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下称风心病)是内科常见病病,虽然近十年来各种抗生素及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其患病率已大大下降,但在青壮年中患病率仍高。因其致残严重,病死率高,为提高诊治水平,以延长患者寿命,现将我院自1986~1988年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心电图检查等诊断为风心病的68例住院患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76例老年心脏瓣膜病病因分析发现老年心脏瓣膜病的病因。方法用外科换瓣术后病理证实。结果风湿性瓣膜病占39.5%。结论风湿性瓣膜病仍占老年心脏瓣膜病因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来慧娟  李云霞 《河北医学》2001,7(11):1026-1026
我院 1 9 9 0年 3月至2000年 12月共收治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脑栓塞患者 2 0例,20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 C P 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由于该类病人思想负担重、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我们通过加强住院期间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积极配合医疗工作,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就该类疾病的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脑栓塞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该组病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4岁,在CPB下行MVR15例,在CPB下行DVR术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心功能指标上的差异。方法对收治21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需患者,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左房(LA)、右房(RA)、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结果房颤组患者无论是左房还是右房,均明显大于非房颤组患者房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低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明显低于非房颤组。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患者心功能受损重于非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诊断标准,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1980年1月~2004年2月施行的危重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25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男性120例,女性134例;年龄12~73岁;术前心功能III级82例,IV级172例;二尖瓣置换158例(57例为再次手术),主动脉瓣置换14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82例。全部病人置入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82例,左房血栓清除30例,左房成形20例,冠状动脉搭桥3例,经主肺动脉内关闭未闭动脉导管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及异常传导束切割各2例。结果早期死亡13例(5.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心室纤颤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结论注重术前准备,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避免手术不当并发症及加强术后并发症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胶原纤维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异常表达以及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33例风湿性心脏病接受换瓣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与房颤组.于手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采用转录组学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RT-PCR检测Ⅰ~Ⅳ型胶原纤维RNA在右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心肌组织各型胶原纤维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转录组学分析显示COL1A2、COL2A1、COL3A1以及COL4A3与COL5A2、COL6A3、COL11A1等胶原纤维存在相互关联之外,与多种细胞因子也存在相互作用;RT-PCR结果示COL1A2、COL2A1、COL3A1和COL4A3均在房颤患者右心房组织中上调表达,其中COL3A1、COL4A3上调表达显著(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Ⅰ型胶原纤维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基底膜;Ⅱ型胶原纤维分布在心肌细胞肌节;Ⅲ型胶原纤维分布在间皮细胞及心肌细胞浆;Ⅳ型胶原纤维分布在心肌细胞外膜.结论 心房组织中COL3A1与COL4A3表达异常,与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引发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LVEDD≥70mm)是心脏瓣膜置换治疗中的高危因素,此类患者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术后症状改善缓慢,病死率高弦引。但随着心肌保护和围术期护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和远期效果有了提高。我院自2002年4月-2009年8月,对85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LVEDD≥70mm)是心脏瓣膜置换治疗中的高危因素,此类患者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术后症状改善缓慢,病死率高。但随着心肌保护和围术期护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和远期效果有了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 12 0例心脏性猝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诱因及心脏大体测量。结果 心脏性猝死者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 7 5∶1,高发年龄段在 4 1~ 6 0岁 ;冠心病猝死者发生率居首位 ,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脂肪心次之 ;猝死诱因以撕打损伤、争吵、情绪缴动多见 ;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脏普遍肥大。结论 本次统计结果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心脏性猝死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承军  吴同果 《医学综述》2007,13(24):2023-2024
<正>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的、未能预料的自然死亡。绝大多数SCD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SCD中约80%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并发症引起[1]。本实验通过对46例SC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SCD发生的病因、诱因及预防SCD的对策,以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心脏猝死(SCD)已占发达国家病死率的首位,其防治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本文对大理州、市医院55例SC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为首要病因(60%),风心病次之(14.5%)。即刻描记心电图31例,其中室颤13例(42%),抢救成功3例,占(23%),总成功率5.5%。为提高救治成功率,作者提出应加强医护人员对SCD的认识,并使之社会化、完善ICU硬件、规范抢救措施。本文还讨论了对SCD具预测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45例SCD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SCD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复苏存活率。结果:45例SCD的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69%为冠心病引起。SCD前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31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室停搏4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无脉性电活动3例。发生SCD的直接诱因与高热、饱餐、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呼吸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有关。经心肺复苏45例SCD中17例恢复自主循环,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3.33%。并且电击次数少、电击能量小、电击除颤早及复苏时肾上脉素用量少者复苏存活率高。结论:SCD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史,69%为冠心病,尽早施行电击除颤,尽量减小电击能量、电击次数,尽量减少肾上腺素用量是恢复自主循环及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甲状腺疾病导致猝死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案例的特点及规律,探讨此类案例的案件特点,为法医学检案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涉及甲状腺疾病猝死案例10例,按照性别、年龄、有无病史、病理类型、肉眼观病理形态学改变、案情调查、医院内还是医院外死亡、镜下病理改变等指标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结果甲状腺炎占4例,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2例,甲状腺肿瘤2例,机体急性缺血致甲状腺出血2例,甲状腺疾病构成根本死因的占5例,均为医疗纠纷案件.结论法医病理组织学检验是正确识别和鉴定甲状腺疾病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和治疗对策。方法:分析108例SCD的常见病因、诱发因素、心电图表现和复苏成功率。结果:SCD与冠心病、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等有相关性。结论:对SCD高危患者要避免诱发因素,尽可能去除病因,必要时进行药物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室近30年尸体解剖所遇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造成的急死26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急死病例的第一位。其中又以冠心病和肪肪心占的比率最大。我们对这部分急死病例的病理特点及病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妊高征心脏病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也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识别妊高征心脏病的发生 ,给以及时正确的处理 ,对母婴存活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将上海市 11例妊高征心衰死亡病例和 30例抢救成功病例进行对比分析 ,以提高对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 ,正确作出诊断、治疗及处理 ,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提高围生医学水平。资料和方法我们收集了上海市近十年 11例妊高征并发心衰死亡病例及上海市 5家医院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与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的病因、诱因和临床特点,以预防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方法]对34例心脏性猝死病例病因诱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患者中,50~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53%为冠心病患者,44%患者有情绪不稳。[结论]及早并长期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房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改良迷宫术和左房折叠术(LAP)治疗巨大左心房慢性房颤(AF)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左心房容积指数≥55mL/m^2的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AF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术与改良迷宫术,改良迷宫术以Ⅲ型迷宫术为基础进行改良。其中同期加行左房折叠术(LAP组)20例,未加行LAP术的20例为对照组。应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前后心电活动、心功能、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随访1年。结果对照组和LAP组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分别占55%和85%(P〈0.01)、心功能改善级别分别为1.06±0.63和2.01±0.66(P〈0.01)、手术后LAVI分别为52.25±14.02和39.98±9.05(P〈0.01)、LAEF分别为(55.67±5.33)%和(64.01±7.15)%(P〈0.01)。结论对合并巨大左心房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慢性AF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和改良迷宫术同期加行左房折叠术,更能有效消除AF,长期维持窦律,进一步改善左心房、心室主动收缩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