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房型有晶体眼散光性人工晶体(toric Visian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TICL)植入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术后散光和人工晶体轴的稳定性及术后视觉功能调查分析。方法 33眼(21例)行后房型有晶体眼散光性人工晶体植入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手术前后检查患者屈光、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在随访1周和6个月散瞳检查TICL轴向;并由同一医师在术后6个月完成对患者的视觉功能调查表填写。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达到0.5或以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达0.6或以上,27眼(81.8%)较术前提高1行或以上,没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分别是1.09±0.20和1.25±0.23。散光从术前-2.48±0.91D降到术后1周-0.54±0.25D和术后6个月-0.50±0.19D,从术后1周到术后6个月散光平均变化0.03±0.17D。从术后1周到术后半年轴位平均偏离2.48±1.25°,范围在0°~6°,其中0°~3°有27眼(81.8%)。术后视觉功能调查显示除14.3%的患者诉中距离视力电脑屏幕阅读困难外,其他视觉功能满意度均达满意或很满意。结论术后6个月,散光及TICL轴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而且术后患者视觉功能满意度高。TICL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探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28例56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为-7.0~-22.50D,平均(-12.42±3.50)D。散光0.37~6.5D,平均(1.92±1.32)D。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术后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前部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等值球镜,0.25~1.50D,平均(0.534±0.408)D。散光度0.25~1.50D,平均(0.564±0.289)D。术后并发症:4例7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4天后眼压正常。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效果确切,预测性好,手术安全。高度近视,尤其是超高度近视以及角膜薄不适合准分子激光矫正的患者是理想的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及有晶状体眼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l1amer lens,T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高度近视患者共计30例(51眼)植入ICL/TICL后,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3月时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3月复诊随访时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BCVA相同的有18眼(35.29%),高于术前BCVA 1行的12眼(23.53%),提高2行的11眼(21.57%),提高3行以上9眼(17.60%),无BCVA下降的病例。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的患者合计20眼(39.21%),术后平均眼压(15.21±3.09)mmHg,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00,P > 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稍有减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75,P > 0.05),术后均未发生眼内感染、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等并发症。1例TICL术中损伤旁中央前囊膜约0.3 mm,皮质无明显损伤,评估后植入晶体,术后3月随访患者裸眼视力保持在1.0前囊膜损伤处瓷白色,局限。1例TICL患者(一眼)术中前房填充粘弹剂后在植入人工晶体过程中发现人工晶体破损,手术终止,未予以植入TICL,术后常规滴眼液点眼,随访观察至术后3个月未发现特殊并发症,BCVA与术前相同。  结论  ICL/TICL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数散光的患者具有良好的光学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晓城  陈茂盛 《中外医疗》2011,30(24):53-54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矫正角膜源性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对25眼合并角膜散光的先天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 Toric IOL(SN60TT)植入术,其中T3(柱镜为1.5D)7眼,T4(柱镜为2.25D)10眼,T5(柱镜为3.00D)8眼。观察术后远期(3个月~2年)术眼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术眼角膜散光及全眼散光、预期与实际残余散光、IOL旋转度数。结果术后3个月87%患者UCVA≥0.6,94%,BCVA≥0.8,其中29%≥1.0。本研究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2.11±0.83)D,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0.23±0.39)。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旋转度数为(2.75°±1.39°),旋转范围是(-4.62°,+6.15°)。结论 Toric IOL可使合并角膜散光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明基医院因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59例(92眼),观察记录眼轴长度,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47眼眼轴长度为27.00~29.99 mm者为Ⅰ组,眼轴长度为30.00~37.46 mm的45眼为Ⅱ组。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观察术中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2.69±2.17)s,平均超声能量(4.54±4.27)%,48.9%术眼未使用超声;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05者90眼(97.8%),最佳矫正视力〉0.3者74眼(80.4%),最佳矫正视力〉0.6者42眼(45.6%),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Ⅰ组最佳矫正视力〉0.3者44眼(93.6%),明显高于Ⅱ组29眼(64.4%)(P〈0.05);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94±0.75)D,与术前平均散光度[(1.17±1.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35.43±449.92)个/mm2]与术前[(2748.38±409.74)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并发症,术后角膜内皮水肿7眼,后囊膜混浊15眼,无视网膜脱离。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 V4c)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 共纳入58例111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球镜(SE)和柱镜(CE)、对比敏感度、眼压等.其中41例75只眼植入ICL V4c人工晶体(ICL组),21例36只眼植入散光型TICL V4c人工晶体(TICL组).随访3个月,观察项目同术前,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ICL组UCVA≥1.0占58.67%,61只眼(95.31%)UCVA≥术前BCVA,平均SE为(-0.26±1.16)D,术眼屈光度在±0.50 D者达66.67% (50只眼),安全指数(术后与术前BCVA比值)和疗效指数(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分别为1.37和1.31.TICL组UCVA≥1.0占86.11%,32只眼(96.97%)的UCVA均≥术前BCVA.术后平均SE和CE分别为(0.08±0.84)D和(-0.34±0.54)D,术眼SE在±0.50 D达63.89%(23只眼),CE在±0.50D达66.67%(24只眼),安全指数和疗效指数分别为1.32和1.30.两组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的明视及暗视条件下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手术前后眼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 V4c后视觉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手术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张晓城  陈茂盛  李嘉文 《重庆医学》2012,41(24):2486-2488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IOL)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Acrysof Toric IOL。其中实验组40例(43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6mm),植入IOL度数≤15D;验光球镜(-5.50~-10.25)D,平均(-6.25±-0.25)D,柱镜(-1.25~4.25)D,平均(-2.75±-0.25)D。对照组39例(40眼)单纯散光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为22~24mm),验光球镜(-0.25~-1.25)D,平均(-0.75±-0.25)D,柱镜(-1.50~4.25)D,平均(-2.50±-0.25)D。术后3个月充分散瞳后裂隙灯照相,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行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术后观察期间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术眼角膜散光及全眼散光、预期散光与实际残余散光、IOL旋转度数。结果术后3个月,UCVA≥0.5的眼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VA≥0.8的眼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实验组为(0.56±0.33)D,对照组为(0.54±0.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实验组为3.79°±2.33°,旋转范围是(-6.25°,+7.78°);对照组为2.75°±1.38°,旋转范围是(-4.62°,+6.15°),两组旋转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旋转方向比较,顺时针、反时针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3个月观察表明植入Acrysof Toric IOL可以有效且稳定地矫正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使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但由于高度近视患者囊袋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悬韧带松弛等情况,与单纯散光白内障患者相比,Acrysof Toric IOL在囊袋的旋转稳定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20眼)高度近视眼患者(屈光度-8.50D-20.50D)表面麻醉后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93±0.20)与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95±0.17)两者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内皮计数(2866±135)个/mm2,眼压(1.93±0.14)kPa,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2.25±2.56)D,术后角膜内皮计数(2831±151)个/mm2,眼压(2.00±0.15)kPa,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07±0.52。实际校正的球径度数与预期校正球镜的度数在±1.0D者为95%,预期柱镜为±1.00D者55%。100%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增加≥1行,术后裸眼视力≥1.0者为60%,术后裸眼视力≥0.8者为80%。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臧雅楠 《中外医疗》2014,(35):107-108
目的 观察和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性人工晶体(TICL)植入术矫治复性超高度近视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方法选取2013年2—12月复性超高度近视散光患者32例(60眼),采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性人工晶体(TICL)植入术矫治,对患者手术前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屈光度数、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超声生物显微镜、Obscan-II角膜地形图等,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屈光状态。结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日、1个月、6个月三个时期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屈光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ICL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性人工晶体(TICL)植入术矫治几乎不伤及眼表,术后并发症少,其矫正视力的效果较好,术后屈光状态稳定,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有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体(TICl V4c)植入术后拱高对人工晶体散光轴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眼科接受TCIL V4c植入术的近视患者89例(174眼),按照术后1周拱高的大小分为低拱高组、中拱高组以及高拱高组,术前检测患者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情况(球镜度数及柱镜度数)、非接触式眼压(IOP)、前房深度(ACD)以及内皮细胞计数(ECD);术后随访2年,记录患者的拱高变化情况及散光轴旋转角度情况,分析拱高与散光轴旋转角度的关系。结果 TICl V4c植入术后2年,低、中、高拱高组3组患者术后平均UCVA均高于术前(P<0.01);术后2年,3组患者的UCVA(0.97±0.24)好于术前BCVA(t=-8.78,P<0.01);3组近视患者术前的平均球镜度(-10.10±3.76)D提升至术后的(-0.39±0.81)D,术前的平均柱镜度(-2.36±1.03)D提升至术后的(-0.44±1.53)D(P<0.01);术后随访3组患者IOP、ECD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袁建树  马蓉  王育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30-1331,1336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45例(45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法植人AcrysofToric 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及IOL旋转度。结果术后3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400±0.405)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197±0.179)D。3个月时与术后第l天轴位相比较,IOL旋转平均为(2.322±1.853)°。结论 Acrysof Toric IOL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循规性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的疗效。方法:137例206眼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患者(主观验光散光度数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度数相差小于0.5D)随机分为2组,LASEK组61例94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56±0.784D(-2.25~-5.00D),LASIK组76例112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92±0.680D(-2.50~-5.00D)。LASEK组角膜上皮瓣及LASIK组角膜瓣蒂部均位于角膜上方12点处。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患者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散光轴的变化。结果:LASEK组术后3d内有71眼(75.5%)出现轻度不适。LASEK组术后1月内有6眼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均为0.5级。术后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306±0.817)D,(2.996±0.4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散光轴向无明显改变。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安全、有效,且效果好于LASIK。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0眼近视散光用VISX20/20准许分子激光系统治疗并随访一年。结果:术前近视散光-0.25 ̄-4.00D,平均-1.00±0.62D;术后6月为-0.07±0.40D;术后1年为-0.06±0.39D。术后较术前散光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较术后6月散光理低(p〉0.05)。无明显回退现象。结论:PRKCF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96例(538只眼)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治疗,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在-1.0D~-10.0D,共119只眼;LASIK组近视度数在-1.0D~-16.0D,共419只眼;二组患者散光度数均在-0.5D~-5.0D。结果术后视力:二组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LASEK组视力均≥0.5,其中92.18%的患者≥0.8;LASIK组视力均≥0.5,其中91.87%的患者≥0.8。结论LASE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安奎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年龄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分析4岁以上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及欲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 571例(989眼)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结果,记录角膜前后表面散光,总结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并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用屈光指数1.337 5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计算,总角膜散光根据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数和轴位进行矢量分解计算。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值为(0.34±0.16)D;34.8%(345眼)为顺归散光,62.5%(618眼)为逆归散光,2.6%(26眼)为斜轴散光。(2)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正相关(r=0.576,P<0.05),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呈正相关关系(r=0.381,P<0.05)。(3)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与角膜总散光大小分别为(1.21±0.76)D、(1.43±0.8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1);二者的散光轴位分别为(89.88±63.70)°、(89.29±6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主要为逆规散光,其大小和轴位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均呈正相关;如果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将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总散光的估计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结膜瓣转位术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97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患者(50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19-24个月,平均(20.24±0.25)个月;B组患者(47眼):行结膜瓣转位术,术后随访18-24个月,平均(19.75±0.3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复发率以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A组患者失访5眼,4眼复发,复发率为8.89%;B组患者失访4眼,5眼复发,复发率为11.63%;两组患者比较x^2=0.0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数分别为(0.76±0.68)D 和(0.82±0.60)D ,两组间比较,t=0.0.438,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结膜瓣转位术均可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尚不能认为在术后复发率和术后散光矫正方面,两种手术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及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选取眼部外伤或手术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患者46例(46眼),按实验设计分成2组,A组23眼行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3眼行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A组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较B组明显提高(P〈0.05),其余时间点2组间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眼压较A组明显升高(P〈0.01),其余时间点2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CECC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2组间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均安全、有效。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相对简单,对眼球组织损伤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是治疗无后囊膜的无晶状体眼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