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正常进餐时,根据自身的“簿弱环节”或已发现的疾病,选食某种食物,在充饥和营养身体之外,对某种疾病起到改善和治疗作用,医学上称其为“食疗”。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药食互补”的精辟论述。远在3000年前西周《周礼·天官篇》中就有“疾医”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的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书《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极力主张药、谷、果、畜、菜配合,以治病养生。《黄帝内经》还记述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以及“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把药与食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药食同源”之说,“食疗”顾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食疗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为国人的疾病防治和健康长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食物治疗属现代预防医学范畴,它对防止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进程、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文海 《现代养生》2014,(17):29-29
萱草,人们通常习惯叫它“黄花”或“黄花菜”。“药食同源”一词,在现存的古医籍和辞书中尚未见专门的词条及详解。根据史书记载的相关内容推测,“药食同源”的事实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那么,是先有“食”后有“药”,还是“食”与“药”同时发现的呢?据《淮南子·修务训》屺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短短30字的描述,我们就明白在远古神农氏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寻找充饥的食物。在摄入各种食物的同时,偶然发现了能补养身体、消除病痛、中毒和解毒的食物。后来,便称这些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食物为“药物”。又据唐代《黄帝内经太素》中“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的记载,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先有“食物”后有“药物”。笔者将“药食同源”总结出三点:一是产生于远古神农氏时期;二是先有“食”而后有“药”;三是“药”与“食”为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4.
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依靠文化产生了“产食革命”的一次飞跃。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的第一个重要的关键。在依靠天赐食——狩猎与采集维生的时代里,食物的供给无法维持持续与稳定,加上天灾、兽害与疾病,人类只能维持人数极少的群体,无法发展成为较大的社会。而“产食革命”则突破了这个食物供给的瓶颈。人类食源的稳定、持续与丰富,不但足以支持较大的人群组织(如部落、城邦与国家),还可造成剩余,累积成财富。因此,人类有更多的空间可以从事产食以外的活动,并创造出更复杂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我们有理由说,食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是食文化带动了其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具有防治疾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是牛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药膳主要有三大功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主要有辨证施膳、三因制宜、以脏补脏、应用药食性能等。1辨证施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是以证为基础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治方法。药膳在治病、保健等方面 ,均需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 ,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症情况的差异 ,对药膳的具体施法方面也应有所区别 ,这就叫“辨证施膳”。如《金匮要略》所言 :“所食之味 ,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补体 ,为害则成疾。”所以在临床应用中 ,必须强调辨证施膳。1 1根据疾病的性质施膳病证有寒热之分 ,食物也有寒热之分。如食物中面粉、姜、葱、蒜、羊、犬、牛肉属温…  相似文献   

7.
李佩文 《药物与人》2011,(10):50-50
“药食同源”是古往今来防病治病的格言。尽管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不会有“民以药为天”,但是饮食不单是要吃饱,更应吃好,吃出健康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所尝之植物是药也是食物。正如《金匮要略》所述:“所食之味,有与疾相宜.有与疾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  相似文献   

8.
《健康大视野》2009,(23):68-69
“要抓住男人的胃才能抓住男人的心”,就像《大长今》引发了一场美食养生热潮一样,电影《双食记》则用“美食等于毒药”,从反面力证了食物相克的属性。生与死、食与毒、补与亏形成了食物谱上的阴阳八卦,相生相克。  相似文献   

9.
癌,被人们称为“绝症”,谈起它,许多人“色变胆寒”。其实,癌症与其它疾病一样可以预防。如果你想拒癌于体外,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应当做到如下十戒: 一戒食霉变食物 霉变食物含有黄曲霉素,食后可致癌; 二戒食烧焦的鱼、肉、蛋 这些食物烧焦后,含有一种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食之可增加食道癌、胃肠癌的发病率; 三戒常食腌腊、烟熏、烟炸的食物 这类食物含有亚硝胺类致癌物质; 四戒暴饮暴食 饮食不规律,遇到喜吃食物时暴饮暴食,会增强对食管、胃、肠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0.
田京燕 《药物与人》2004,(10):24-24
秋季饮食的原则是以“甘平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祖国的传统医学认为,秋季多吃酸,则克睥.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增强脾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具有甘平清肝功能的食物丰富多彩.诸如豆芽菜、菠菜、胡萝卜、菜花、芹菜等等,吃法也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则讲究食物的性味。其实,“医食同源,药食同行”,两者都讲究才有利于祛病健身。中医根据食物的性质,将其分为寒、热、温、凉,平;根据食物的味道,将其分为甘、酸、苦、辛、咸。然后再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的偏寒、偏热等情况,安排合理的饮食。这样,既可防病治病起保健作用,又能增加营养,促进食欲,不失为养身之妙法。粮豆类:温性的有面粉、豆油、菜油、酒、醋等;平性的有糯米、粳米、玉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学》2010,(10):39-39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一直就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何为原食?何为原汤?原汤化原食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在传统说法当中,所谓“原食”,指的是淀粉类食物,而“原汤”,就是指用水煮这些食物得到的汤,例如煮饺子、面条、馄饨的汤,还有米汤等就是“原汤”。所谓“化”,一般理解为“消化”。现在认为,原汤化原食是指这些汤能够帮助这些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代谢,而发挥这种作用的关键,是汤中含有食物煮制时所溶出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3.
《家庭医学》2005,(12):29-29
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相同.《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滋养身体为“补”.排泄体内废物为“泻”,这些“补”或“泻”的药.都取自于食物。“补”药大多含在谷物、果实、豆类、蔬菜类、动物性食物和矿物质食物之中。“泻”也有“补”性.称为“泄”性强的食物。如:红小豆,黑豆、绿豆、冬瓜、黄瓜、海带、鲤鱼、葱、姜、薏米等.都具有利尿、消肿、发汗、解毒等作用。我们每天食用的蔬菜、谷物、水果等所有的食物.都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地球健康、社会健康.万物健康、万物之灵才健康。健康的根本:上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预防花一元,治疗花一百.保健、吃药都不是健康的根本。药食同源才是健康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则讲究食物的性味。其实,“医食同源,药食同行”,两者都讲究才有利于祛病健身。中医根据食物的性质,将其分为寒、热、温、凉、平;根据食物的味道,将其分为甘、酸、苦、辛、咸。然后再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的偏热、偏寒等情况,安排合理的饮食。这样,既可防病治病,起保健作用,又能增加营养,促进食欲,不失为养身之妙法。  相似文献   

15.
1 膳食总则设想1-1 住院病员膳食应反映“辨证施食”的中医特点,根据疾病的性质及食物属性,适当结合季节供应条件,采用“五味相调,性味相胜”、“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灵活配制调养。1-2 按食物属性,病证反应(多见虚证、寒证热证,湿热证)将病员膳食分为温补、清补、平补、特食四大类。每类包括:普食、软食、汤食、流食四种,均由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医嘱。1-3 各种膳食应符合治疗原则和卫生要求,按规定时间发出。食物品种争取做到:多样化色美味香,新鲜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相似文献   

16.
夏婴 《自我保健》2013,(11):30-31
当下是养生进补的季节,很多人在调养身体的过程中会忽略食物的作用。其实,中医的起源与食物有关,《黄帝内经·太素》中就有“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本文就几种时令食材做一些讲解。  相似文献   

17.
人类既需要食物不断补充营养与能量 ,促进生长发育 ,几乎同时又需要药物防治疾病 ,保持健康。自然界许多食物可作药用 ,许多药物可作食用。因此 ,中医学有“药食同源”之说。药膳是食物、药物、烹调技术三结合的产物 ,具有养身保健、延年益寿、防治疾病等多方面作用。中医药学与中华烹饪学这两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系的交叉 ,形成了中医药膳学。在中医药学的奠基性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书中 ,均有食疗及药膳方的记载 ,以后历代食疗专著或药膳方书不断问世 ,如《食经》、《食方》、《食疗本草》、《食性本…  相似文献   

18.
豆科草本植物紫花苜蓿素以营养丰富而被誉为世界上的“牧草之王”,“食物之父”则是一些喜食紫花苜蓿的阿拉伯人对它的赞誉。 在中药学中,南苜蓿与紫花苜蓿均以“苜蓿”同等入药。对于南苜蓿,许多苏沪人士并不陌生,因为那是他们的美味佳蔬。其实,紫花苜蓿入食尤胜前者,在我国陕甘地区就是人们的保健美食,故在关中有“关中妇女有三爱:丈夫、棉花、苜蓿菜”之谓。  相似文献   

19.
食大于医     
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在我国热播的日子里,人们街谈巷议,十分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情节可能渐渐被遗忘,但一些关于“食和医”的有趣结论, 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这些结论是:一、“食官”必须懂得不同食物的正确搭配, 而且要懂得食物的药性;二、食是健康的基本,食得不正确会导致疾病,药是在身体失衡后的一种补救;三、皇帝身体不适,首先用食疗,不得已才用药做调理和治疗, 因此“食官”的地位高于“医官”。  相似文献   

20.
哮喘食疗方     
秦美云 《医药与保健》2005,13(12):49-49
中医常讲“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其实各种营养在食物中都能找到,只要饮食合理搭配,用食物来补充营养对治疗疾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几种治疗哮喘病的食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