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张仲景将这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即肯定了脾胃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组方用药、服药禁忌、药后护理、病后调养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治未病重在脾胃这一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苹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7)
张仲景继承和发扬<内经>治未病思想,对现代预防医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治未病思想包括:养生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内容.仲景治未病思想对于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徐光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5):654-656
国医大师何任教授在中医治未病领域拥有高深造诣与丰赡经验。文章就何老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及学术内涵展开阐述,认为何老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有三,即中医经著、诸家学说、人生经验,学术内涵主要有六,即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修炼精神、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环境卫生、防止传染。 相似文献
5.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在芬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3):33-33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任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86-287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 相似文献
8.
浅议“治未病”之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黄秋丹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4)
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养生保健、药物预防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金匮》“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健康状态下,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摄生以防病;在病理状态下,随着未病具体涵义的变更,治来病的方法亦有所不同。基本规律是:无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病瘥防复。 相似文献
10.
医圣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传的主张。未病先防的具体措施包括调理饮食起居、调养精神、针灸和导引养生等,既病防传的具体措施则主要包括协调各脏腑的关系、保护脾胃之气等。 相似文献
11.
宋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16-17
《伤寒杂病论》是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性著作,张仲景在书中对于黄疸做了详细的论述,确立了黄疸治疗大法,以及相应的治黄名方,在仲景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辨治思路中始终贯穿着整体观和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的防治与《内经》治未病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运用其“治未病”理论,指导治疗尚未发生疾病,而人体阴阳平衡已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应用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无病。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首见于《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内经》中提到“活未病”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初把握时机及早治疗,在其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内经》“治未病”思想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深入研究中医“治未病”恩想,并进一步继承与发扬光大,对于促进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俊槐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4(4):8-10
清热法是用来清除人体内部热象的基本法则,经曰:“热者寒之”是也。仲景清热法涉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汤证条文颇多,治法亦不少。从总体看来,大抵可分为热扰胸膈,热燥阳明、胃热炽盛,脏腑失衡、邪热内郁,湿热疫毒、侵淫于内影响于外等。研读仲景有关原文汤证,应深究清热证中法外有法,方外有方。临证必须认真揣摩,仔细体会,方能触类旁通,运用自如。现就仲景清脏腑热的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对“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璐霞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2
“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总结为:未病先防,调摄固本;既病防变,治在证先;已愈防复,重视调理.并以此浅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其中遵循自然养生、防重于治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纵览古代文化与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黄帝内经吸收周易、儒、道中先进的养生和预防思想,不仅从医学的角度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而且奠定了完善的“治未病”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医圣张仲景治疗肺系病证的学术思想,探讨其对后世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有关条文,分别从清肃为治肺常法;临证应有变通、温宣并用、肺脏可调;益肺重在气阴等3个方面,对其作了深入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时至今日,“治未病”得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同。笔者就其近年来从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出“治未病”理论研究丰富,而临床研究欠缺,且主要针对慢性病,而对于急性外感病的研究有待于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