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SAg作用的银屑病T细胞对表皮c-myc bcl-2及P53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链球菌超抗原与银屑病的关系,揭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特殊活性。方法将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及链球菌超抗原(SAg)刺激的银屑病和正常人T细胞分别与皮肤组织共同培养,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T细胞对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的影响。结果正常人皮肤、银屑病患者未受累皮肤受银屑病患者T细胞作用后,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与正常人T细胞作用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受SAg刺激的银屑病患者T细胞对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的影响与未受SAg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SAg非特异性活化的正常人T细胞对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不能产生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银屑病患者T细胞在外周血已处于活化状态,其活性与链球菌超抗原多克隆激活的正常人T细胞在功能上有本质区别,这一特殊的活性,可能在诱导表皮动力学紊乱及银屑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扁平苔藓皮损区p53、bcl-2、c-myc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认为扁平苔藓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我们用免疫组化SP法对扁平苔藓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p53、bcl-2和c-myc的蛋白表达进行原位观察并比较,以探讨其在扁平苔藓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53及bcl 2基因在皮脂腺肿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皮脂腺良、恶性肿瘤上述两种基因产物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5例皮脂腺癌、2例皮脂腺痣和2例皮脂腺增生症均不同程度表达bcl 2蛋白,而p53蛋白仅表达于5例皮脂腺癌的癌细胞。两种蛋白表达强度无相关关系(r’s=0.105,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在皮脂腺癌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而bcl 2基因则起协同促进作用。检测p53蛋白可用于鉴别皮脂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是以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加快为特征的炎性增生性疾病,我们选择了p-gp和p53蛋白,研究他们在初发与复发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并探讨药物耐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银屑病病人表皮细胞凋亡中凋亡基因Fas、Bax(b cel相关基因)和凋亡抑制基因bcl 2(B celLymphoma/Leukemia2)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在33例银屑病皮损标本中,观察了Fas、Bax及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33例银屑病皮损标本中,Fas29例阳性表达;Bax23例阳生;33例bcl 2表达皆阴性。5例正常对照中,Fas及Bax皆阴性,bcl 2在基底层细胞中阳性。结论结果提示Fas和Bax蛋白的高表达、bcl 2的不表达与银屑病损害中表皮细胞凋亡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6.
尖锐湿疣p53及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尖锐湿疣(CA)发病中的细胞增生机制至今未明了。我们研究了CA中p53及Bcl2两种蛋白的表达,试图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其发生机制。1一般资料实验组共31例(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20~55岁,发病后均未用药物治疗。电灼手术时取组织活检。对照组为10名健康男性手术切除的包皮。按病理活检常规处理标本。2实验方法:超薄切片,贴于APES预处理玻片,60℃烘烤2h,常规脱蜡,在枸橼酸缓冲液中置微波炉加热10min。按LSAB法常规染色。第一抗稀释度分别为p531∶80,Bcl21∶50(均为D… 相似文献
7.
8.
9.
体外研究银屑病患者T淋巴细胞对表皮通过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揭示T细胞在银屑病表皮动力学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T细胞与皮肤组织体外共培养的方法检测银屑病T细胞对表皮通过时间产生的影响 ;采用3 H胸腺嘧啶核苷 ( 3 H TdR)标记体外培养的皮肤组织基底层有丝分裂S期细胞 ,放射自显影法追踪标记细胞从基底层到颗粒层的表皮通过时间。结果 未受T细胞作用的银屑病皮损表皮通过时间为 ( 4 .5± 2 .1)天 ,较正常人皮肤 ( 11.5± 3 .8)天显著缩短 (P <0 .0 1) ;银屑病外观正常皮肤 ( 8.7± 3 .2 )天与正常人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1)。银屑病外观正常皮肤及正常人皮肤分别与银屑病T细胞共培养后 ,表皮通过时间均显著缩短。结论 表皮通过时间缩短 ,表皮周转速率加快是银屑病皮损重要的表皮动力学改变 ,与银屑病皮损形态学改变密切相关 ;银屑病T细胞可以影响正常皮肤的表皮通过时间 ,表明T细胞在银屑病表皮动力学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用EGF-R、PCNA及P53抗体和LBSA方法观察了4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及12例正常皮肤。结果发现EGF-R及PCNA表达明显增强,除基底层细胞外,棘层及颗粒层也有明显表达,个别病例角质层仍有少量表达。提示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细胞增殖及分化调控紊乱。还发现银屑病患者皮损及皮损周未受累皮肤中无P5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用EGF-R、PCNA及P53抗体和LBSA方法观察了4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及12例正常皮肤。结果发现EGF-R及PCNA表达明显增强,除基底层细胞外,棘层及颗粒层也有明显表达,个别病例角质层仍有少量表达。提示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细胞增殖及分化调控紊乱。还发现银屑病患者皮损及皮损周未受累皮肤中无P5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Fas、Bcl-2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细胞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结果 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Fa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cl-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8+、CD19+细胞Fas、Bcl-2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及CD19+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Fas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r=0.71,P<0.01),但与Bcl-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r=-0.74,P<0.01)。结论 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而淋巴细胞凋亡过度与Fas、Bcl-2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表皮热休克蛋白27、70、60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检测了25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非皮损区表皮组织中HSP27、HSP70和HSP60的表达,并与6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HSP27、HSP70在非皮损、正常人表皮中呈基础表达,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很弱,治愈后表皮后HSP27、HSP70的表达又恢复;HSP60的表达在银屑病皮损组表皮中均为阳性,而银屑病非皮损组、治愈后组表皮中及正常人对照表皮组织中HSP60的表达均阴性。结论:热休克蛋白在银屑病应激保护机制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波紫外线对HaCaT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化及p16、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及阿魏酸干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传统中药川芎的有效成份阿魏酸(ferulic)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引起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p16、c-myc蛋白水平变化的影响,以探讨其光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培养HaCaT细胞,以不同剂量UVB和200mg/mL浓度的阿魏酸处理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0、30、60和90mJ/cm~2的UVB照射后24h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变化;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0mJ/cm~2UVB照射后p16、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UVB照射诱导HaCaT细胞产生凋亡,凋亡率呈UVB剂量增加而升高;30mJ/cm~2剂量下细胞可出现明显S期阻滞,但高剂量时S期细胞数量相对下降;照光后p16、c-myc蛋白水平均增高。加入阿魏酸处理可抑制UVB引起的上述改变。结论阿魏酸可明显抑制UVB引起的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以及p16、c-myc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6.
尖锐湿疣皮损中HPV类型及p53、bcl—2分子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中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及其p53和bcl-2(B细胞淋巴瘤样因子2)分子在HPV6/11阳性尖锐湿疣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PCR法检测了22例CA皮损中HPV6/11和HPV16/18,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尖锐湿疣组织中p53和bcl-2分子的表达。结果 (1)所有标本均为HPV6/11阳性,未检测出HPV16/18;(2)40.9%的尖锐疣皮损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有p53蛋白的表达,但阳性细胞数量较少,主要散在分布于基底层;(3)bcl-2蛋白在CA及鳞状细胞癌中未见表达。结论 (1)HPV6/11是CA的主要致病病毒;(2)CA中部分出现p53分子表达提示这部分细胞可能已出现恶性转化倾向;(3)bcl-2可能与角质形成细胞来源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E Adien† A Gülekon† Ö Erdem‡ A Dursun‡ MA Gürer†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06,20(5):527-533
OBJECTIVE: The decrease of physiological apoptosis in the psoriatic lesions is thought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was shown to contribute to the regression of psoriatic hyperplasia.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calcipotriol and methylprednisolone aseponate (MPA) treatments on bcl-2, p53 and ki-67 expressions in psoriatic patients in order to defin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tion of apoptosis and healing process in psoriasis. METHODS: Thirty psoriatic patients with stable and moderate chronic plaque psoriasis applied either calcipotriol or MPA ointment for 6 weeks twice daily. Evaluation of bcl-2, p53 and ki-67 positivity was performed at baseline and was repeated at sixth week for each therapy. RESULTS: The mean percentage of positive keratinocytes was 8.63 +/- 7.15% for p53, 20.66 +/- 14.45% for ki-67, and 3.74 +/- 2.83% for bcl-2 in psoriatic skin at baseline. Normal skin values were 3.27 +/- 3.21% for p53, 4.93 +/- 4.77% for ki-67, and 1.80 +/- 0.41% for bcl-2. The psoriatic skin showed higher ki-67 (P < 0.05) and bcl-2 (P < 0.05) expression rates when compared to normal skin. The p53 positivity observed in psoriatic skin and normal skin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Following calcipotriol and MPA treatmen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p53 and ki-67 positivity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bcl-2 positivity (P < 0.05 eac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t sixth week between calcipotriol and MPA groups with respect to p53, ki-67 and bcl-2 positivity (P > 0.05). The post-treatment psoriatic skin showed lower expression of p53, higher expressions of ki-67 and bcl-2 when compared to normal skin (P < 0.05 each).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evidence that both calcipotriol and MPA decrease the p53 and ki-67 expression and increase bcl-2 expression. However, it should further be elucidated if these changes were the common behaviour of psoriatic keratinocytes to any antipsoriatic medication. 相似文献
18.
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在小儿血管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与血管瘤增生、消退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增生期血管瘤、35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Cmyc,bcl2和P53蛋白。结果Cmyc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80.65%,而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均呈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bcl2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83.87%,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45.71%(P<0.01)。P53蛋白主要定位于血管瘤中的肥大细胞。增生期血管瘤中P53着色的肥大细胞数31.18±9.08/HPF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14.05±6.42/HPF(P<0.01)。结论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与小儿血管瘤增生、消退密切相关,且在血管瘤增生、消退的不同时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