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们报告38例小儿胆脂瘤性中耳炎(以下简称小儿胆脂瘤)手术后观察两年的情况。小儿胆脂瘤的发生常由于咽鼓管功能不好,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的炎症或过敏、畸形(腭裂)等。胆脂瘤在气化良好的乳突内蔓延很快,容易蔓延到咽鼓管内。手术后胆脂瘤复发和胆脂瘤残留在小儿尤为多见,Sheehy认为再次手术时有50%是残留胆脂瘤;Abramson认为35%是囊袋内陷,在9岁以前甚至达63%;Cody提出保留外耳道手术的复发率是不保留外耳道的6倍,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咽鼓管上隐窝的大小,探讨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学改变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颞骨薄层CT摄片方法,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上隐窝的大小进行测量.结果 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形态较正常耳小,不同病程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患耳咽鼓管上隐窝形态(前后径、垂直径与高度)改变无显著差异(t检验,P>0.05).结论 患耳咽鼓管上隐窝与正常耳相比,其较小的形态可能在疾病发生前已经存在,而非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提示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可影响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形成.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手术治疗中,尤其是完壁式鼓室成形术中,应在术中扩大咽鼓管上隐窝,改善中耳气体引流通道,以期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3.
吸鼻所致的中耳疾病是指由于咽鼓管关闭功能障碍,患者用习惯性吸鼻消除耳部不适症状,人为的造成鼓室高负压,咽鼓管被吸锁,引起咽鼓管主动开放功能障碍,继而导致中耳渗出、鼓膜内陷或内陷袋形成、中耳不张或粘连性中耳炎、胆脂瘤等耳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吸鼻所致的巾耳疾病是指由于咽鼓管关闭功能障碍,患者用习惯性吸鼻消除耳部不适症状,人为的造成鼓室高负压,咽鼓管被吸锁,引起咽鼓管主动开放功能障碍,继而导致中耳渗出、鼓膜内陷或内陷袋形成、中耳不张或牯连性中耳炎、胆脂瘤等耳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胆脂瘤型中耳炎合并胆固醇肉芽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合并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胆固醇肉芽肿发病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2例合并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影像检查、手术探查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12耳颞骨CT均显示上鼓室、鼓窦、乳突蜂房内软组织影,听小骨周围软组织影,听骨链残缺或显示不清;12耳手术探查可见鼓窦入口均被袋状胆脂瘤完全阻塞,但咽鼓管均通畅;随访2~3年,临床观察无胆脂瘤或胆固醇肉芽肿复发。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与胆固醇肉芽肿二者并存时,形成胆固醇肉芽肿的原因主要是机械性阻塞。乳突-鼓窦-鼓室含气系统内任何位置的阻塞都有可能造成其后的部位形成胆固醇肉芽肿,而不仅限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对于这类患者,在保证咽鼓管通畅的前提下,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可以考虑同期行鼓室成形术以重建听力。  相似文献   

6.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引起儿童中耳疾病的重要机制, 延期不愈影响患儿听力及言语发育, 还可能与胆脂瘤的形成有关, 及时有效的评估咽鼓管功能并采取措施能有效预防疾病进展, 但目前对于咽鼓管功能的评价并没有一个"金标准"。咽鼓管测压作为目前较为新颖的检测咽鼓管功能的方法, 具有简单、无创、客观、定量等优点,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其在儿童咽鼓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咽鼓管测压在儿童咽鼓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以期为儿童咽鼓管功能障碍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和咽鼓管功能检查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咽鼓管鼓室口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41耳)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颞骨HRCT扫描和咽鼓管功能综合测试仪检查结果,并与术中显微镜下探查咽鼓管鼓室口处病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颞骨HRCT发现咽鼓管鼓室口软组织占位影34耳;术中发现鼓室口病变32耳,其中为肉芽组织22耳和胆脂瘤4耳,脓团堵塞3耳,鼓室口周围黏膜肥厚肿胀2耳,黏膜粘连闭锁1耳。咽鼓管功能障碍37耳,其中为阻塞型32耳,闭锁不全型5耳。结论: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进行颞骨HRCT扫描和咽鼓管功能检查,对术中有目的地处理咽鼓管鼓室口的病变,制定手术方案和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咽鼓管功能不良一直被认为是鼓室成形禁忌症,但对此现在有不同看法。1952年乙烯基(Vinyl)塑料管首先应用于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之治疗,1966年Buckingham指出鼓膜导管在慢性粘连性中耳炎与“不张耳”(atelectatic ear)治疗中之优点,氏还报导1例“不张耳”胆脂瘤之形成、手术与采用通气管后之治愈经过。作者认为:咽鼓管功能不良使中耳形成持久性负压,鼓膜松弛部或有局限性萎缩之紧张部由于负压而陷入中耳并形成“袋状”,鼓膜“内陷袋”可演变为胆脂瘤。慢性耳疾常在不知不觉中进展,有潜在破坏性,缺乏一定症状,一般就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咽鼓管上隐窝及其与上鼓室空气通道的状态在胆脂瘤中耳炎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观察胆脂瘤中耳炎52例(52耳,观察组)及乳突气化良好无慢性中耳炎病史的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6例(16耳,对照组)术中咽鼓管上隐窝及其与上鼓室通道开放状态。结果对照组16耳均呈清晰的咽鼓管上隐窝结构,呈膜性闭锁4耳(25.0%)。观察组52耳(100%)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前方呈完全闭锁,无相通病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6.421,P=0.000)。其中骨性闭锁34耳(65.4%),膜性闭锁18耳(34.6%);上鼓室空间狭小。全组均为硬化或气化不良型乳突。结论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的气流通道闭塞更容易造成上鼓室和乳突负压状态,可能是形成胆脂瘤的原因之一;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通道的解剖学变异可能是胆脂瘤中耳炎的易患因素。提示胆脂瘤中耳炎行完壁式鼓室成形术时开放该通道可能有助于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0.
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学改变与中耳炎性病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咽鼓管上隐窝的解剖特征及其在中耳炎性病变时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学改变与中耳炎性病变的关系。方法:用颞骨薄层CT摄片方法,对正常耳和不同类型中耳炎患者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大小进行观察、测量。结果:正常耳咽鼓管上隐窝的前后径为(3.83±1.28)mm,垂直径为(3.67±1.14)mm,高度为(3.76±0.36)mm,齿突长度为(2.84±0.38)mm,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与乳突气化类型无关(P>0.05)。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形态与正常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耳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前后径、垂直径与高度以及齿突长度)均与乳突气化类型无关(均P>0.05);本组有8耳的咽鼓管上隐窝结构有确切的、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占40%(8/20)。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患耳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与正常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明显小于正常耳,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则可能影响中耳通气引流系统,进而于鼓膜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最终形成胆脂瘤型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  相似文献   

11.
中耳炎症累及咽鼓管时可出现咽鼓管骨室口骨化、肉芽增生、息肉或胆脂瘤等病变,需予去除并扩大管口。此时一期手术易发生咽鼓管功能不全,作者提出采用硅橡胶进行分期咽鼓管鼓室成形术。方法:行乳突根治术,去除中耳鼓窦病变。清除咽鼓管病变,并去除咽鼓管周围炎性气房,扩大咽鼓管。取0.2~0.5mm厚的硅橡胶膜剪成T形,纵臂长  相似文献   

12.
作者曾对一松弛部型胆脂瘤患者用内置法修补鼓膜,术后发生了由于手术而引起的新的胆脂瘤。作者认为松弛部型胆脂瘤有以下特点:(1)胆脂瘤一般在20岁以后发病;(2)乳突气房发育受抑制;(3)鼓膜紧张部接近正常,中鼓室、镫骨、咽鼓管口等处无明显病变、咽鼓管通气良好;(4)上、中鼓室间被阻断;(5)胆脂瘤在松弛部皮肤的凹陷内呈袋状向乳突腔发展;(6)术后再发的松弛部胆脂瘤表现与上述相同。作者又用家兔作人工胆脂瘤试验,发现在封闭咽鼓管鼓口并置入明胶海绵后,中耳腔、鼓膜内面均有肉芽增生,肉芽还发展到外耳道内段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粘连性中耳炎为主要表现的中耳胆脂瘤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并对3例中耳胆脂瘤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该病属后天原发性胆脂瘤;(2)咽鼓管通气障碍及前、后鼓峡的阻塞导致内陷袋形成是胆脂瘤发生的直接原因;(3)颞骨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明显大于普通X线片;(4)术中如能彻底清除鼓室病变,可一期或分期行鼓室成形术。  相似文献   

14.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试图通( )管功能障碍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遗憾的是手术经常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可能与咽( )功能不清楚以及对咽鼓管生理的误解有关.随着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从而重新激发( )兴趣.本文简要回顾咽鼓管手术的发展史,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今后深入探索咽( ) 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讲,咽鼓管具有双重身份,传统的观点认为咽鼓管是听觉系统口位于鼻咽部,又是鼻科医师的领地.咽鼓管堵塞可以产生各种症状和疾病,包括耳闷胀( )炎、鼓膜内陷和胆脂瘤,可以统称为咽鼓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100例乳突根治术采用颞肌充填乳突腔。术后经5—9年随诊发现合并胆脂瘤者6例。一、医源性胆脂瘤3例。由皮肤切口或覆盖在肌层表面之皮片卷曲引起,残余上皮细胞包埋后产生典型的上皮样包涵囊肿。这类胆脂瘤均发生在浅层,易于发现和切除。二、胆脂瘤复发1例。由咽鼓管功能不良鼓膜表皮内陷成囊或边缘性穿孔逐渐形成胆脂瘤。三、残余胆脂瘤2例。手术时胆脂瘤皮质未能彻底清除致使再发。2例均为青少年。作者认为:深层胆脂瘤有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们在1970~1980年间作了1071例胆脂瘤手术,其中822例为封闭式,上鼓室胆脂瘤占80%。封闭式胆脂瘤手术的失败原因之一是袋状内陷的复发。其观点有二:一为残余性胆脂瘤:主要是手术时,表皮的碎片遗留在中耳腔发展而成;或为袋状内陷(真性复发):一种新的袋状表皮组织套叠在外耳道,最常见的是鼓膜移植,乳突鼓窦表皮鳞屑潴留而构成新的胆脂瘤。内陷可起始于上鼓室外侧壁,即中耳胆脂瘤的好发部位,或起始于骨性外耳道后壁的医源性裂隙。袋状内陷的形成与咽鼓管功能的慢性紊乱和中耳管腔的负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术前通过正负压平衡试验、鼓室滴药、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评分均证实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观察组行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并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咽鼓管功能问卷评分(ETDQ 7)、干耳时间、纯音电测听及鼓室导抗图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术前ETDQ 7评分、Valsalva测试、正负压平衡试验及纯音电测听(4PTA)对照组和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 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 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鼓室导抗图、鼓膜内陷征象及干耳时间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咽鼓管功能不良是中耳胆脂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小样本随访发现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短期效果良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对更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中耳炎症,特别是咽鼓管功能不良,不仅可导致鼓膜松弛部收缩囊形成,而且可使紧张部收缩。收缩囊可侵入鼓室诸隐窝和上鼓室内形成胆脂瘤。作者将收缩囊分为局限型和鼓膜紧张部全收缩两种类型。两型均分为三期,第一期:通过咽鼓管吹气可改变收缩囊;第二期:上述方法不能改变收缩囊,通过治疗可中止其发展,此时收缩囊内砧镫关节显露(局限型)和/或部分鼓膜粘  相似文献   

19.
作者复习了1977~1981四年中发表的有关文献,单是关于鼓室成形和听骨链重建的就有200多篇,涉及乳突凿开术、乳突腔处理和胆脂瘤问题的还不包括在内。这些论著中不乏精辟之作,如Glasscock的文章中,就提出有五种情况是绝对禁忌将中耳关闭的,即胆脂瘤未得到控制、恶性肿瘤、结核、衰弱患者而为假单胞菌属所感染以及病变超出颞骨范围者,该文并结合他用自己的术式处理的1,000例病人进行了讨论。【对咽鼓管的估价和处理】术前对咽鼓管功能的估价对手术成败的预计价值有限。作者认为临床观察与可能作的测试方法同样准确。Blatnik等指出,如对咽鼓管功能有怀疑时,可于术时或术后即时通过移植物放置一个通气管;也有人建议在术时放入一个人工咽鼓管以保持咽鼓管的通畅;还有人建议通过乳突鼓窦凿开术放进一支聚  相似文献   

20.
近25年来在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技术上有所发展,主要在于病变的根除和中耳结构的重建。以保持完整外耳道进行乳突根治和鼓室成形的方法治疗胆脂瘤性中耳炎,通过许多耳科医生的临床实践而得到支持。胆脂瘤发生于皮肤和中耳粘膜交界处的感染结缔组织中的角化上皮。它和肿瘤一样,切除不干净者容易复发。胆脂瘤发生的机制与该部位的生理结构有关,埋藏在鼓室内的上皮当鼓室与外界相通时趋向于不生长。由于某些原因,如:咽鼓管功能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