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CT平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临床最终诊断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HCI)的CT平扫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HCI的CT平扫表现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密度减低(24/53)、梗死区灰白质境界模糊(14/53)、梗死区脑沟裂变浅或消失(29/53)、同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1/53)。其中密度减低是脑梗死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征象。结论HCI的CT平扫表现因血管闭塞的快慢、梗死面积的大小、部位、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而不同,平扫征象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HC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青科  赵振国  隋海晶 《上海医学影像》2005,14(3):179-180,188
目的提高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方法本文对4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超急性期CT表现为MCA高密度征、点状征及MCA供血区早期缺血梗死的表现:如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岛叶密度减低,相应侧裂池变窄;颞叶灰质密度减低,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结论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超急性期CT表现特别对最早出现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其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脑梗死的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梗死的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由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的相应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全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脑动脉供血区分型模板,确定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上脑梗死的类型。结果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长期饮酒、抽烟等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组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两组患者的梗死病灶特点不同,重度狭窄组皮质分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I)、小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SPAI,病灶直径<2cm)、大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LPAI,病灶直径>2cm)、分水岭区梗死(BZI)、大面积梗死(LTI)、深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AI)+PI、PAI+BZI、PI+BZI病灶分别0例、3例、4例、16例、0例、1例、3例、2例,而闭塞组分别为1例、2例、4例、3例、2例、5例、5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组患者梗死多表现为分水岭病灶,而穿支受累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T1W 3D-VISTA磁共振成像序列对基底节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斑块分布、信号以及相关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对MR DWI诊断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行颅内动脉MRA、大脑中动脉T1W 3D-VISTA扫描,根据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基底节组(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合并基底节区外脑梗死)和非基底节组(不包含基底节区脑梗死),研究两组患者梗死同侧斑块在M1段血管壁的分布,斑块与胼胝体相对信号强度比值(contrast ratio,CR),以及相关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5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伴有同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基底节组:30例,非基底节组:22例),一共1560幅图像被研究,其中251幅图像包含斑块,基底节组的上侧壁斑块所占比例(37.74%)较非基底节组(10.26%)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基底节组的下侧(26.42%)及腹侧(13.21%)斑块所占比例较非基底节组的下侧(48.72%)及腹侧(33.33%)斑块所占比例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0.039)。基底节组斑块相对信号强度(CR)较非基底节组小(均值分别为0.84,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相关临床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BMI、入院24 h NIHSS评分、卒中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W-3D-VISTA序列可以检测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分布及相对信号强度,与非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中动脉M1段斑块更多分布于上侧壁,下侧及腹侧壁相对较少,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动脉斑块相对更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6/2005-08在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治疗的50例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狭窄率〉50%,不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其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观察。结果: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最常见,其中深穿支梗死44%、内交界区梗死42%;皮质支梗死和区域性梗死各占6%和2%;散发皮质小梗死14%;外交界区梗死中前交界区梗死12%、后交界区梗死2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模式,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2/3的梗死,伴或不伴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梗死。如LHI患者发病早期神经功能缺失和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6/2005-08在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治疗的50例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狭窄率>50%,不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其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观察。结果: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最常见,其中深穿支梗死44%、内交界区梗死42%;皮质支梗死和区域性梗死各占6%和2%;散发皮质小梗死14%;外交界区梗死中前交界区梗死12%、后交界区梗死2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模式,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梗死形态与血管病变或心源性栓塞(CE)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DWI序列诊断、发病48 h内、病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MCA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26例,所有病人均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或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加颈部血管B超、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血管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颈内动脉(ICA)病变组、MCA病变组、MCA+ICA病变组及血管检查阴性(NE)组。将梗死按照部位分为软脑膜动脉供血区梗死(CI)、纹状体内囊梗死(SCI)、表面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SPI)和分水岭梗死(BI)。结果 AMBI病人56例,MCA供血区AMBI的梗死形态可分为10种;不同血管病变所致脑卒中的梗死形态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9.270,P〈0.05)。单纯ICA病变9例(12.5%),MCA+ICA病变20例(35.7%),单纯MCA病变22例(39.3%),单纯MCA病变者及MCA+ICA病变者均多于单纯ICA病变者(χ2=7.538、5.630,P<0.05)。MCA+ICA病变组多见CI+BI类型的梗死(χ2=5.678,P<0.05);MCA病变多发CI类型的梗死多见(χ2=7.623,P<0.05)。结论 MCA供血区AMBI血管病变以MCA和MCA+ICA病变多见,且不同的血管病变导致的梗死形态及其发病机制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例正常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4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左侧(正常组)或患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右侧(正常组)或健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作为输入动脉,4次图像后处理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绘制ROI,梗死组额外在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边缘梗死侧绘制ROI,测量4次全脑灌注成像各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单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灌注参数平均值作为该侧灌注参数值,对4次测量所获灌注参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正常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左、右侧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梗死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健侧、患侧大脑及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侧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可以选择显示较好的任意大脑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梗死区供血动脉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经MRI检查证实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住院病例,根据其梗死部位的供血动脉对病例进行分组,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用Rankin(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MRS评分和BI指数将病例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对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 共随访到102病例,分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27例,脉络膜前动脉44例,基底动脉旁中央支20例,大脑后动脉深穿支11例,共4组.各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糖尿病史或高胆固醇血症史的患者较其他患者的预后差(P<0.05).结论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与供血动脉无显著相关性.高龄、糖尿病史和高胆固醇血症史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供血动脉病变分布及Willis环组成血管。方法41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与30例正常人及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用3D CE-MRA和3D TOF MRA分析头颈部供血动脉病变和Wil-lis环组成血管。结果TIA组供血动脉病变同时累及Willis环前动脉[包括颈总-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V-BA)]、环后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情况较梗死组减少(P=0.001)。单侧VA发育不良伴动脉硬化者在颈动脉(ICA)系统TIA组和V-BA系统TIA组均较正常组多见(P=0.045;P=0.018)。ACA 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在ICA系统TIA组较V-BA系统TIA及正常组更常见(P=0.001;P=0.012)。存在Willis环前供血动脉严重病变的病例中,TIA组后交通动脉(PCoA)显示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46)。前交通动脉(ACoA)、PCoA同时显示在TIA组较脑梗死组更常见(P=0.003)。结论脑梗死组较TIA组存在更多的Willis环后动脉病变。单侧VA发育不良伴动脉硬化可能是TIA发生的危险因素。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可能是ICA系统TIA发生的易感因素。ACoA、PCoA同时存在对维持脑供血起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两种不同的管腔形态特征及对应脑梗死类型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诊断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行HR-MRI及头颅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管腔形态特征及头颅DWI上脑梗死类型。依照HR-MRI上闭塞管腔的形态学特征将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DWI上脑梗死类型分为单发脑梗死、多发脑梗死、无脑梗死灶。结果 44例患者纳入分析,斑块形成组30例,非斑块形成组14例。斑块形成组闭塞位置位于近端16例,远端14例,非斑块形成组闭塞部位为近端13例,远端1例,两组闭塞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5,χ~2=4.99),非斑块形成组闭塞部位多为M1段近端。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单发性脑梗死分别为11例和5例,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和2例,无梗死灶分别为4例和7例,两组脑梗死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χ~2=8.29),斑块形成组脑梗死类型多为多发性脑梗死,而非斑块组多为单个脑梗死或无梗死灶。结论高分辨MRI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管腔管壁形态特征评价具有重要价值,闭塞管腔内是否有斑块与主干周围有无侧支形成可能是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不同脑梗死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在早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60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所选患者发病1~6 h内开展CT扫描以及24h后开展CT复查。结果: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表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者,均为单侧,并且HMCAS在脑梗死诊断中,其特异度比敏感度更高,预后效果不佳,病死率高,24 h后,经CT复查发现,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有大片状低密度灶产生,其中有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在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变化情况对其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存在积极作用,推广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索完全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早期CT及临床征象,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减少病死率.方法:对36例完全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及30例非完全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预后及早期CT扫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36例cMCAI病例早期出现完全性偏瘫者27例,而30例nMCAI出现完全性偏瘫者12例,占40%(P<0.01);(2)两组预后对比显示cMCAI组病死率明显高于nMCAI组.结论: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若早期出现全脑症状及完全性偏瘫以及早期脑CT显示大脑中动脉早期梗死征象者,应考虑为完全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对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方法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经血管造影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48例(其中18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1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梗死,16例颅外单侧颈内动脉梗死)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 I)进行探测,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并计算舒张末期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率(健侧与患侧的比值)。结果在健康成人组中,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比率为:(42.79±13.72)cm/s、1.25±0.31;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主干梗死组及大脑中动脉分支梗死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比率分别为:(17.20±5.65)cm/s、3.56±1.20,(20.14±4.35)cm/s、1.82±0.46;颅外单侧颈内动脉梗死组中,梗死侧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比率为:28.70±11.21(cm/s)、1.68±0.57,所有梗死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舒张末期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对大脑中动脉(MCA)水平段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比率的检测,有助于大脑中动脉梗死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全血粘稠度系数单因素如何引起脑血供改变,根据脑供血的实际情况,以泊萧叶方程进行推导。结果:当全血粘稠度系数单因素改变引起的脑血供改变时,全血粘稠度系数增加,脑供血减少,减少总量的80 %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全血粘稠度系数减少,脑供血增加,增加总量的80 %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结论:此模型为解释缺血性脑卒中为何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依此模型,凡是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脑卒中,均可以使用降低全血粘稠度系数的各种治疗方法来增加脑血流量,并且,增加的脑血流量主要分布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认为用降低全血粘稠度系数的各种治疗方法来改善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供血,是一种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MRI表现及其在运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MRI检查确诊的足月新生儿MCA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MRI资料及随访至1岁时的运动发育情况。全部病例均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MR机行脑部常规MRI及DWI检查,6例同时行SWI检查。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来评价MR表现与运动预后的关系。结果 :26例患儿中混合梗死12例,浅部梗死14例,常规MRI表现为MCA梗死区呈大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灰白质分界不清,其中6例可见皮质坏死;DWI表现为梗死区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边界清晰,16例可见皮质脊髓束受累(其中混合梗死12例,浅部梗死4例),14例丘脑受累,6例胼胝体受累。混合梗死(P<0.05)和皮质脊髓束受累(P<0.05)高度预示偏瘫。结论 :足月新生儿MCA缺血性脑梗死早期可出现梗死区皮质坏死和累及皮质脊髓束、丘脑、胼胝体,DWI能显示梗死区的范围及受累情况,可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穿支动脉伴分水岭(4/30,P<0.05)及穿支动脉伴皮质支和分水岭的梗死(6/30,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分水岭梗死可能提示灌注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在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6例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和82例正常成人,用TCCS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前动脉(ACA)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1)大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的MCA、ACA患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5),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大面积梗死组舒张末期的比率≥1.7;而腔隙性梗死组和对照组的舒张末期的比率均〈1.7。结论:TCCS检查有助于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与MCA狭窄及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急性脑梗死病人44例,完善颅脑磁共振(MRI)平扫、颅内血管及相关辅助检查,根据MRI T2相上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LI,≤15 mm)组19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NLI,〉15 mm)组25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对应的MCA狭窄和脑白质疏松者所占的比例。结果 LI组年龄和糖尿病病人所占比例高于NLI组,差异有显著性(t=2.640,χ2=5.775,P〈0.05);两组MCA狭窄者及脑白质疏松者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灶的体积与MCA狭窄及白质疏松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