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云  梁建平 《微创医学》2000,19(4):552-554
近年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表明,以往称之为"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或"致死性中线肉芽肿"者,实际上只有极少数起源于网状细胞和B淋巴细胞[1],绝大多数是属于T/NK细胞,是以面部中线部位的粘膜坏死为特征,并与EB病毒(EBV)密切相关的一类淋巴瘤.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特点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周云庆 《安徽医学》1991,12(3):50-51
<正> 恶性淋巴瘤(ML)的病因、病理、免疫、临床和预后已作过大置研究。但骨恶性淋巴瘤(MLB)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将有关文献作一综述。1928年Obefling等首次描述了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诊断。1939年Parker等报道17例,提出了MLB的特征,并命名为骨网状细胞肉瘤(RCS)原发性骨网状细胞肉瘤(PRCSB)。1974年Boston等报道179例,并强调了疾病的分期对预后的意  相似文献   

3.
淋巴瘤是国内外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对恶性淋巴瘤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近年证实,很多以前诊断为中线网状细胞肉瘤致死性中线肉芽肿等疾病,大多系恶性淋巴瘤,并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命名为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面中线恶性淋巴瘤。我们总结分析了1984~1991年间确诊的鼻咽喉部恶性淋巴瘤4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发展情况本组病例4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男:女为3:1,年龄范围7~65岁,平均年龄42岁。肿瘤原发于咽扁桃腺20例,鼻腔10例,鼻咽部7例,鼻咽鼻腔同时累及者3例,喉部1例,鼻翼部1例。1.2临床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是指仅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现有恶性淋巴瘤存在 ,而未发现其它部位的淋巴瘤而言。该病原较少见 ,但本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 ,有人认为可能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和器官移植有关[1] ,现就文献中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发病机理在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起源过程中 ,国外文献已作了一定量的全身淋巴瘤的免疫组织学研究报道 ,发现多数淋巴瘤是B细胞型 ,少数是T细胞型 ;但仅少数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免疫组织学的研究报告[2 ] 。Ya sutoKawakam[3 ] 等人检测了 19例原发性中…  相似文献   

5.
198 5年 ,德国病理学家Stein等[1] 报道并描述了一组曾诊断为“间变性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形性大细胞性淋巴瘤以及何杰金病”的淋巴瘤。其共同特征为 :细胞体积大 ,核大而不规则 ,细胞弥散或巢样沿淋巴窦或滤泡间浸润 ,几乎所有的瘤细胞均表达Ki - 1抗原。Stein等首次提出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tgeCellLymphoma ,ALCL)的命名 ,因瘤细胞强烈表达Ki - 1抗原 ,也称“Ki - 1淋巴瘤”(Ki - 1Lymphoma)。此后 ,国内外学者对ALCL的临床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1964年Epstein、Barr和Achong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观察到病毒颗粒,命名为Epstein—Barr病毒(EBV)。EB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又名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herpesvirus4,HHV-4)。在全球成年人口中大约有98%携带此病毒,其感染常常无症状或者不发病^[1]。人是其唯一宿主,感染后长期潜伏可引起鼻咽癌(NP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霍奇金病、T细胞淋巴瘤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重点转移到EBV感染与其他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如研究EBV与胃癌、乳腺癌、肝细胞癌、平滑肌肿瘤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正>自1964年Epstein和Bar等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细胞培养物中发现命名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新型疱疹病毒至今,全球约有95%的成人存在EBV潜伏感染。我国的EBV感染也非常普遍,3岁左右的儿童EBV抗体阳性率高达90%以上[1]。EBV是一种人类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移植后淋巴增生症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中非肿瘤性EBV感染  相似文献   

8.
黄慧群  郭志坚 《甘肃医药》1995,14(2):113-115
1982年Ishii研究了6例临床诊断为坏疽性进行性鼻炎或致死性中线肉芽肿,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的病例,3例做了免疫荧光,证实符合起源于外周T细胞的T细胞恶性淋巴瘤。国内徐天蓉等根据自己的总结建议命名为“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作为独特的疾病。李竞贤等  相似文献   

9.
《右江医学》2017,(3):371-374
<正>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发生于淋巴结外,伴以坏死为主的血管损伤和破坏,细胞毒表型,和EB病毒(EBV)相关为特征的淋巴瘤。因为多数病例为NK细胞肿瘤,少数为T细胞毒表型而命名为NK/T细胞淋巴瘤[1]。NK/T细胞淋巴瘤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在亚洲地区占到T细胞淋巴瘤的22.4%,远远高于欧美地区[2]。NK/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尤其是鼻腔病例,80%~100%都存在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EBV)是一种人类疟疾病毒,感染全世界90%的成年人。虽然EBV一般在临床上作为隐性感染而携带病毒,但EBV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关。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EBV1964年首先发现于培养的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内,以后已证明与各种恶性淋巴瘤有关,不仅B细胞淋巴瘤,而且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中线的一组恶性淋巴瘤过去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最近的文献亦已明确是恶性淋巴瘤,而且大多数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本文所报道的病例,从形态学,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几方面的研究,证明大多数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并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恶性淋巴瘤患者EBV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恶性淋巴瘤标本90例,其中鼻腔/鼻咽淋巴瘤30例,肠道淋巴瘤30例,浅表淋巴结淋巴瘤30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68例,霍奇金淋巴瘤(HL)22例.应用多种抗体标记T淋巴细胞(CD3、CD45RO、CD56)和B淋巴细胞(CD20、CD79α)、免疫组化染色(Supervision二步法).采用EBV寡核苷酸探针(EBER)确定EBV在恶性淋巴瘤细胞中的存在.结果 NHL EBV感染阳性率(42.6%)略高于霍奇金淋巴瘤EBV感染阳性率(27.3%),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鼻腔及鼻咽部NHL的EBV感染阳性率(66.7%)高于肠道NHL(23.3%)和浅表淋巴结NHL(25%)(P<0.05).肠道T细胞淋巴瘤EBV感染阳性率(50%)高于肠道B细胞淋巴瘤EBV感染阳性率(16.7%,P<0.05).结论 不同类型和部位淋巴瘤患者的EBV感染率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线T细胞淋巴瘤(MT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MTL组织CD45RO、CD3ε、CD56、CD20、TIA-1、Granzyme B以及EBV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转录产物RNA(EBER1/2)。结果:①CD45RO阳性41例(100%),CD3ε、TIA-1阳性25例(60.98%),Granzyme B阳性22例(53.66%),CD56阳性21例(51.22%),CD20全部阴性。②EBER1/2阳性29例(70.73%),LMP-1阳性17例(41.46%);NK/T细胞淋巴瘤(21/25)明显高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8/16)的EBER1/2阳性表达(P<0.05)。结论:MTL以NK/T细胞淋巴瘤为多见,EBV感染与MTL关系密切,EBV感染率与MTL的免疫表型有关,EBV感染在MT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0 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0 例原发于皮下脂肪组织中的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EB 病毒的检测。结果:组织学上以肿瘤细胞(CD45RO阳性)浸润脂肪小叶之间及可见豆袋细胞(CD68 阳性) 为特征,部分患者肿瘤细胞EBV- DNA阳性。2 例患者分别于首诊1 年6 个月和2 年后死亡。结论: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多为高度恶性,其发生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侯春杰  蔡秀军  范小明  汤靖岚 《浙江医学》2013,35(14):1378-1379
血精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单纯的炎症直至泌尿系统的恶性病变均可导致该症状的产生[1]。单纯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不易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故以往血精症常因无法确定病因而被诊断为“特发性”。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经直肠超声检查在临床的应用,使以往被诊断为“特发性”的病例数量大幅度降低[2]。经直肠超声检查可近距离观察靶器官,图像分辨率高,可准确显示精囊、前列腺、射精管的病变,为血精症病因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对172例血精症患者行经直肠超声检查,旨在探讨该技术在血精症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通信作者:蔡秀军,E- mail:cxjzu@hotmail.com
  血精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单纯的炎症直至泌尿系统的恶性病变均可导致该症状的产生[1]。单纯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不易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故以往血精症常因无法确定病因而被诊断为“特发性”。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经直肠超声检查在临床的应用,使以往被诊断为“特发性”的病例数量大幅度降低[2]。经直肠超声检查可近距离观察靶器官,图像分辨率高,可准确显示精囊、前列腺、射精管的病变,为血精症病因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对172例血精症患者行经直肠超声检查,旨在探讨该技术在血精症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最先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的一种病毒,在分类学上将EBV归人疱疹病毒γ亚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DNA病毒。全球广泛分布,据估计全球约有90%以上人群感染过EBV。已证明EB病毒能引起人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Burkitt’S淋巴瘤(BL)、鼻咽癌(NPC)、移植后淋巴瘤、何杰金氏病(HD)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网”)是网状内皮系统中异常网状细胞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1939年 Scott 等首先叙述本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在国内1957年田鸿生等报道1例关于“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继之郁知非等报告了18例。近年来报道越来越多,其中以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EB病毒(EBV)感染和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中有关免疫表型CD20、CD3、CD79a、细胞毒颗粒相关抗原-1(TIA-1)、CD56、CD45RO、颗粒酶B(Granzyme B),以此确定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及EBV潜伏蛋白(LMP-1),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 1/2)。结果:CD3、CD56、CD45RO、Granzyme B阳性表达率达100.0%,EBER阳性表达率达87.2%;LMP-1阳性表达率为40.4%。结论:感染EBV与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肝脾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 cell lymphoma,H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复习3例HST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 (T cell receptor γ,TCB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例HSTCL中,骨髓1例呈间质和窦性浸润,2例呈间质及弥漫性浸润;肝1例和脾1例呈窦性浸润.免疫组化:例均CD3、TIA-1强阳性,而粒酶B阴性;CD56阴性;TCRβ阴性;3例EBV原位杂交均阴性.TCRγ基因重排检测2例呈单克隆性,1例呈弥散态.结论:STCL是一种罕见的非活化T细胞毒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CL),EBV原位杂交阴性和TCRγ脚基因克隆性重排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我国病例与国际报道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正>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感染。感染后常终生携带,并建立潜伏感染状态。EBV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儿童淋巴瘤、霍奇金病、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等发生有密切相关[1]。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其中广东省为高发地区之一[2]。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但确诊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达产物(RNA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