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心房颤动与心房扩大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琳  魏文娟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062-106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与左右心房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12导联心电图、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测133例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大小。结果随着年龄增大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P〈0.01),右心房内径变化不明显。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增大占68%,其中高血压心脏病54例(40.46%)左心房增大.冠心病47例(35.33%),瓣膜病变19例(14.28%)。结论左心房增大与心房颤动有密切关系。我们认为,心房颤动促使左心房增大,而不是左心房增大而导致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2.
王莹 《河北医药》2015,(7):1032-103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住院的4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45例DC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其中最常见者为左心室肥厚并心肌劳损,其次为左心房大,异常Q波及各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与左心房内径有直接关系,左心房内径50 mm以下的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33%.3%;左心房内径50~70 mm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52.9%;左心房内径>70 mm的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78.9%;左心房内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有2种心律失常者在心功能Ⅱ、Ⅲ、Ⅳ级的发生率分别为73.3%、20.0%和6.7%;有3种以上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心功能的Ⅱ、Ⅲ、Ⅳ级的发生率分别为21.4%,32.1%和46.4%;45例患者中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于心脏骤停,1例死于心力衰竭;3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其余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有多种表现,发生率最高的是心率失常和异位心率,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要进行心脏超声波心动图检查。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改善心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在南昌市第一医院行左心耳封堵的房颤患者(非瓣膜病房颤者)21例。所有受试患者均在术前行常规超声检查,包括:经食道二维超声心动图(2D-TEE)及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在经食道三维超声引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术中测量左心耳开口(锚定点)的最大径,对测量结果进行差异性比较。根据测量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指导鞘管释放,术后评价封堵效果,比较测量结果与左心耳封堵器选择的相关性,并进行随访。结果 2D-TEE测量的左心耳锚定区最大开口内径为(21.18±2.54)mm,RT-3D-TEE测量的锚定区最大开口内径为(22.96±2.44)mm,术中心血管造影(CAG)测得的锚定区最大开口内径为(23.87±2.32)mm,封堵器平均直径为(24.33±2.12)mm。2DTEE测得的左心耳内径低于RT-3D-TEE,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3D-TEE测得的左心耳内径低于CAG,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左心房功能指数对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变化进行评价。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常规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流出道血流的速度时间积分(LVOT-VTI),左心房最大容积(LAESV)、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计算左心房搏出量(LASV)及左心房功能指数(LAFI)。结果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功能指数较健康对照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内左心房内径增大者的左心房功能指数较内径正常范围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房功能指数可有效的对高血压心脏病左心房功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董彦 《中国药业》2010,19(11):78-7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情况。方法选择32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30例高血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非腔梗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用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测量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和分叉部向下1.5~2cm前壁、后壁、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中膜最厚处,取其平均值,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腔梗组IMT较非腔梗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和P〈0.01),非腔梗组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腔梗组和非腔梗组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腔梗组和非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较其与高血压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1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功能正常患者242例,将纳入患者按疾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98例)和未复发组(144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随访(17±9)个月,98例患者(40.0%)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明显延长[(429±26) ms比(419 ±23) ms](P=0.004).复发组的左心房前后径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大[(41±6)mm比(38±5)mm](P=0.003).QTc与心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162,P=0.011).长QTc组(n=53)的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较正常QTc组(n=165)和短QTC组(n=24)高(P =0.001、P=0.069);左心房直径<38.3 mm组与左心房直径≥38.3 mm组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比较,左心房增大与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和左心房前后径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QTc:风险比=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左心房前后径:风险比=1.795,95%置信区间:1.041 ~3.094,P=0.035).长QT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与左心房前后径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左心房前后径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结论 QT延长是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与胺碘酮合用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将72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常规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试验组(加服厄贝沙坦)和对照组(加服美托洛尔),各3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左心房内径的变化及12个月内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5),但降压效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降低左心房内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房颤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胺碘酮合用能有效降低血压,逆转左室肥厚,减少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彤  李丽剑  李广平 《天津医药》2006,34(5):314-315
目的:探讨影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房直径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我院心脏科329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与左房直径相关的临床及心脏超声因素.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直径与房颤持续时间、超声检查时为房颤、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中至重度二尖瓣返流等因素相关(P<0.01).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左房直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超声检查时为房颤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两个因素的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袁雁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54-15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致病原因。方法:对近年来在本院诊治且资料保存完整的7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患高血压35例(49.30%),高血压伴冠心病10例(14.08%),冠心病6例(8.45%),糖尿病9例(12.68%),风湿性心脏病3例(4.23%),肺源性心脏病5例(7.04%),孤立性房颤3例(4.23%)。51例高血压和(或)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通过降压、控制心率、抗凝治疗等对症治疗,房颤均在短时间内消失。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积极寻找病因,并采取有效对症治疗是预防和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宁全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943-1944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病程超过一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栓塞组(34例)和非脑栓塞组(32例),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两组患者最大心室率、最小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用彩色多普勒心动图仪测定两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栓塞组最大心室率、最小心室率、平均心室率明显快于非脑栓塞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脑栓塞组(P〈0.0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降低心室率对预防脑栓塞、左心功能降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老年和94例非老年动态心电图的结果,观察两组临床特征和心律失常的类型,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老年组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减低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最常见的症状为胸闷,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Ⅱ度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中左房增大者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房正常组(P<0.05);老年组中LVEF<45%者室性心动过速、Ⅱ度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比率明显高于LVEF≥45%者(P<0.05)。结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其次是冠心病,左房内径增大可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房颤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LAD、LVEDD、LVEF、房颤发作情况。结果至随访结束,在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中,对照组房颤复发17例,占81.0%,治疗组房颤复发22例,占95.7%,两组之间没有差别(χ2=1.122,P〉0.05)。未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对照组、治疗组在7~12个月时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t=2.823,P〈0.01;t=2.655,P〈0.05),两组之间没有差异(t=0.594,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组的LAD、LVEDD均降低、LVEF增加(t=2.421~3.814,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LAD、LVEDD、LVEF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029~3.644,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坎地沙坦均可减少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复发,降低LAD、LVEDD,升高LVEF,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与索他洛尔转复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50例,应用SAS分析系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索他洛尔组和普罗帕酮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房颤转复成功率、转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QT间期及不良反应。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率显著高于索他洛尔组(P<0.05),转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索他洛尔组(P<0.05),两组房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QT间期明显延长(P<0.05)。两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QT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索他洛尔组出现不良反应8例,普罗帕酮组7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索他洛尔比较,普罗帕酮对持续性房颤短期大剂量应用转复成功率更高,转复时间快,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熊苓  徐金山 《中国药房》2013,(48):4569-457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9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和治疗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晚。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年。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内径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和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G、TC和左心房内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O、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与心房纤颤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 62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心房纤颤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分为A组:LA〈40mm,B组:LA〉40mm,测定病人在转复前及转复窦性心律后血清BNP的浓度,并随访1年,观察的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复发、脑栓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结果房颤复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律后BNP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房颤动复发、脑栓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的风险随BNP升高而升高;左心房内径增大,房颤复发率增高。结论房颤可导致血浆BNP水平升高,复律后BNP水平下降,左心房内径的大小影响心房颤动复律的成功率和BNP水平,BNP在房颤的预测、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106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6例,女20例,年龄45~86岁,平均76岁,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组(RVIS起搏组)56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起搏组)50例。2组心房电极均植入右心耳梳状肌内,RVIS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A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观察2组在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结果 RVA起搏组治疗后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趋于明显,而RVIS起搏组,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改变,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起搏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IS起搏优于RVA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甘华文  唐其柱  周恒  袁园  纵静 《中国医药》2012,7(5):529-53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房颤组(48例)与非房颤组(129例)年龄、心功能分级、血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按尿酸水平分为升高组(88例)与正常组(89例)后比较房颤发生率,并分析尿酸水平对于房颤发生的影响.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年龄较大[(64±13)岁比(59±15)岁,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491±135)μmol/L比(424±121) μmol/L,P<0.01],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 (48 ±8)mm比(43 ±5)mm,P<0.01];血尿酸升高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组高[34.1% (30/88)比20.2% (18/89),P<0.05];血尿酸水平(OR:1.003,95% CI:1.000 ~1.006,P<0.05)和左心房内径(OR:1.147,95% CI:1.076~1.224,P<0.01)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DCM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3种药物治疗高血压后心房纤颤(AF)的发生情况。方法:将211例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70例,培哚普利组71例,氯沙坦钾组70例,治疗时间均为24个月。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时,观察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和随访过程中的AF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个月后,培哚普利组、氯沙坦钾组较氨氯地平组AF发生率低、左房内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氯沙坦钾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有3例双下肢踝部水肿不能耐受退出,培哚普利组有4例顽固性干咳不能耐受退出,氯沙坦钾组无一例退出。结论: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时,培哚普利、氯沙坦钾能改善患者心房电重构和解剖重构,使AF发生率低、左房内径缩小。氯沙坦钾组无一例退出试验,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与心律失常相关性。方法对164例EH患者,进行心电图(ECG)、Horlter、超声心电图(UCG)检查,测定心律失常、左室肥厚、左房内径。结果心律失常占90.2%,其中房性心律失常占88.4%,室性心律失常占56.5%,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占29.6%,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占40.9%,AVB占1.8%,左室肥厚(Left Ventricnlorhypeitrophy LVH)组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无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扩大组(LAD)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与左房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患者房性心律失常高于室性心律失常,高级别心律失常与LVH、LA扩大相关。  相似文献   

20.
储红斌 《安徽医药》2014,(7):1286-128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慢性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该院心脏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NYHAII-IV)患者33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房颤动(AF)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两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0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共发生房颤85例(25.76%)为AF组,其余245例未发生房颤者则为非AF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患者重度心衰(III+IV级别)、年龄、糖尿病、左室肥厚、左房直径、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安体舒通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ACEI、洋地黄、血钠、血氯为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CEI为心力衰竭患者初发AF的独立保护因素,重度心衰、左心室肥厚左心房直径则为A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度心衰、左心室肥厚左心房直径则为AF发生的危险因素;ACEI为心力衰竭患者初发AF的独立保护因素,其能降低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