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chiolitis。DPB)是1969年首先由日本学山中等提出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它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可导致严重呼吸功能的障碍,多数预后不良。近年应用红霉素长期低剂量治疗,预后有所改善。此病主要发生于亚洲,以日本人居多,在当今日本的呼吸道疾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自1996年首次病理确诊1例以来,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引起严重呼吸障碍的疾患.由于炎症病变弥漫性地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以下简称DPB)是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独立性疾病.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为受累部位一慢性炎症性疾病,DPB的病理学特点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周围炎,因炎症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慢性咳嗽、咯痰、活动时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教师。以咳嗽、咳痰、气促半年余,加重20余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鼻窦炎病史多年。自2010年6月以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咳嗽,咯黄绿色脓性痰液,每天约数十毫升至300 ml不等。并伴有逐渐加重的劳力性气促和喘息,偶有低热。曾于2010年6月16日到某三甲医院就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chiolitis.DPB)是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它是一种病因未明,有民族背景的特殊呼吸系统疾病,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型粟粒样结节,肺功能表现为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十四、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该病有确实的疗效,但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0岁,反复咳痰10年,再发一周于196年24日入院。近十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严重时咳黄绿色脓痰,伴发烧,一年四季均有发作,但冬季为甚,持续时间1~2周,此前曾在外院拍胸片诊断为支气管扩张,三年前胸部CT怀疑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未行任何治...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琦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3):213-213
目的 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以及疗效.方法 对1例长期咳嗽、咳痰的临床疑似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X线、CT、肺功能、痰菌、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并采用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治疗3个月.结果 1个星期后咳嗽、咳痰明显減轻,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肺功能、CT、X线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发病确诊率低、易误诊,临床上要提高警觉.该病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较敏感,及时使用大环内酯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HRCT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HRCT薄层1mm、呼气相扫描对高度怀疑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病人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发现病灶。结果在HRCT上,2例均表现为分布于两肺内的直径达2mm的微结节,以下肺部较多,小而边缘模糊的圆影,位于小叶中心内,围绕着小叶中心的细支气管和动脉,近胸膜,是典型的小叶中心气腔结节。结论HRCT是诊断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的最好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陶国高 《医学文选》2000,19(2):179-180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PB)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独立疾患 ,为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 ,病变波及管壁的全层 ,其预后不良。国内 1976年曾有类似的病例报告 12例 [1 ] ,但未引起注意。此后至 1999年 2月为止的 2 3年间 ,所收集资料仅仅见 8例DPB的病案报道 [2~ 6 ] 。现将其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分析如下 ,旨在提高对 DPB的认识水平 ,引起人们的重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均为男性 ,年龄 17~ 74岁 ,平均 40 .6岁。诊断为 DPB前病程 39天~ 17年 ,平均 6 .5年。 8例中7例经 X线照片证实…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的以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为特点,伴有继发阻塞的疾病。自1969年日本学者提出以来,绝大多数病例见于日本,中国台湾和朝鲜均有发现。欧美罕见。目前国内仅有2例报告。本文目的通过复习有关文献及结合第一届中日:DPB学术研讨会的内容,加深对DPB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发现于日本的新呼吸系统疾患,与种族相关抗原关系密切,是一种遗传相关性疾病.十四、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有特殊疗效.该病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法的发现过程,提示我们应重视疾病的人种差别,不要轻易放过医疗过程中遇到的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PB)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 ,我国国内报道甚少 ,尤其南方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所发现的一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 患者 ,男 ,5 5岁 ,因咳嗽、咳痰 2 0年 ,加重伴活动时气促一年余于 1997年 8月 2 5日入院。患者自 1977年起逐步出现咳嗽、咳痰 ,受凉后痰液变黄色脓性。 1995年起咳嗽加重 ,咳黄脓痰 ,量约 15 0ml·d-1,伴活动时气促。先后于外院多次住院治疗 ,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 ,支气管扩张。入院前 3个月内曾用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噻肟钠、泰能、美洛西林、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抗菌药物 ,并行支气管炎冲洗治疗 3次 ,仅短暂缓解。 19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对4例临床诊断为DPB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有咳嗽、咯痰、活动后气促的症状,双肺均有断续性湿性啰音,伴有干性啰音,同时伴有副鼻窦炎3例,冷凝集试验>1:64者1例;动脉血气均有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测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胸部X线典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小颗粒结节影。胸部HRCT均提示双肺野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两肺中下叶为明显;伴有支气管扩张1例;伴网状、条索状阴影1例。使用阿齐霉素治疗疗效明显。结论 DPB并非少见,减少误诊、及时予以治疗,能显著改善DPB患者预后。阿奇霉素可作为治疗DPB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有典型临床表现,且得到国外专家认同的弥温性泛细支气管炎病例,同时结合文献概要介绍本病的概念,诊断标准与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多排螺旋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多排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4—2006年期间收治的10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胸部及副鼻窦CT表现。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为:(1)广泛分布小叶中心性结节,无融合;(2)小叶中心分支状阴影或短线状影,典型者呈树芽征;(3)柱状或环形的细支气管扩张;(4)细支气管壁增厚;(5)副鼻窦炎。结论多排螺旋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的临床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31例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的DPB确诊病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其对红霉素治疗的反应。结果  31名患者均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闻及湿罗音。平均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为54.1%±11.2%,平均动脉血氧分压为(63±12.5) mmHg。31名患者均有慢性鼻窦炎。胸部CT均显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分布小结节的24例(77.4%)伴树芽征;19例(61.3%)有周围性支气管扩张,其中12例(38.7%)伴中央性支气管扩张。13例(41.9%)患者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其中3例有周围性支气管扩张,另外10例同时有中央性和周围性支气管扩张。经过3个月肠溶红霉素治疗后,平均FEV1%pred为67.5%±14.7% (t=2.451,P=0.036),平均动脉血氧分压为(71.0±8.1) mmHg (t=2.153,P=0.029),铜绿假单胞菌培养2例(χ2=4.65,P=0.031)。结论  慢性鼻窦炎和肺CT表现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小结节伴树芽征和周围性支气管扩张是DPB的突出临床表现;红霉素可有效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应用以阿奇霉素为主的综合措施治疗5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疗效.方法 选择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01年7月1日-2007年4月31日期间确诊为DPB的患者51例,并随访至2008年1月28日.采取以阿奇霉素为主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其他措施的综合治疗,包括阿奇霉素、糖皮质激素、针对感染致病菌的抗生素、氧疗及对症、支持疗法等.观察本组病例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痰菌检奁等.结果 51例患者中,男30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10~80岁,平均年龄为(51.8±15.6)岁.从起病到确诊的时间为10 d~40年,中位确诊时间为1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厚生省制定的DPB临床确诊标准,其中5例经肺活组织检查证实.96.1%(49/51)有副鼻窦炎,51.0%(26/51)继发支气管扩张,9.8%(5/51)伴肺源性心脏病,7.8%(4/51)合并支气管哮喘(7.8%),9.8%(5/51)伴发高血压,2.0%(1/51)伴类风湿关节炎,2.0%(1/51)伴胸腺增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4阳性率为25.0%(3/12),冷凝集试验阳性率为17.6%(9/51).本组DPB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最高(17/51,33.3%),但阴转率仅为17.6%;其次为副流感嗜血杆菌(5/51,9.8%),第3位是肺炎克雷伯菌(3/51,5.9%).14例患者痊愈;34例好转;1例患者因依从性不佳,不规则短期用药而未愈;2例患者初期治疗后好转,1例出院后1年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另1例出院后3个月死于心肌梗死.5年生存率达95.6%.结论 DPB在中国并不少见,以阿奇霉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多层螺旋CT(MS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检查资料。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胸部CT表现:(1)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占84%(21/25);(2)小支气管扩张占68%(17/25),伴有小支气管壁增厚16例,合并有黏液栓3例;(3)炎性斑片状实变影占56%(14/25),多局限于单肺叶;(4)肺间质纤维化占16%(4/25);(5)小空洞占12%(3/25)。有副鼻窦炎病史22例(88%),最常累及上颌窦。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副鼻窦炎病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附4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涛  刘卫  蒋连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6):2538-2539,2541
目的 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对43例DPB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组织学确诊29例,临床诊断14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促三大症状,100%合并鼻窦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4阳性率53.33%,冷凝集试验(CHA)〉1:64占73.81%,动脉血氧分压(PaO2)〈80mmHg占85.71%,FEV1/FVC〈70%占90%,胸部X线显示两肺弥漫性小颗粒结节影占82.5%,胸部高分辩CT(HRCT)显示双肺野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占85.71%。结论 DPB的诊断应综合分析病史、临床特点、特征性胸部HRCT表现,争取肺组织活检以获得病理诊断。少量、长期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DPB,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中的发病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1例DPB患者,根据鼻窦CT扫描结果及鼻部症状病史明确慢性鼻窦炎在DPB中的发病率,根据慢性鼻窦炎诊断于DPB的前后分为鼻窦炎前组和鼻窦炎后组,比较两组在呼吸困难评分、PaO2、肺通气功能、胸部CT评分、痰培养、慢性鼻窦炎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及鼻窦CT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①21例DPB患者中有18例(85.7%)合并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受累部位依次为上颌窦(85.7%)、筛窦(47.6%)、额窦(23.8%)及蝶窦(14.3%),双侧多见。②鼻窦炎前组(8例)和鼻窦炎后组(10例)在VC%pred、FEV1%pred、慢性鼻窦炎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及鼻窦CT评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呼吸困难评分、PaO2、FEV1/FVC及胸部CT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鼻窦炎前组痰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鼻窦炎后组。结论DPB患者中有85.7%合并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发病时间越长,肺功能损害越重,且更易发生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或定植,推测DPB病情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