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比较Supreme双腔喉罩与气管插管对右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相对解剖位置的影响,测量喉罩置入后右颈内静脉相对安全穿刺角度。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I组),每组40例。分别在环状软骨水平(Cricoid-Level)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Triangle-Level)测量患者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前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水平重叠距离(a)、右颈总动脉横径(b)、二者水平重叠率(a/b)、颈内静脉内径(DIJV)、颈内静脉穿刺角度(θIJV)、颈内静脉穿刺相对安全角度(RPA)、颈总动脉穿刺角度(θCCA)。结果 I组气管导管置入前后,环状软骨水平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a/b、DIJV、θIJV、RPA、θC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Supreme双腔喉罩置入前后环状软骨水平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θIJ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JV、a/b较置入前明显增大,θCCA、RPA较置入前明显减小(P0.05)。喉罩置入后环状软骨水平a/b增加46%,RPA相应减小11°,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a/b增加38%,RPA相应减小10°。结论气管插管对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相对解剖位置无明显影响。Supreme双腔喉罩置入后增加了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穿刺相对安全角度较正常情况下减少10°,增大了误穿动脉的可能性,不利于常规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超声比较不同角度左偏头位下右侧颈内静脉在3个穿刺入路位点(前、中、后)与颈总动脉的位置关系,探讨患者的最佳头位.方法 选取120例患者,应用超声测量头部正中位(0°)和左偏15°、30°、45°、60°时,前、中、后穿刺位点的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距离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之间的距离(动静脉中点距离),计算颈内静脉无重叠百分比.结果 头部不同旋转角度下,3个穿刺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直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后路穿刺位点在不同角度下无重叠百分比、动静脉中点距离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同样角度下,其无重叠百分比要小于前路和中路(P<0.05).前路、中路穿刺位点,无重叠百分比与动静脉中点距离在0°、15°、30°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旋转角度达到45°和60°时与前3个角度比较,无重叠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5),且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两者的数值也逐渐减小(P<0.05).结论 在无超声定位的情况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为减少误穿动脉的风险,应尽量选择前路和中路,同时应避免头位左偏大于45°.  相似文献   

3.
喉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有研究表明,置入喉罩后右侧颈部血管位置发生改变,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覆盖程度增加,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程度增加,右颈内静脉高、中位穿刺困难,低位为适宜穿刺位置[1].而置入喉罩对左侧颈部血管位置的影响与右侧是否不同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置入喉罩前、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相对位置的变化,探讨置入喉罩后对患者双侧颈部血管位置的影响,为临床血管穿刺等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喉罩对气道刺激小,操作简单,临床广泛应用.但采用喉罩通气时,颈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常误伤颈总动脉以及周围组织.因此,喉罩通气下应该如何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从而避免误伤颈总动脉以及周围组织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全麻患者喉罩通气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适宜位点,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道联合面罩通气在患儿日间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0例日间手术患儿,年龄6~12岁,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口咽通气道联合面罩通气(M组)和喉罩通气(L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诱导,术中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术中维持通气RR 16~20次/分,调节VT,维持PETCO235~40mm Hg。记录诱导前(T1)、置入口咽通气道或喉罩时(T2)、手术开始时(T3)、麻醉用药减半时(T4)、停麻醉用药时(T5)、手术结束时(T6)、拔出口咽通气道或喉罩时(T7)的HR、MAP、SpO2、PETCO2、VT、BIS值及Ppeak。记录置入口咽通气道或喉罩一次成功率,停药至拔出口咽通气道或喉罩时间,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时间,患儿清醒时间,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全部成功完成手术。一次性插入的成功率M组明显高于L组(P0.05)。L组术中2例通气不佳,M组无通气不佳患儿。术后患儿有咽部不适感L组11例,M组2例。两组患儿术中HR、MAP、SpO2、PETCO2、VT、BIS值及P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ETCO2波形与正常波形比较无变化。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L组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口咽通气道联合面罩下通气应用于患儿日间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upreme喉罩在老年病人麻醉中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全麻患者100例,年龄65~93岁,随机均分为喉罩组(S组)及气管插管组(T组).全麻诱导后插入Supreme喉罩/气管导管.记录一次插入成功率及所需时间;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插入前(T2)、插入时(T3)、拔除喉罩/气管导管前(T4)及拔除喉罩/气管导管时(T5)的SBP、DBP及HR;术中SpO2、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观察术中误吸、拔除喉罩/气管导管时呛咳及拔除喉罩/气管导管后低氧血症、咽喉疼痛情况.结果 与T组比较,S组喉罩一次插入成功率较高(P<0.05)、插入时间明显缩短(P<0.01);T3、T5时SBP、DBP、HR波动不明显;拔除喉罩后低氧血症及咽喉痛发生率减少(P<0.01),且无呛咳病例.两组术中SpO2、PETCO2和Ppeak均在正常范围内,均无误吸发生.结论 Supreme喉罩操作简便易行,插入/拔除操作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不引起呛咳,术后不良反应少,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与喉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在短小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估计1h内的日间手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组(面罩组)和喉罩组.记录诱导前(T0)、插入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前1 min(T1)、插入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即刻(T2)、切皮时(T3)、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前1 min(T4)、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即刻(T5) MAP、HR、PET CO2、SpO2、RR和VT;记录插入喉罩或鼻咽通气道的时间和一次成功率;记录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从麻醉开始至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时出现体动、呼吸道梗阻、反流误吸以及术后出现咽痛、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的患者例数.结果 两组患者诱导后均能较好的保留自主呼吸,维持稳定的RR、VT和PETCO2,T2、T5时喉罩组MA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面罩组(P<0.05),插入鼻咽通气道时间明显短于插入喉罩的时间(P<0.05),一次性插入鼻咽通气道的成功率高于一次性插入喉罩的成功率(P<0.05),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喉罩组高于面罩组(P<0.05).结论 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用于短小日间手术能够维持循环和呼吸的稳定,苏醒迅速,在日间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强型喉罩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住院患儿60例,年龄4~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观察并记录诱导前5min(T0)、插入喉罩或气管插管时(T1)、置开口器时(T2)、手术开始时(T3)及拔除喉罩或气管插管前(T4)的HR、MAP、SpO2;记录T1~T4时的VT、PETCO2及T1~T3时的气道峰压(Ppeak);记录喉罩或气管插管首次插入成功率和总成功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呛咳、喉痉挛、反流误吸及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L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与T组比较,T1、T2、T4时L组HR明显减慢,T1时L组MAP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T0时比较,T1、T2、T4时T组HR明显增快(P0.05);而两组SpO2、VT、PETCO2、Ppea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组比较,L组术后呛咳、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两组喉罩或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喉痉挛及反流误吸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型喉罩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可保持气道通畅,获得良好的通气效果,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因此其用于该类手术中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喉罩置入方便简单、血流动力学变化小,呼吸道并发症少,而具有与气管插管相同的通气效果。Supreme喉罩是由聚氯乙烯制成的ProSeal喉罩的升级版,其更易置入,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下腹腔镜、剖宫产等对气道密闭性需求高的手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老年患者全麻的气道管理。然而,喉罩通气可引起颈内静脉的管型管径和横截面积改变,亦可引起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解剖位置关系改变,且上述改变还受喉罩通气模式的影响~[1-2]。此外,喉罩通气可导致颈总动脉和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三通喉罩用于全麻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全麻下行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患者38例,ASAⅠ或Ⅱ级,男9例,女29例,年龄16~65岁,体重38~74kg。根据狭窄的部位将所有病例分为气管狭窄组(A组,包括气管、支气管复合狭窄患者)13例,气管以下部位狭窄组(B组)25例。入室后快速诱导,置入三通喉罩,丙泊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三通喉罩操作孔置入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置入喉罩即刻(T1),扩张开始前(T2),扩张时(T3),扩张结束后(T4),术毕(T5)时HR,SBP,DBP和SpO2;记录T1~T5时VT、气道峰压(Ppeak)和PETCO2,并于T0、T2~T5时采集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与T0时比较,除A组T3时外,所有患者各时点SpO2均明显升高(P<0.01),T2~T5时两组患者的PaCO2明显降低,PaO2、SaO2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pH值、HCO-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时比较,T3时B组VT、PETCO2明显降低(P<0.01),而A组暂停控制呼吸;T4、T5时两组VT、RR、Ppeak和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通喉罩用于全麻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的通气管理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为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婴儿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年龄30d~1岁,体重3.70~12.0 kg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将颈内静脉置于屏幕中央,用18G BD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置静脉外套管后,放入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B组)选择右颈内静脉中路或后路,用18G BD静脉留置针穿刺,回血通畅后经静脉外套管置入引导钢丝,最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明显高于B组的80%(P<0.05);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显著高于B组的65%(P<0.01);A组无失败病例,B组失败率20%;A组的穿刺并发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婴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提高了成功率,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并缩短穿刺置管时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管型喉罩在全麻剖宫产手术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双管型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给予丙泊酚1~1.5mg/kg(1min)、瑞芬太尼1μg/kg及维库溴铵0.08mg/kg静脉注射麻醉诱导,并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2~4mg·kg-1·h-1和瑞芬太尼6~10μg·kg-1·h-1,间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记录插管(喉罩)前(T0)、插管(喉罩)后1min(T1)、3min(T2)、拔管(喉罩)前(T3)、拔管(喉罩后)1min(T4)、3min(T5)时的SBP、DBP、HR。记录T1~T3时且VT=8ml/kg时的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和PETCO2。记录插管(喉罩)成功率及术中有无反流误吸情况,记录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结果 T1、T3、T4时B组HR明显快于,SBP、DBP明显高于T0时及A组(P<0.05)。T1~T3时A组Pmean、Ppeak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均无反流误吸发生。术后咽部不适A组2例(6.7%)明显少于B组的9例(30.0%)(P<0.05)。结论双管型喉罩通气用于全麻剖宫产手术安全可行,与气管插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SLIPA喉罩和气管插管全麻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SLIPA喉罩与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SLIPA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记录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1 min(T1)、3 min(T2)和拔喉罩/气管导管前(T3)、拔喉罩/气管导管后1 min(T4)、3 min(T5)的SBP、DBP、HR和SpO2,同时在8 ml/kg潮气量下监测T1~T3时的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和PETCO2,并观察有无反流误吸情况及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结果 与T0时相比,B组T1、T3、T4时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且相应时点均高于A组(P<0.05);A组在T1、T2时的Pmean、Ppeak低于B组(P<0.05);术后咽部不适患者B组(9例)明显多于A组(2例)(P<0.05).结论 SLIPA喉罩通气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时,患者应激反应小,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乳癌改良根治术中喉罩插入时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择期行全麻乳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80例,ASA Ⅰ~Ⅲ级,随机均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喉罩组(A组)和石蜡油喉罩组(B组),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石蜡油涂抹于喉罩表面.麻醉诱导后插入喉罩,记录麻醉诱导前、喉罩插入前、喉罩插入即刻及喉罩插人后3 min患者SBP、DBP、HR,以及术后咽痛或咽部不适的发生率.结果 与喉罩插入前和A组比较,B组喉罩插入即刻和喉罩插入后3min时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1).A组患者术中呛咳和术后咽痛、咽部不适感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有效抑制全麻乳癌改良根治术中喉罩插人所引起的咽反射和术后咽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常规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提供寻求一种更好的颈内静脉穿刺方法.方法:将预计常规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的100名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改良中路法,常规颈内静脉穿刺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49例(98%)穿刺成功,对照组39例(78%)穿刺成功(P<0.0l);试验组和对照组穿刺时间分别为(4.3±3.0)min、(8.5±5.1)min(P<0.01);试验组1例(2%)误穿动脉,对照组7例(14%)误穿动脉(P>0.05).结论:与传统穿刺法相比,改良中路法操作更简单快捷,穿刺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颈内静脉穿改良中路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观察了42具成人尸体颈内静脉的外径及体表投影,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通过解剖观察比较,提出了颈内静脉穿刺中路改良法骈在临床上应用269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三通喉罩用于气管异物取出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或择期拟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患者31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68岁.体重10~79 kg.快速诱导全身麻醉下插入三通喉罩,三通喉罩的标准端口连接麻醉机或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静脉输注异丙酚、维库溴铵及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于麻醉前5 min(T0)、插入三通喉罩通气即刻、3、5、10、15 min(T1-5)和术毕(T6)时记录SP、DP、HR和spO2,T1~6时记录VT、气道峰压(Ppeak)和PET CO2,T0,2~6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从三通喉罩另一带有密封帽端口置入纤维支气管镜或带取物钳的窥镜,经声门进入气管行异物取出术.手术时间6~34 min,通气时间19~45 min;T1~6时SP、DP、HR、VT、Ppeak和PETCO2与T0时无差异,T2~6时SpO2明显升高;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三通喉罩通气后PCO2、PO2和O2sat明显改善;均于术后30 min内清醒并拔除喉罩;无误吸,无明显胃肠充气,无咽喉部水肿及损伤,1例患者苏醒期出现短时轻度躁动;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术病人的最佳头位,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中路法)在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患者100例.取头位0°,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时.分别测量右侧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以上数据均为投影在冠状面的冠状轴长度。计算动静脉重叠率.动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宽度(cm)/颈总动脉宽度(cm)×100%。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右颈内静脉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右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和头部左偏30°时,颈总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ra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与超声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按传统穿刺方法.如果多次穿刺来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9.7mm左右.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穿刺条件逐渐变差.穿刺时左偏角度不应超过3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超声观察婴幼儿颈部不同平面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并分析相关因素,观察其与颈部大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
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的患儿90例,年龄6个月至3岁,ASA Ⅰ或Ⅱ级,在全麻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后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并保留自主呼吸。患儿均为平卧位,头转向左侧约40°。使用超声分别在环状软骨平面、锁骨上平面及两个平面之间的中间平面观察右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短轴成像,分别在三个平面测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血管横径;记录颈总动脉或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相对方位;观察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是否重叠,如有重叠则测量重叠程度;测量椎动脉(前壁)与颈内静脉(后壁)间的垂直深度。
结果 颈内静脉横径在中间平面、锁骨上平面均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在三个平面中,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均与患儿月龄呈正相关,其位置均位于颈总动脉前方。相对于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随着平面的下移而越来越靠近内侧(P<0.05)。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低于其他平面(P<0.05)。颈内静脉与椎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椎动脉均位于颈内静脉深部,两者间在锁骨上平面的垂直深度最浅(P<0.05)。
结论 在不同颈部水平,婴幼儿右颈内静脉与颈部大动脉的相对位置不同。在右颈内静脉高位穿刺应更加警惕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而在低位需警惕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使用穿透颈内静脉后壁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针点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80例,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进针点为甲状软骨上缘的颈部皮纹与右侧胸锁乳突连线的交点,针尖朝向右胸锁关节,进针角o与皮肤40~50°。B组中路颈内静脉置管。记录各组总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及并发症,术后均行X线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管的位置。结果 A组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误穿动脉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未出现无困难置管、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病例。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进针点操作容易,安全性大,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