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经常发展成慢性携带状态和肝硬变。一般认为,HCV感染所致肝细胞癌都经过肝硬变阶段,即肝硬变是肝细胞癌的先决条件。作者观察了19例无肝硬变和无已知非病毒危险因素的肝细胞癌患者,并对其肝组织中的HBV和HCV基因组及HCV基因型进行了分析,以探讨HCV感染是否有直接的致癌作用。 19份经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癌组织和非癌组织标本获自组织学证实没有肝硬变,且血清HBsAg阴性的患者。用RIA法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肝硬变的主要致病原因,并被认为是致癌原因。虽然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远未明了,但有证据表明至少HBV可直接致癌;HBV及HCV通过引起肝脏炎症、坏死、肝细胞增殖及肝硬变,尚可间接致癌。本文旨在明确α-干扰素在预防肝细胞癌时是否能发挥独立影响,能否识别出对α-干扰素更有效的肝硬变亚组。  相似文献   

3.
Colombo等指出,肝细胞癌(HCC),尤其是在血清抗-HBc阳性的肝硬变患者,其发生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目前认为,HCV是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H-NANB)的主要病原。本文作者报道了1例意大利PTH-NANB患者,从急性肝炎发展成慢性肝炎,然后为肝硬变,最后发展成肝细胞癌的过程。患者男性,58岁,1975年因心脏手术输入大量血浆。术前无任何肝病症状,肝脏检测正常,但抗-HBc和抗-HBs阳性。手术后10周,患者感到乏力、不适、厌食,并  相似文献   

4.
非甲非乙型(NANB)肝炎常见于输入凝血因子浓缩剂的血友病患者。若以测定血清ALT作为血清学诊断试验,则患者慢性感染比例悬殊太大(20~77%)。临床上对这种慢性感染作出准确的估计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患者有20%以上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变和肝细胞癌。用血清学方法来诊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就能估计出血友病患者这种慢性感染的真实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的国家,HBV在致肝细胞癌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HBV感染率低的地区,肝细胞癌通常与其他因素有关,特别是与HBsAg阴性患者的肝硬变有关。究竟是肝硬变本身构成肿瘤前状态,还是由其他因素触发引起肝硬变患者的肝细胞癌尚有争论。Gilliam和Okuda等指出,很多肝硬变患者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为触发因素。最近证明,许多输血后非甲非乙型和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6.
临床研究已证实α-干扰素(IFN-α)可致约1/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完全抑制以及HBe血清转化、HBeAg消失及抗-HBe出现。也有人报道IFN治疗肝硬变有效。于HBe血清转化前通常可见与淋巴细胞引起肝细胞溶解加重有关的血清转氨酶中度升高。本文报道1例用IFN引起慢性乙型肝炎致死性恶化。患者男性,62岁,因慢性乙型肝炎而用IFN-α治疗,患者无任何肝硬变并发症。治疗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性升高,凝血酶原时间15.5S,胆红质8μmol/L。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均阳性,抗-HIV、抗-HCV及抗δ因子均阴性。肝活检为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变,免疫化学检测证实约20%的肝细胞核中有HBcAg。用IFN  相似文献   

7.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在黑猩猩慢性感染期间可发生核苷酸顺序变异,也能够发生基因型突变。为查明HCV在慢性感染的人体内是否也会象在灵长类体内那样发生基因型改变而进行了此项研究。 研究对象为日本Komagome医院肝病科使用第2代ELISA检测血清显示HCV抗体为阳性的265例慢性感染者,其中包括136例慢性肝炎患者,93例肝硬变患者和36例肝细胞癌患者。对受试者观察1~15年(平  相似文献   

8.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已被确认为发生肝细胞癌(HCC)的一种主要危险因素。当甲胎蛋白(AFP)>400ng/ml时可高度怀疑为HCC。 作者报告1例男性慢性丙型肝炎(CHC)伴肝硬变患者,其血清AFP峰值达768ng/ml。3年来系列影像检查未发现HCC证据。经α2b-IFN(5 MU,3次/周,共6个月)治疗后转氨酶与AFP正常。  相似文献   

9.
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已有很多报道,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HCC发病机理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西方HCC病人抗-HCV的情况以及发病前有输血史的病人从输血至进展为肝硬变和HCC的间期,旨在探讨HCV感染与肝硬变和HCC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进展的急缓状况。 研究对象为1988~1993年期间诊断为肝硬变和HCC的191例病人。HCC诊断依据:(1)超声、CT可疑;(2)组织学检查;(3)血清AFP>500ng/ml。肝硬变的诊断依据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1b基因型常与严重的肝病(肝硬变和肝细胞癌)及对干扰素治疗的低应答率相关。这种现象可能反映HCV1b基因型的固有特征,也可能与HCV基因型流行率变化类型的时代差异有关。为阐明HCV基因型流行率的时代变化趋势,作者进行了此项研究。 研究对象为法国的60例(男39,女21)在不同年代接受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的患者。根据接受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的时间将受试者分为5组,每组间隔时间为4年。所有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也是散发性肝炎的常见原因,感染HCV后约10~25%的患者最终发生肝硬变。由于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应答率较低,因此作者选用熊去氧胆酸(UDCA)与IFN联用,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参加本研究的80例患者(男46例,女34例)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年龄18~70岁,ALT高出正常值上限1.5倍以上6月余,血清抗-HCV阳性,肝组织活检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排除了慢性失代偿性肝病。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者的亲属中抗-HCV的阳性率,确定并评价了与获得这一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包括225例(男118例,女107例)抗-HCV阳性的先证病例,平均年龄为44.7±14.3岁,其中171例患有慢性肝病(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小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和肝细胞癌);54例先证病例  相似文献   

13.
迄今,有关干扰素(IFN)治疗尿毒症患者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资料尚少。作者报道了一项对伴慢性HCV感染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开放式多中心IFN治疗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和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而确定HCV感染引起肝细胞损伤的致病机理对那些血清HCV RNA和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治疗是必要的。本文针对血清抗-HCV、HCV RNA和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短期应用强的松治疗后无应答再用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应答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我们测定了南京及其周围地区HCC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抗-HCV抗体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现简要报道其结果。  相似文献   

16.
HCV感染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常进展为肝细胞癌(HCC),本文前瞻性研究肝细胞不规则再生是否为上述患者进展为HCC的危险因子。 1980年4月至1993年4月收治HCV感染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242例,每例均行体检、血清学、生化及肝组织活检等检查,并根据肝细胞大小不均、多形性、膨隆及地图样分布等组织学改变将不规则再生分为:轻度不规则再生,即<25%肝细胞受累;重度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干扰素(IFN)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必要性、疗效及副作用,着重介绍IFN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作用。IFN可稳定或逆转肝硬化的病理进程,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和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率,提高肝移植后的生存率;但对IFN的副作用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发生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已开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就长期HCV感染后与肝细胞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HCV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据资料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尤其是其1b基因型与发生无肝硬变的肝细胞癌(HCC)有关。作者在苏格兰人群中也证实了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对所在教学医院内经组织学确诊为HCC的65例病人进行了抗-HCV血清学检查。用第三代RIBA证实试验发现其中13例(20%,男性11例、女性2例)有慢性HCV感染,从而证实HCV感染是导致HCC的唯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所有这13例HCV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LADR基因型、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等宿主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结局的影响。[方法]在青岛市传染病医院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汉族慢性HBV感染者中,选择159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87例,肝硬变(LC)38例,肝细胞癌(HCC)34例,检测HLA-DR等位基因、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HLADR13基因频率,CHB组、LC组、HCC组分别为0.00%、7.89%、8.82%(P0.01),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4.95ng/ml、4.492ng/ml、4.883ng/ml(P0.05),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38.57ng/ml、59.18ng/ml、53.71ng/ml(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清TNF-α水平为发生肝硬变、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OR=2.87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TNF-α升高是发生肝硬变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