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ckground:Dengue viruses, single-stranded positive polarity ribonucleic acid (RNA) viruses of the family Flaviviridae,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arboviral disease in the world. We report a clinico-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he dengue fever outbreak of 2010 from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Delhi, North India.Objectives: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know the incidence of laboratory-confirmed dengue cases among the clinically suspected patients; to study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dengue-positive cases; and to co-relate the above with the prevalent serotyp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Results:Out of the 4,370 serum samples, 1,700 were positive for dengue-virus-specific IgM antibodies (38.9%). Prevalent serotype was dengue virus type-1. Thrombocytopenia and myalgia was seen in 23.1% and 18.3% of the 1,700 dengue IgM-positive patients, respectively. Also, 10.3% of 1,700 were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 patients; and the mortality in serologically confirmed dengue fever cases was 0.06%.Conclusions:A change in the predominant circulating serotype, unprecedented rains, enormou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reporting due to improved diagnostic facilities were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unexpected number of dengue fever cases confronted in 2010.  相似文献   

2.
3.
In October 2009, two–3 months after an outbreak of a febrile disease with joint pain on the eastern coast of Madagascar, we assessed serologic markers for chikungunya virus (CHIKV), dengue virus (DENV), and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 in 1,244 pregnant women at 6 locations. In 2 eastern coast towns, IgG seroprevalence against CHIKV was 45% and 23%; IgM seroprevalence was 28% and 5%. IgG seroprevalence against DENV was 17% and 11%. No anti-DENV IgM was detected. At 4 locations, 450–1,300 m high, IgG seroprevalence against CHIKV was 0%–3%, suggesting CHIKV had not spread to higher inland-altitudes. Four women had IgG against RVFV, probably antibodies from a 2008 epidemic. Most (78%) women from coastal locations with CHIKV-specific IgG reported joint pain and stiffness; 21% reported no symptoms. CHIKV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 bodyweight. The outbreak was an isolated CHIKV epidemic without relevant DENV co-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登革热蚊媒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本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的生态习性,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参考。[方法]建立监测点,观察白纹伊蚊幼虫的生态习性,调查与记录其生活史、季节消长和孳生场所。[结果]白纹伊蚊生活史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蚊期,其中卵、幼虫和蛹多生活在小型容器的水体中,成蚊多栖息在居民生活区。幼虫3月上旬开始出现,下旬羽化成蚊,4至5月密度逐渐上升,6月和9月为吸血高峰。伊蚊主要以卵越冬,也存在以幼虫和残存成蚊越冬的形式。[结论]白纹伊蚊幼虫主要孳生在积水小容器内,生活周期随气温而变化,呈半越冬形式,幼虫密度以夏秋为高蜂。  相似文献   

5.
6.
最近,广州市“登革热”搞得人心惶惶,大家“谈蚊色变”,连空气中都充满了非典时期的恐怖气息。9月中旬,广东省卫生厅还专门举行了以“全民齐动手,防控登革热”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到底什么是登革热,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1990—1998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于1996 年4 月~1998年12 月开展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监测,根据以往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疫情分析,选择广东省3 个监测点,收集血标本95 份及蚊媒标本6000 余只分别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 PCR 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1025 份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3 个监测点上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能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提示: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 ;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 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8.
9.
广东省部分地区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加强广东省登革热的监测,防止该病的大流行。方法:收集发烧可疑患者的血标本及蚊子标本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用RT-PCR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在佛山、沙湾、坪石3个监测点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表明: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结论: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0.
2001年阳江市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2001年阳江市登革热爆发流行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控制登革热经国境口岸传入传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此次爆发流行中发现的136例登革热病人的血清进行了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流行时间自8月21日报告首发病例至10月19日报告末例病例,流行全过程近2个月.特异性IgM抗体血清学检测,阳性检出率为76.20%,有23.80%为阴性.年龄分布登革病毒主要侵犯15~45岁青壮年人群.性别分布男、女发病人数差异很小.职业分布以待业人员和学生为主.临床表现特征主要为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关节痛、骨肌痛等感冒症状.[结论]此次爆发流行的传染源是1名从泰国返乡探亲的劳务人员,由此可见,重视对入境者的检疫,警惕国外疫区传染源的输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登革病毒临床上可引起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由于病毒和宿主复杂的交互作用引起的,本文就登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病毒的毒力和变异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福建省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不同地区35个村为调查点,对调查点的地理环境类型、人口密度、往返东南亚地区的流动人口、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防蚊设施使用率、输人性登革热病例6项社会和自然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和往返东南亚地区的流动人口3个变量被选人回归方程,其相对危险度分别约为9.8、7.3和5.6。[结论]在有往返东南亚地区流动人口,有登革热输人病例,且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高的地区,发生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报道4例住院期间合并视网膜出血的登革热患者。其发病与发热消退和血小板减少有关。视网膜出血的发生考虑与近期新加坡登革热大流行及登革热病毒血清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莆田市登革热疫情现状及流行特征,为莆田152岸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莆田市登革热疫情情况及病例个案和152岸媒介监测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病例共报告登革热113例,疫情涉及1区6个乡镇或街道;病例基本集中在8~10月份,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结论莆田市登革热疫情显季节性、地方性、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等特征。加强监测力度,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加强口岸查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加大对居民的的健康教育,让居民自觉投入到防控登革热的运动中,是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口岸出入境人群的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为重庆口岸地区登革热监控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按系统抽样抽取研究对象,进行登革热IgG抗体血清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检测1556份样本,其中182份登革热IgG抗体阳性,阳性率11.70%。入境人员阳性率18.87%,明显高于出境人员;外籍人员阳性率超过20%;本市人员不足10%。不同国籍人员间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东南亚国籍人员阳性率62.16%,位列首位。不同职业人员间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6类人员阳性率超过10%,从高到低依次为渔民,船员、饮食服务人员、离退休人员、教师、商人、民工。曾经有国际旅行经历者阳性率(19.17%)高于没有国际旅行经历者(8.10%);出国频次越高的,阳性率也越高;不同目的国际旅行之间的登革热抗体阳性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出国劳务人员阳性率最高(27.55%);曾经到达不同地区人员的阳性率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4个地区阳性率超过50%,从高到低依次为加勒比、东南亚、南美、南亚。来自,停留流行区人员的登革热阳性率(32%)明显高于未来自,停留流行区人员的登革热阳性率(9.85%)。多因素分析提示:有国际旅行经历、境外人员血清登革热IgG阳性率高,特别是有频繁出国经历、来自,停留主要流行区、有东南亚居留史是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重庆本地人员登革热暴露机会较少、未发生或极少发生本地传播;对重庆地区而言,重点在传染源的发现和控制。对于口岸登革热防治工作,应有所侧重地对有国际旅行经历的人员的检疫和监测,特别要重点关注出入境频繁的、有登革热流行区居留史的人员。  相似文献   

16.
台湾登革热的流行与控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世纪以来,台湾历经1915-1916年,1931年、1942-1943年3次全岛性登革热大流行,此后38年流行静息,1981年再度发生流行,至今尚未遏阻。1993年以前,以登革Ⅰ型病毒为主,1994年以后,病毒型别多样,台北、台南以Ⅰ型为主,而南部高雄地区则以Ⅲ型为主。调查显示,台湾登革热流行在南部以埃及伊蚊为主要是,而台中,台北则以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1988年12月为控制登革热流行,台湾卫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199年福州市爆发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与媒介白纹伊蚊种群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应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病人血清中IgM与IgG。采集登革热患早期外周静脉血和捕捉伊蚊虫,接种C6/36细胞系作病毒分离及型别鉴定。建立疫情监测点和生态学观察点,全年观察幼虫的生态习性和季节消长规律,开展幼虫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测定。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病原学检测确认为Ⅱ型登革病毒所致,本次流行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主要流行特征的总发病率为3.56%,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商人为主,分别占45.84%和21.05%,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和季节性,病例集中在8至9月份。媒介伊蚊虫密度6月初至9月下旬分别出现主次高峰,与登革热流行季节相一致。结论本次登革热的主要流行特征与疫区白纹伊蚊孽生地广泛存在,密度高,人群普遍易感和气候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家新 《口岸卫生控制》2021,26(3):44-46,54
目的 围绕登革热病作为研究重点,观察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其病程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为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医院的登革热确诊病例,共完成100例登革热病患者的资料收集,以描述性统计研究完成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借助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实现对登革热病程影响因素的探讨.结果 (1)临床症状方面:针对登革热病患者,发热...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登革热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对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发热病人血清25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阴性;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阳性。57个媒介调查点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5.09、10.48、8.87、43.15。县(市)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高于市区。[结论]福州市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