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见症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其发于冬季者,又称为冬温.风温属新感温病的范畴,发病机理是风热病邪从口、鼻、皮毛而犯于肺卫,出现肺卫见症.  相似文献   

2.
三、太阳温病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见於典籍较早的算内難伤塞,但只提出或提及温病的名称,对於症状和治法没有详细的记载,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陰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驚癎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王叔和编次伤寒把内经热病篇加於伤寒例中,並对温病加以申述:“陰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  相似文献   

4.
<正> 《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不少注家认为,这条原文是温病的主证和误治后的变证.对此,笔者有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5.
高热治验2则     
急性热病多责之于伤寒、温病。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在实际临证中,则多见病初之时恶寒与发热并存,须待一定时间后,方有不恶寒,但发热之现象。伤寒,温病的受病来源皆因风寒外袭,发病经过皆有损阴伤阳,所不同者,唯在伏热之有无。施治中常有寒用辛温,热用辛凉之误。一见发热,不问寒热,便用清热解毒之品,致迁延时日,病情迨误。笔者在临床中曾治2例高热不退病人,因详察病情,选方恰中病机,而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温病是指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性分为瘟疫和温病,前人有"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的说法。例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临床特征来看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属于中医温病的"瘟疫"范畴,但究其致病性质,仍不出风暑湿燥等病邪的范围。温病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根据发病类型不同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相似文献   

7.
原文: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眼睡。息必鼾。语言难出。苦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必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音释:灼音勺,烧灼。鼾音憨,卧时鼻息声大。溲音搜,即小便;失溲,即遗尿。痫音闲,病名,俗称猪癫。(?)(?)音契纵,即手足抽搐。难解之点: 1.温病与风温是否为两个平行的疾病? 2.风温是否由温病发汗而来? 3.温病有否可用汗法治疗的,属于那种温病,  相似文献   

8.
温病渴辨     
温病渴辨崔祖琴兰州邮电医院(730000)口渴是温热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可见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温热之邪最易伤津动液,因温为阳邪,必从火化,在其转变过程中最易化燥伤阴,表现于症状方面多有口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  相似文献   

9.
正仲景《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热灼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致之多种急性外感热病之总称。其特点为:1.以温热病邪为主致病;2.发热为其共有症状,初起即见热象;3.发病急,传变快,(?)伤(?),(?)厥;4.其中某些病种具传染性、流行性;5.各病种各具不同季节性。温病包括风温、春温、署温、湿温、伏署、秋燥、冬温、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最早阐述外感热病的专书,全书虽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则等均有较详论述,后世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日臻完善而自成体系。本文就《伤寒论》对温病学说形成的贡献作以概述。一、对温病病名病因的阐述。温病之名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阐述较详,如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在《伤寒例》中说:“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至  相似文献   

12.
刘国强撰文从六个方面探讨吴鞠通研究温病的逻辑方法和朴素模拟法。一、以仲景之“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定义以明确温病的概念,而后分类为风温、温热、温疫……以作其外延,并建立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基础。二、用比较异同的方法与伤寒从病因、发病、证候、预后、治则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三,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如借自然界的风来类比伤寒、温病的病因属性。四、运用演绎  相似文献   

13.
<正> 1.春温与风温都发生于春季,怎样进行鉴别?春温与风温虽都发生于春季,但二者的致病原因、病理变化特点、初起证候表现等都不相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温病。春温虽亦发生于春季,但是由伏热外发引起,初起以里热阴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特点的伏气温病,与感受风热之邪所引起的风温不同。一般认为是由冬令人体精气失于固藏,以致寒邪侵袭,未即时发病而内伏,郁久化热,至春月阳气发泄之时,伏热外出而发病.或因再感新邪而引发。风温则是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肺卫所引起。从临床特点看,春温初起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初起可有伏热自发和新感引发两种类型。自发可在气分,亦可发于营分、血分。发于气分者,初起即以热炽津伤为主证,多表现发热,头痛,心烦,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发于营分、血分者,则初起即可见心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6条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万友生教授指出,“发热而渴,不恶寒”“是温病”病在卫分“。该条既以“太阳病”三字冠首,分明在仲景目之,至少温病之“病在卫分”阶段属太阳病是毋庸置疑的。而仲景何以将温病  相似文献   

15.
〔结语〕《素问·热论篇》云:“太阳为开。”太阳主一身之表,凡外感六淫之邪,无不先犯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颈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经病证的提纲。每经提纲,首冠以“之为病”是指某经的主要脉证。如太阳之为病,意即太阳经所具有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多冠于条文首句,其含义多指外感风寒,如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也有个别条文的“太阳病”是指外感热病如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的共有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有经病,又有府病。经病是邪在肌表的病证。由于感受邪气不同,如2、3条“风寒二邪,常相合侵入人体,但却有孰少孰多。太阳中风,虽为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16.
邓铁涛 《新中医》1989,31(9):41-43
(从本讲开始,将温病之辨证论治,分为四讲)冬春两季感受风温邪气的外感发热病,名为风温。发于冬天的名冬温,发于春令初起即见气分证或营分证的名春温,辨证论治均可参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冬春季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等病,可参考本讲的论述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理风温邪气为本病的致病原因。春季温暖多风或冬  相似文献   

17.
湿温之名,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湿温列在外感热病之中。历代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论述,这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温病大致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温热病类,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  相似文献   

18.
口渴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伤寒论》中直接言“渴”与“不渴”者,不下三十处之多(当然除外“口中干燥”、“欲饮水”、“消渴”等描述)。结合口渴在该书中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其地位与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难看出,口渴不仅仅是在扮演本身直接所表达的感观意义的角色,而且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就《伤寒论》中口渴的临床意义做一浅探。一、伤寒、温病辨原文第3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者,  相似文献   

19.
以近代病理学观点探讨温病传变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所谓的温病是很多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春温、风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等。它们除在发病季节、病机及证候上有其特殊性外,在病理传变上则具有共同性。清·叶天士倡言卫气营血,吴鞠通创立了三焦分证之说,两者纵横交织,形成了温病辩证施治的特有体系——温病学说。近代医家大多赞同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  相似文献   

20.
一、病机突出,主证确诊六经病多系外感热病,传变迅速,证多危重。仲景针对这一变化特点,常从复杂的脉证中抓住揭示病机的主脉主证进行辨析,据此作出诊断。如以第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第176条“脉浮滑”,断为阳明经证即是。其作用在于,划定六经病域,如各经之提纲;表述其具体病证,如“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