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疗是骨科常见肿瘤治疗中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药物对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和有效接触时间,因此设法维持药物在肿瘤病灶局部尽可能高浓度、长时间的存在是提高局部治疗效果的关键[1].应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Seldinger式)配合皮肤小切口或外科手术直接将导管插入动脉埋置化疗泵(植入式药物输注装置),永久性局部灌注化疗通道即被建立[2],可重复进行化疗药物灌注,能对肿瘤实施较为规范的动脉灌注化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肝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栓塞的方法治疗肝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本原理是在肿瘤局部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和栓塞肿瘤微血管,阻断肿瘤的血供,达到更有效地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我院自1994-11~1995-11月,对12例肝癌患者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栓...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并分析了VX2兔肝癌模型肝动脉栓塞后局部灌注醚醇硝唑(Misonldazole)或丝裂霉素结合15Gy外照射的实验效果。根据治疗后一周肝肿瘤的测量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所得结论t①本实验所采用的肝动脉栓塞方法使肝内尤其是肝内肿寤血流速度减慢, 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②照射加醚醇硝唑及照射加丝裂霉素对兔VX2肝癌的治疗效果最佳, 前者对顶后的影响可能优于后者。③肝动脉栓塞后局部灌注醚醇硝唑加放疗为发挥其放射增敏作用和临床使用提供了—个新的途径。④本实验为肝脏肿瘤的实验研究及肿瘤局部综台性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TAI)是肿瘤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保证化疗在局部治疗中发挥最大抗癌效力的一个必要途径。TAI中药物选择既要遵循常规全身化疗基本原则,又要兼顾经导管区域性药物灌注特性。理论上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均能经动脉灌注,但需经人体转化后才能起效的药物不适用于TAI。TAI是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直接灌注药物,能克服部分静脉化疗无法通过的生理屏障,起到药物"首过效应",从而显著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高疗效。TAI后化疗药物同样会沿血液循环到全身,同时也起到全身化疗作用。TAI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相比全身化疗程度要轻微,对人体免疫功能损害亦较轻。TAI虽然适用于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但也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即在选择用药时应谨慎、合理,争取在获得最大有效作用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选择TAI药物时应根据以下用药原则:选择肿瘤敏感药物,选择原型起作用药物,首选浓度依赖型药物,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尽量避免药物毒性作用相同或对同一脏器毒性累加的药物,不得应用相互拮抗或相互发生不良化学反应的药物及溶剂配伍,严格执行特殊药物使用说明,给予适当剂量的化疗药物,注意化疗药物应用先后顺序,重视非抗肿瘤药物与化疗药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稀释浓度与容量。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恶性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送至肿瘤供血动脉处灌注化疗和/或灌注化疗栓塞术,通过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提高杀灭肿瘤细胞的数量。资料表明,局部药物浓度增加1倍,杀灭癌细胞数量可增加10倍左右[1 ] 。由于恶性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疗效高、见效快、定位准确、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多年来已作为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但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上使用的抗癌药物目前均缺乏高度特异性,即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器官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从而引起患者局…  相似文献   

6.
使用局部—区域性动脉内的化疗药物灌注,可以减少副反应而提高药物浓度。肿瘤组织内可有30%的瘤细胞为低含氧或乏氧细胞,而正常组织中仅有0.1%的乏氧细胞,所以由此而造成肿瘤对放疗或化疗的低敏感性。辅助性化疗可能的优点有二:第一,通过动脉插管化疗使肿瘤体积缩小从而使放疗剂量局部处可提高到60~70Gy 而正常组织仍可耐受;第二,此种综合治疗不仅有直接细胞毒作用,尚可对低氧或乏氧细胞作用而起到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为每晨一次经过颈外动脉借助电动泵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为单纯放疗组和放射治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并随访3~24个月,观察临床及放射学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临床指标及X线片表现明显改善,综合治疗组X线Ⅰ级片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结论放射治疗结合经导管直接向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能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和药物效应,减轻全身毒性反应,有效缩小局部肿块。因此,采用放射治疗结合超选择性食管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脑恶性肿瘤在治疗上仍以综合治疗为主要手段 ,化疗是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传统的静脉全身化疗由于受到剂量的限制 ,肿瘤局部摄取量低 ,全身毒副反应大 ,影响其疗效。而经股动脉插管至颈内动脉灌注化疗 ,可将药物有效浓度灌注到肿瘤组织内 ,减轻全身毒性反应 ,延长药物在肿瘤内的滞留时间 ,有效发挥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但其不足的是颈内动脉插管导管口在眼动脉开口以下 ,大部分化疗的病人常常会出现眼部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失明。近年来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 ,微导管的应用 ,采用超选择将微导管插至眼动脉开口以上进行灌注化疗 ,…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肝静脉暂时闭塞治疗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10例肝癌患者中运用肝静脉暂时闭塞和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7例甲胎蛋白阳性患者5例下降大于50%,2例转阴。4例肿瘤缩小>50%。2例合并肝动-静脉瘘者成功实行碘油栓塞,1例经治疗后肝动-静脉瘘消失。对肝功能的影响与普通介入治疗相同。消化道反应相对较轻。并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配合肝段动脉或靶血管的插管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Ⅲb期)介入治疗(动脉内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 53例局部晚期宫颈癌行以顺铂为主的动脉内灌注化疗,评估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统计分析不同疗效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级、病理类型、盆腔淋巴转移、血红蛋白(Hb)水平、生存时间。结果 40例患者动脉内灌注化疗临床有效,临床有效率75.5%。临床分期(P=0.018)、肿瘤大小(P=0.003)、术前Hb水平(P=0.013)对动脉内灌注化疗疗效影响显著;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是影响介入疗效的独立因素(P=0.002);介入治疗有效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Kaplan-Meier法,Log rank,P=0.000)。结论新辅助动脉内灌注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有明显疗效,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红蛋白水平影响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 Ⅲb期)介入治疗(动脉内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 53例局部晚期宫颈癌行以顺铂为主的动脉内灌注化疗,评估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统计分析不同疗效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级、病理类型、盆腔淋巴转移、血红蛋白(Hb)水平、生存时间.结果 40例患者动脉内灌注化疗临床有效,临床有效率75.5%.临床分期(P=0.018)、肿瘤大小(P =0.003)、术前Hb水平(P=0.013)对动脉内灌注化疗疗效影响显著;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是影响介入疗效的独立因素(P=0.002);介入治疗有效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Kaplan-Meier法,Log rank,P=0.000).结论 新辅助动脉内灌注化疗对局部晚期官颈癌有明显疗效,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红蛋白水平影响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有关化疗药物局部灌注治疗肝肿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至今已有较多报道[1~7] 。但这些研究的给药途径大多集中在经外周静脉、口服、腹腔注射、肝动脉及直接门静脉等,药物有单用一种的,也有多种联合应用以及结合应用栓塞剂的。研究结果大多证实了经肝动脉局部灌注治疗肝肿瘤的优越  相似文献   

13.
经皮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灌注化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PCS),是目前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注药方法。1998年3月以来,我院运用微量注射泵对8例 PCS 术后的恶性肿瘤患者行灌注化疗,使化疗药物在单位时间内直接、均匀注入到肿瘤部位,有效地提高了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现就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57岁。原发性中、晚期肝癌2例,肝转移癌6例。共灌注化疗20次。均未出现局部感染、皮  相似文献   

14.
家兔氟尿嘧啶胃左动脉灌注与静脉化疗药物动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氟尿嘧啶动物胃左动脉灌注和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动力学的基础实验比较。方法 实验家兔 18只 ,随机分 6个时间组 ,由胃左动脉注入氟尿嘧啶 (按 5 0mg/kg) ,于不同时间点 ,留取门静脉及外周静脉血 ,同时处死动物 ,取部分胃组织。血样及组织样经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对照组由耳缘静脉注入氟尿嘧啶 (5 0mg/kg) ,不同时间取血和组织 ,同上处理后测定。 结果 两种途径给药后的门静脉及外周静脉的药时曲线均为 5min达到高峰值 ,之后迅速下降 ,30min后下降缓慢 ,符合二室模型 ;动脉灌注组门静脉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外周血药浓度 ,亦明显高于静脉注药组的门静脉浓度 ,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5min后动脉灌注组胃组织药物浓度 11倍于静脉给药组 ,2h后两者浓度接近。结论 经胃左动脉灌注在门静脉及胃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高的水平 ,而且能使局部药物相对集中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食管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因直接向肿瘤供养动脉灌注抗癌药物,可明显提高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根据抗癌药物的量效作用原理,可大幅度提高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从而提高疗效,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及选择性动脉栓塞疗法是治疗实质性恶性肿瘤的两种重要方法。但是,尽管近年来抗肿瘤药物已有相当大的进展,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仍不能解决药物从给药器官局部快速代谢、排泄,及对于局部组织细胞的毒性副作用等问题。七十年代开展起来的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方法,虽已取得相当大的临床成绩,由于固体或较大的栓塞物质,如明胶海绵、不锈钢圈、自体血凝决等不易经导管注射,以及这些栓塞方法一般都栓塞在较大的动脉或分枝,易形成侧枝循环使肿瘤组织重新获得血供,治疗效果仍欠满意。近十年来,人们在新的药物剂型,即药物导向系统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脂质体带药微粒、DNA带药复合体、白蛋白带药微球、明胶微球及乙基纤维素带药微球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在中国,85%~90%是在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肝癌是一种富血供肿瘤,90%以上的血供来源于肝动脉.用加入化疗药物的栓塞剂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称经导管的肝动脉化疗性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这种治疗方法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1-16].TACE的操作方法有:(1)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后再进行动脉栓塞(栓塞剂中加或不加化疗药物);(2)动脉栓塞前后分别进行化疗药物灌注(“三明治”疗法);(3)化疗药物与颗粒性栓塞剂混合在一起进行栓塞;(4)单纯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进行动脉栓塞和(或)加用颗粒性栓塞剂.根据国内外文献的荟萃分析,TACE是肝癌患者能够受益的介入治疗方法[17-20].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和免疫制剂对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将86例不能切除的胃肠道肿瘤随机分成两组,A组46例,行动脉灌注化疗同时进行免疫治疗,B组40例,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结果肿瘤治疗有效率(CR+PR)A组82.6%,B组52.5%;0.5、1和2年生存率,A组分别为100%、82.6%和56.5%,B组分别为100%、65%和42.5%。表明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和免疫制剂治疗能有效提高晚期胃道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易发生局部复发、肝转移以及传统全身化疗方法毒性大、疗效差等问题,解放军第309医院的科技人员经过1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手术切除及术中超选择肿瘤区动脉置泵术。该技术先在患身上建立一条从体表到肿瘤区域的药物“高速公路”,术后反复进行区域灌注化疗,并结合体外癌细胞药物敏感实验,显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有效地杀灭残余癌细胞。该技术可使化疗的全身毒性反应大大减轻,明显降低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患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附九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讨乳腺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乳腺癌病例进行血管造影。结果:乳腺癌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增粗、扭曲、僵硬、肿瘤染色、动静脉瘘等征象。在治疗上,选择性插管头端应尽量接近肿瘤的靶血管,即供血动脉,以提高疗效。结论:由于动脉灌注化疗系肿瘤的局部用药,其药物浓度高,致肿瘤明显缩小、坏死,有利于手术切除而全身副作用表现轻。为此我们认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