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京都大学的岩崎笃志等根据脑心肌炎病毒(EMG)感染小鼠发生急性心肌炎致充血性心衰,制作了类似呈心脏肥大、心脏扩张等扩张性心肌病的动物模型。利用这种动物模型进行心肌炎、心肌病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岩崎等人报告,磷酸二酯酶(PDE)Ⅲ抑制剂Vesnarinone可改善EMC病毒性急性心肌炎小鼠的生存率,可能有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免疫调节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P物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如心脏内神经组织内,P物质在病毒性心肌炎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研究P物质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病理生理中的变化。方法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接种4周龄DBA/2小鼠制成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P物质阳性细胞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内的分布,酶免疫分析法测定P物质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和心脏组织的水平。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内P物质水平和P物质阳性细胞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小鼠心脏组织P物质水平与小鼠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成负相关(r=-0.460,P〈0.05)。小鼠血清与心脏组织P物质水平成正相关(r=0.399,P〈0.05)。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P物质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P物质血清水平降低,心脏组织内分布减少,可能反映心脏内神经组织受损,并引起心脏电活动调控和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黄龙口服液干预柯萨奇B3 (CVB3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动物模型血清IL 12水平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CVB3 诱导Balb/c小鼠心肌炎为研究对象 ,给予黄龙口服液进行干预 ,分别于用药后第 3,7和 14d测定小鼠血清IL 12水平和NK细胞活性。同时测定心脏组织中病毒滴度 ,进行心肌病理学检查。结果 :黄龙组小鼠血清IL 12水平明显升高 ,NK细胞活性增强 ,早期小鼠心脏组织中病毒滴度下降 ,心肌损害较轻。结论 :黄龙口服液干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在免疫损伤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早期提高宿主对病毒免疫应答能力 ,能有效提高CVB3 感染小鼠血清IL 12水平和提高NK细胞活性 ,从而在早期降低心脏组织中病毒滴度 ,减轻心脏损伤程度 ,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12干预小鼠柯萨奇B3m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源性白细胞介素-12(IL-12)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方法:以柯萨奇B3m诱导的BALB/C心肌炎小鼠为研究对象,早期给予IL-12进行干预,测定心脏组织中病毒滴度,作心肌病理学检查,记录并比较小鼠生存率,结果,治疗组较未治疗组小鼠心脏组织中病毒滴度下降,心肌损害减轻,生存率提高,结论:细胞免疫在心肌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使用IL-2,可减轻心肌损害,提高感染动物的生存率,从而能6改善预后,为免疫治疗心肌炎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颗粒酶B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4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柯萨奇B3病毒(CVB3)及病毒稀释液腹腔接种,第7天处死,取其心脏,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小鼠心肌浸润细胞中颗粒酶B的表达。四星图像分析系统对杂交阳性信号面积与病变面积行半定量分析,并对两者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小鼠20只中16只检测到颗粒酶BmRNA的阳性信号,阳性率80%,对照组阴性。杂交阳性信号面积与病变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88,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浸润细胞中检测到颗粒酶B的表达。提示颗粒酶B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蒜多糖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大蒜多糖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BALB 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蒜多糖组、黄芪组。注射病毒 1h后给药 ,连续 7d ,于第 8d处死存活鼠取材。观察小鼠存活率及心肌病理变化 ,测定血清心肌酶、丙二醛(MDA)、一氧化氮 (NO)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 :大蒜多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存活率明显增高 ,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 ,血清心肌酶、MDA、NO含量显著降低 ,GSH Px活力升高 ,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及iNOS表达降低。结论 :大蒜多糖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多伦多消息: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技术并证明此技术作为难以发现的心脏病毒感染的诊断工具是大有前途的。多伦多总医院心脏病学主任及研制该新诊断技术的研究小组组长Michael Sole说,该技术是使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在一次电话采访中,他说,在加拿大每年大约有4万病人出现心衰,但约  相似文献   

8.
大蒜多糖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蒜多糖对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采用BALB/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蒜多糖I组、大蒜多糖Ⅱ组、大蒜多糖Ⅲ组和黄芪组。注射病毒1小时后给药,连续7天,于第8天处死存活鼠取材。观察小鼠存活率及心肌病理变化,测定血清心肌酶及心肌组织中的病毒滴度。结果 大蒜多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存活率明显增高,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心肌酶含量和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明显降低。结论 大蒜多糖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蒜多糖对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一氧化氮及心肌酶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蒜多糖I组、大蒜多糖Ⅱ组、大蒜多糖Ⅲ组和黄芪组。注射病毒1h后给药,连续7d,于第8天处死存活鼠取材。观察小鼠存活率及心肌病理变化,测定血清心肌酶、一氧化氮(NO)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大蒜多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存活率明显增高,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心肌酶、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GSH-Px活性显著提高。结论大蒜多糖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存活率、减少氧自由基和NO的产生,有利于防治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柯萨奇病毒B3(CVB3)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疗效。方法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20),心肌炎组(n=30)与卡维地洛组(n=30),利用BALB/C小鼠感染CVB3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感染24 h后每天灌胃给予卡维地洛10 mg/kg直至第14天,分别于接种第7天和第14天随机从各组抽取若干只小鼠取血后处死并留取心脏等标本。结果卡维地洛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的死亡率,显著减轻心脏病理损伤,显著降低HW/BW(HW=心脏重量,BW=身体重量)比值;小鼠感染CVB3后第7天和第14天体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增高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降低;卡维地洛干预后第7天小鼠心肌与血清中MDA含量显著降低,SOD含量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第14天SOD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卡维地洛对病毒性心肌炎有保护作用,不仅可以显著减轻感染小鼠的心肌损害,提高生存率,还具有明显抗氧化功效。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自病毒介导的毒性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水平探讨了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制及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中的作用,以及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改变在VMC发病中的作用;建立了VMC及DCM病毒学新检测,尤其是心肌中病毒VP1及多室基因检测;证实肌钙蛋白I(cTnI) 作为心肌损伤的较高特异性指标,自行制成试剂盒;建立了小鼠心肌炎模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的方法;自小鼠心肌炎模型及全国12家医院临床VMC及DCM患者中证实用黄芪、牛磺酸、辅酶Q10等综合治疗优于一般常规治疗,又自实验及DCM患者中证实加用生脉可改善心脏功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的免疫学指标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并检测其免疫功能指标。方法:腹腔注射CVB3建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用MTT比色法检测NK、TNF、IFN的活性;进行小鼠心肌组织病毒分离、病理检查,检测小鼠体重、心脏及脾脏重量变化。结果:CVB3感染鼠的体重及心脏、脾脏的重量均明显减轻;血清中TNF活性及脾细胞诱生TNF量显著增高;脾脏NK活性增高,但脾细胞诱生IL-2量降低;IFN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的NK活性、细胞因子等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肌炎小鼠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方法:对不同时期应用激素治疗的心肌炎小鼠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水平,并同正常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比较,同时与心肌病理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cTnI显著升高,并与病理变化呈直线正相关(r=0.70)。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和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降低cTnI水平,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尤为明显。结论:中期应用激素治疗CVB3心肌炎小鼠可明显阻止炎细胞浸润心脏组织,降低血清cTnI水平,保护心肌细胞,控制心肌炎病情发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心肌炎。很多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病人感染后约有5%累及心脏。一些病毒在妊娠早期(3个月内)可以侵入心肌内,影响胎儿,造成各种心脏畸形。由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心脏症状可被病毒全身症状所掩盖,故心脏病变难以及早发现,而发现心脏症状时,自咽拭、粪便中已分离不到病毒,因此在临床上有心脏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缺乏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包疾病、甲  相似文献   

15.
血管紧张素Ⅱ (ATⅡ )及醛固酮 (ALD)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刺激胶原的合成 ,且呈剂量依赖关系[1,2 ] 。病毒感染心肌炎随时间迁移 ,胶原在心脏中的合成也发生变化 ,但其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我们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浆ATⅡ及ALD水平变化与同期心脏胶原表达之间的关系 ,探索病毒性心肌炎心脏间质纤维化发生的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的制作 :5周龄雄性Balb/c小鼠 ,每只小鼠均腹腔接种柯萨奇B3 病毒 (CVB3 ) 1× 10 3 PFU 0 .4ml。2 .分别在第 10天急性期 (8只 )、2 8天恢复期 (8只 )、5 0天慢性期 (8只 )的心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心肌肌球蛋白轻链4(myosin light polypeptide 4,MYL4)在病毒性心肌炎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Balb/c小鼠分为实验组(n = 30)和对照组(n = 10),实验组用于建立柯萨奇病毒B3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第3?7?14天留取心脏及血清标本?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了部分的病毒性心肌炎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中一个分子MYL4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质谱鉴定6个差异表达分子分别为:MYL4?热休克蛋白B1?异柠檬酸脱氢酶a亚单位?电压依赖的阴离子通道蛋白?蛋白酶体a亚单位1型和巨噬细胞封端蛋白?Western blot及ELISA验证发现MYL4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及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P < 0.01),且ELISA结果显示MYL4的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 0.97,P < 0.00)?结论:MYL4在病毒性心肌炎组织及血清中表达升高,参与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2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心肌炎组(n=10)和心肌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rh-BMP7)干预组(干预组,n=10)。心肌炎组和干预组小鼠1次性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3(CVB3),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病毒培养液,对照组和心肌炎组小鼠次日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干预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rh-BMP7(300μg/kg)以抑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7 d后处死小鼠取心脏,以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计算心脏胶原容积积分(CVF),实时RT-PCR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心脏中TGF-β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和VE-cadherin)、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I型胶原(Col1α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炎组小鼠心肌坏死区出现明显心肌纤维化,也出现了以内皮细胞表型(CD31、VE-cadherin)丢失、间充质细胞表型蛋白(FSP-1、α-SMA)和胶原Col1α1增多为特征的EndMT现象;同时,TGF-β1表达明显增高;抑制TGF-β1可以同时逆转EndMT和心肌纤维化。结论:EndMT参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的形成,TGF-β1是重要介导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病毒性心肌炎小鼠Coxsackie VirusB3RNA(CVB-PNA)对病毒性心肌炎病毒病原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方法:对75只小鼠腹腔注射CVB2病毒后,做心肌病理检查和检验血液中CVB-RNA。结果:75只小鼠病理检查结果有心肌炎改变占85.3%,CVB-RNA阳性率为53.3%;CVB-RNA阳性率2周以内显著高于2周以后。结论:用PCR技术检测病毒性心肌炎血中CVB-RNA的敏感性与可靠性均较高,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柯萨奇B3病毒制作BALB/c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辛伐他汀混悬液灌胃,按辛伐他汀剂量不同分为1mg/kg组、10mg/kg组及100mg/kg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7d后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并做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检测。结果:辛伐他汀1mg/kg组各检测指标较病毒对照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辛伐他汀10mg/kg组及100mg/kg组心肌组织损伤程度较病毒对照组均明显减轻(P<0.05)、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显著性增高(分别为P<0.05,P<0.01)、IL-6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P<0.01);辛伐他汀100mg/kg组与10mg/kg组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显著(P<0.05)。心脏重/体重各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这种作用可能与IL-6、TNF-α水平降低而免疫损伤减弱有关。应用辛伐他汀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清除病毒的能力减弱,但没有导致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肌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20.
小鼠研究表明,最常用的5种抗疟药物可使一些小鼠特别容易患病毒性疾病,包括艾滋病。如果在人类证实了上述结果,那么,这就预示几百万生活在AIDS病毒和引起疟疾的疟原虫环境中的非洲人处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Radha K Maheshwari及其同事给健康小鼠5种抗疟药中的一种,然后给这些小鼠注射两种热带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或脑心肌炎病毒)中的任一种。在血中浓度达到人类治疗水平时,抗疟药物明显促进了病毒复制,导致治疗组小鼠比注射同样病毒的非治疗小鼠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