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灰质结构异常的VBM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法(VBM)分析精神分裂症大脑灰质结构的价值。方法采用GE Signa Twin Speed1.5T超导型MRI成像系统,对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行全脑扫描,获取16~18层脑结构MRT1图像。数据分析采用以SPM2软件包为基础的全自动VBM技术进行处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明显减少区域在双侧前扣带回、前额叶、右侧颞上回(P<0.005),且大脑灰质减少具有不对称性,前额区偏侧化系数(AIs)为 0.19,颞区为-0.50。灰质明显增多的区域在右前额叶与右枕区、左顶下小叶(P<0.005),也具有不对称性,前额区AIs为-0.77,顶叶 1.00,枕区为-0.73。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灰质结构异常。VBM法具有简便、自动化的特点,在精神分裂症脑形态结构研究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优化VBM算法和DARTEL算法在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MRI的差别。方法 利用两种算法对14例AD患者(AD组)和23名健康对照(NC组)的MRI进行分析,并对其全脑灰质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比较。结果 两种算法均报告颞叶右侧、海马、海马沟、海马旁回、杏仁核、枕叶深部存在灰质萎缩,但DARTEL算法报告的簇明显多于优化VBM算法;另外,部分区域在设置P<0.005时优化VBM算法仍未见报告。结论 分析AD患者的MRI时,采用DARTEL算法比优化VBM算法更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脑卒中后全脑内华勒变性的状态,揭示残障手的发生机制。方法:23例脑卒中后右侧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残障手组11例,非残障手组12例。12例健康人进入健康对照组。采用3.0T核磁共振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利用SPM软件进行VBM分析,用双样本t检验对平滑后的参数图分别进行两两组间比较。提取出残障手组和非残障手组之间FA图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把存在差异的脑区分别应用到所有受试者的FA图上,然后计算每位受试者对应脑区的平均FA值。MD、AD、RD参数图分析与此一致。结果:与非残障手组相比,残障手组病变同侧的脑干、基底核和丘脑、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病变对侧的中央后回FA值显著减小;病变同侧基底核和丘脑的MD、AD值显著增加;病变同侧的基底核和丘脑、脑干的RD值显著增加。残障手组FA较小的脑区(或MD、AD、RD较大的脑区)明显比非残障手组的相应脑区范围广。结论:病变同侧脑干、基底核和丘脑、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对侧中央后回华勒变性在残障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其主要病因为血管压迫面神经脑干段(root exit zone,REZ)。因此,评估神经血管形态学关系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RI)提示HFS患者中枢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本文主要从高分辨率MRI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静息态功能MRI (rs-f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四方面对MRI在HF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联合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诊断,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9年3月共42例临床高度怀疑胶质瘤的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及其他抗肿瘤干预,均行多模态MRI扫描及DTI和IVIM-DWI成像,汇总影像资料,测量DTI各向异性指数FA值、平均扩散系数MD值;IVIM微循环灌注系数D*值、真性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通过DTI-Fibertrak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后处理脑内白质纤维束。追踪外科手术及预后情况的完整治疗记录,最后将术前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低级别胶质瘤19例(LGG,WHOⅠ~Ⅱ级),高级别胶质瘤23例(HGG,WHOⅢ~Ⅳ级),其中II级19例、III级14例、IV级9例。利用IVIM-DWI和DTI技术,HGG灌注系数D*值高于LGG,HGG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均低于LGG,HGG所有FA值、MD值均低于LGG,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的白质纤维束成像对胶质瘤瘤体内的纤维束破坏、边界及外周侵袭范围、与功能区关系可进行明确区分。结论:DTI联合IVIM-DWI成像技术,对于胶质瘤能够进行分级诊断,并且对术前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均具有指导意义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测量方法研究和意义。材料与方法对10~50岁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研究组)和50名健康人群(对照组)扩散张量成像脑白质纤维形态和量的分析。结果 (1)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年龄和性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2)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各部位对应左右差值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研究组双侧颞上回、双侧外囊中部及双侧海马钩回左右FA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值越大,越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扩散张量成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测量FA值时,取连续相邻两个层面最清晰部位进行对称性测量,发现脑白质某部位扩散张量成像FA值异常,进行左右FA值(胼胝体除外)比较分析时,用左减右FA差值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具有临床意义,可用于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究卒中后淡漠发病的结构基础。方法:将54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根据淡漠的临床诊断分为淡漠组(n=31)与非淡漠组(n=23),并采集颅脑T1、T2以及DT1序列MR影像;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梗塞灶位置,然后利用DTl进行基于体素的分析(VBA)以探究卒中后淡漠结构基础。结果:AES-C评分存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余各项资料则未发现组间差异。左侧前部放射冠区、胼胝体膝部、压部、毯部的FA值在淡漠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左侧额叶-皮质下环路及胼胝体膝部、压部、毯部白质结构的破坏可能与卒中后淡漠有关。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中枢源性运动障碍疾病之一,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生理改变目前尚不清楚。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揭示其病理生理改变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特发性震颤患者尸检率低,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代表的无创检查方法已成为研究其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手段。本文将从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包括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以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 MRI)3个方面综述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尝试使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离体心肌纤维束结构的可能性。方法 使用25个方向的DTI序列扫描离体1h和24h的猪心脏,使用脑白质纤维束成像重建方式显示心肌纤维的走行、分布和排列方式。结果 DTI可以清晰显示离体1h心肌的排列特征为分层、螺旋、扭转和发散,与广义上心肌纤维的排列方式吻合;离体24h后由于心肌发生溶解,DTI显示的心肌纤维的完整性被破坏,表现为心肌纤维长度缩短、外形皱缩、排列扭曲。结论 DTI技术可以显示离体心肌纤维的完整性和排列方式,其潜在的应用领域为心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SCZ)患者的脑白质损害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 系。方法:招募精神分裂症患者(SCZ 组)及健康对照(HC 组)各 30 例,对 2 组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TI)扫描,及临床症状评定、SCZ认知功能简明评测量表(BACS)测评;采用优化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 对DTI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两组之间DTI扫描结果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症状、BACS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SCZ 组全脑多处纤维束 FA 值低于对照组(P<0.05);左侧小脑上脚 FA 值与符号编码得分呈正相关(r= 0.384,P=0.039)。结论:SCZ患者存在全脑多处白质纤维损害,且部分重要白质纤维损害与认知障碍存在 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是常见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本文主要讨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以及它的局限性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弥散张量成像是基于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获取不同组织各向异性信息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微病变识别和神经肿瘤等方面中发挥重要作用。弥散张量成像在周围神经损伤中临床应用尚不广泛,测量参数受技术设置和序列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测定方案的标准化和不同功能参数的定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亚急性脑梗塞MR扩散张量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MR扩散张量 (DTI)中各向同性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ADC)图像、部分各向异性 (FA)图像、各向异性体积比 (VR)图像在诊断亚急性脑梗塞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 13个亚急性脑梗塞患者 (共 17个病灶 )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 (DTI)、扩散加权成像 (DWI)、T2 加权成像 (T2 WI)FSE序列等技术进行头颅MR扫描 ,并运用原始数据重建出ADC、FA、VR图像。结果 各向同性成像、ADC、FA、VR、DWI、T2 WI均能不同程度地检测出病灶 ,其中各向同性成像技术检测出所有的梗塞病灶 ;而ADC图像由于存在假阴性期 ,所以对部分病灶未能检出。结论 各向同性成像技术能更好的检测出亚急性脑梗塞 ,是各向同性成像、ADC、FA、VR、DWI和T2 WI中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椎间盘纤维环显示能力,为纤维环退变的量化评估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25例健康志愿者L1/2~L5/S1椎间盘进行DTI扫描,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获得各向异性(FA)彩图和纤维环示踪图,观察纤维环形态,测量每个腰椎间盘纤维环后中部FA值,分析其特点。结果:纤维环示踪图显示正常纤维环呈连续完整的环形结构,纤维束呈交错排列,腰椎间盘纤维环后中部的平均FA值为:0.580±0.113。结论:DTI可以无创显示纤维环的形态,评价其完整性,对纤维环病变诊断提供影像依据,纤维环FA值有助于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及降低致残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2014年间我科收治的48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DTI,用纤维束示踪方法重建出锥体束,明确肿瘤和锥体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锥体束设计手术入路,按纤维束受肿瘤侵袭程度指导手术切除肿瘤范围,术后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同时选取同期30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未行DTI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两者两组全切率及术后4周KPS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29例,次全切13例,部分切除6例,镜下全切率60.4%,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KPS评分为77.67±19.09分;DTI组KPS评分为87.29±14.84分,两组KPS评分比较,P <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DTI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有重要临床意义,起到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作用,但无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帕金森病(PD)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早期PD患者20例(早期PD组)、中晚期PD患者20例(中晚期PD组)和非PD志愿者20例(对照组),同时行DTI、MRS,观察3组在DTI中双侧基底核区、双侧额叶、双侧丘脑区的FA值和ADC值及MRS所显示的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值。结果:3组双侧基底核区的FA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组、早期PD组、中晚期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双侧丘脑区、双侧额叶区的FA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组、中晚期PD组、早期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兴趣区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NAA/Cr值、Cho/Cr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组、早期PD组、中晚期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患者,DTI中FA值在双侧基底核区开始减小,在双侧丘脑区、双侧额叶区出现明显减小;MRS中NAA/Cr值、Cho/Cr值随着PD患者病情进展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中医院就诊脑梗死患者54例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7)和针刺组(n = 27),每组再根据CST受损分级分为1、2、3级亚组,每亚组各9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加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其纤维束成像获取梗死灶区CST损伤分级、DTI获取各向异性分数(FA)和健患侧FA比(rFA)。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亚组FMA和MBI评分,FA和rFA均增加(t > 2.841, P < 0.05);针刺组各亚组FMA和MBI评分差值,FA和rFA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对应亚组(t > 2.140, P < 0.05)。结论 调任通督针法可促进脑梗死患者CST损伤恢复,从而促进运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