢结合的PBPs或诱导产生的PBPs也与耐药性密切相关。本文阐明了三者间的关系及克服耐药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是革兰阳性球菌获得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在革兰阴性细菌中因PBPs的改变导致耐药的出现却十分少见,这一观点忽视了革兰阴性细菌中PBPs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文章对PBPs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与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情况。方法 用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系统及复合板条NC21鉴定菌种,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产ESBLs菌的初筛和确认试验采用NCCLS文件推荐的方法。结果 鉴定大肠埃希菌117株,肺炎克雷伯菌59株,共176株,其中产ESBLs菌19株,阳性率为10.7%。产ESBLs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7%)。结论 医院感染应积极开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6.
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美国Auto Scan-4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对2000年1月-2002年6月本院临床分离菌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临床分离的G^-杆菌检出数居前三位的为绿脓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分别占15%和50%;临床分离的G^ 球菌检出数据前三位的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45%和90%,无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中对高浓度庆大霉素(500μg/ml)和链霉素(1000μg/ml)的耐药率分别为64%和61%,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17%和22%。结论 细菌的耐药性是临床上对感染性疾病治疗的严重问题,需要临床各科室共同商讨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由阴沟肠杆菌引起感染的临床分布、阴沟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携带率以及其耐药性变迁的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60进行细菌的鉴定,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菌株的耐药性检测,并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和表型筛选法检测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结果:本地区由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呈逐年递增趋势,感染的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感染部位主要见于呼吸道、伤口及泌尿道等。阴沟肠杆菌ESBLs的携带率由2000年的6.9%上升至2002年的10.8%,AmpC酶的携带率由2000年的25%上升至35%。药敏试验提示亚胺培南有较强的敏感性94%,依次为头孢吡肟65%、舒普深70.5%、丁胺卡那、喹诺酮类存在着交叉耐药。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头孢噻肟较为明显。结论:本地区存在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的流行;亚胺培南是治疗由阴沟肠杆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的首选药物,加强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耐药性检测,对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及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3年分离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细菌(ESBLs)进行检测,对其耐药情况分析,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结果 2001年阳性率为27.8%,2002年为40.2%,2003年为48.7%。结论 ESBLs阳性细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阳性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9.
彭霞  姚丽  魏颖  蒲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04-1104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而肠杆菌中,由于该菌大多可产生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在广谱口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压力下,该菌属菌株的染色体AmpD基因突变导致持续高产AmpD酶的表达,从而对哌拉西林(pip)、头孢他啶(CAZ)、氨曲南和β内酰胺酶(ESBL)抑制剂复方耐药,因此给临床治疗该菌感染带来更大困难。为了解本地区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给临床医生提供用药依据。对本院2001年2月至2005年1月间细菌室分离的548株肠杆菌的体外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致细胞壁缺损,水份内渗、细菌肿胀、坏死,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是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结合后PBP失去活性,细胞壁合成受阻,细胞死亡。而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3144株临床分离细菌和念珠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细菌和念珠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进行分离和鉴定,K-B法测药敏。结果3144株细菌和念珠菌中前6位的种类及百分比为白色念珠菌12.02%、铜绿假单胞菌11.10%、大肠埃希菌9.64%、金黄色葡萄球菌7.09%、表皮葡萄球菌6.36%和肺炎型肺炎克雷伯菌6.14%。G-杆菌中耐药率较低的为亚安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44.2%和43.5%。G+球菌耐药率较低的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阿米卡星、氯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2.1%和65.1%。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菌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本院临床分离肠杆菌科各种细菌产ESBLs水平、非发酵菌耐药率和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均较高,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99年6月~2000年6月我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贲门癌患者26例,均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贲门腺癌后行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未能切除者不纳入观察组,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分析。对贲门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多个耐药基因糖蛋白P-17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进行比较,并结合临床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后,给予患者个体化化疗。经3年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临床分离4 364株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2003—2005年分离的4364株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数据分析用WHONET5.0软件。结果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一直为10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逐年上升,甲氧西林耐药率也逐年上升,金黄色葡萄球菌从40.8%上升到61.6%,表皮葡萄球菌从69.7%上升到79.8%。G^-杆菌合计,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耐药率一直低于30%的为美洛培南、亚安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体外产ESBLs的检出率一直居高不下,为29.5%~45.5%。结论本院肠杆菌科产ESBLs比例、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和非发酵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较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降低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OXA-碳青霉烯酶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临床分离出的共12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研究;根据耐药表型对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P)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23、blaOXA-24的PCR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 120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IMP的耐药率低于50%(44.4%).多重耐药常见,对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者达91.67%.对IMP耐药的5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PCR检测13株阳性,序列分析证实均为blaOXA-23;未发现blaOXA-24. 结论 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常见,blaOXA-23是主要的OXA-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可能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征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4年中初次分离的8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和头孢他啶等12种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扩增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7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ME).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协同筛选法测定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结果 4年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米诺环素0%~9.7%、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2.5%~22.6%、左氧氟沙星12.5%~28.6%、多西环素18.8%~3.3%、复方磺胺甲恶唑18.8%~40%、环丙沙星50%~65.7%、头孢他啶50%~66.7%、阿米卡星54.8%~6.7%、庆大霉素75%~100%、哌拉西林81.3%~100%、氨曲南87.5%~100%和亚胺培南93.5%~100%.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检出率分别是:aac(3)-Ⅰ和ant(4')-Ⅱ未检测到;其余5种基因中,aac(3)-Ⅱ,ant(2")-Ⅰ,aac(6')-Ⅰ,aac(3)-Ⅲ和aac(3)-Ⅳ的检出率分别是2.3%,5.7%,8%,11.4%和11.4%.产ESBLs菌株占38.6%(34/88);产MBLs菌株占25%(22/88).同时产ESBLs和MBLs的菌株占13.6%(12/88).结论 本研究所检测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耐药机制复杂,临床上应在药敏结果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以及产金属酶情况。方法 采用K-B法检测3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采用IPM+EDTA与CAZ+EDTA抑菌环直径之差大于或等于5mm,判断是否产金属酶。结果 356株铜绿假单胞菌有86株对IPM耐药,有155株对CAZ耐药,有82株同时对CAZ与IPM耐药,从中共检测出16株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对大多数抗生素形成耐药。结论 金属酶对氨曲南和多粘菌素B稳定,可作为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治疗的首选,并密切监视产金属酶菌株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质粒介导Amp C酶(p Amp Cs)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7年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监测网内的34所医院报送的临床分离的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提取细菌质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质粒介导Amp C酶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Amp C酶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最多见于呼吸内科(30. 77%)及重症监护病房(24. 04%),标本来源以痰液、尿液最多。4株Amp 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3株DHA-1基因阳性,1株ACT-1基因阳性。4株Amp 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株转移接合成功。这3株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提高了8~128倍。结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耐药严重,携带有质粒介导的Amp C酶基因的菌株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18.
董宇鸿 《浙江医学》2007,29(12):1328-1329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临床检出率及耐药率高,耐药机制复杂,特别是近年来对β-内酰胺酶(ESBLs)类抗生素耐药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9.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用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对两年中分离的238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用K—B法对13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共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71株,检出率2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强,耐药谱扩大,全部为多重耐药菌。结论细菌一旦获得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能力,不但对几乎所有G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而且对p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合理、谨慎使用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可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赵卫东  忽胜和  杨新原  孔山 《广西医学》2016,(11):1485-1488
目的 探讨pUC19-pbp2b重组质粒转化对肺炎链球菌(SP)感受态菌株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3株对青霉素不敏感的SP菌株,其中8株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编码基因pbp2b未突变,5株pbp2b基因突变,制备SP感受态.化学合成含SSN保守区的pbp2b基因片段,构建pUC19-pbp2b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菌株.测定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5种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BLA)对转化前后SP感受态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pbp2b基因扩增产物可见约300 bp的特异条带,13株SP菌株均能形成感受态.与转化前菌株比较,5种抗生素对转化后菌株的MIC均降低(P<0.05).5种抗生素对5株转化后的pbp2b基因突变菌株的MIC均降低(P<0.05).结论 外源重组质粒转化SP感受态可以协助减缓SP耐药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