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科学小组报告,艾滋病(AIDS)病毒或HIV试验阳性人群的血浆和某些白细胞含有比以前怀疑的有更多病毒。在不同报告中阐述的新发现提示,有一种缩短检测新的AIDS药物评价过程的工具。早期研究表明,称为CD4阳性T4淋巴细胞的白细胞携带比过去估计更多的HIV,但科学家对在被感染人的单核细胞和血浆中发现少量HIV仍困惑不解。Mass剑桥生物医学研究所Maik B Feinberg说,新的研究明确了HIV阳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简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本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后直接使CD4+T细胞破坏。从初始感染HIV到终末期,往往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当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或机会性肿瘤阶段即进入AIDS发病期。机会性感染包括了细菌、真菌、病毒、原体等多种病原体,波及全身多个系统。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可反应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状况,CD4+T细胞计数越低,表明机体免疫水平越低,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机会性感染发生的方法仍是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病毒载量水平变化及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3组的 HIV RNA、HBV DNA、HCV RNA、CD4+ T淋巴细胞频数、CD8+ T淋巴细胞频数、CD4/CD8比值,并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与HIV RNA的关系,HBV DNA/HCV RNA与HIV RNA、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 T 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8+ 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CD8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感染 HBV后,HIV/AIDS患者T细胞的数量下降更明显,致HIV RNA、HBV DNA高载量,加速了 HIV病情进展;感染 HBV后CD4+ T细胞的数量下降比感染HCV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AIDS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HIV侵入人体后可在感染细胞内复制并将其遗传物质整和于寄生细胞内,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继而损害细胞免疫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有关HIV/AIDS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初步探讨了HIV/AIIKS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损伤特点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Kary Mullis因发明多聚酶链反应(PCR)而荣获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认为AIDS不是由HIV引起的,他与支持HIV/AIDS理论的科学家展开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辩论。Mullis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所谓的AIDS病毒被鉴定出已有10年之久,科学家们仍不能解释HIV是如何损害免疫系统的,或者不知道如何阻止此过程发生。  相似文献   

6.
如果荷兰科学家的研究得到证实,AIDS的研究人员可能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有关HIV如何破坏免疫系统的理论。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小组认为,HIV并不象研究人员以前所想象的那样,不伤杀成熟的CD4 T-细胞,而首先该病毒阻止这些细胞分裂。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可能需要改变AIDS的治疗计划。目前有关HIV如何引起AIDS的一个最普遍的理论是,该病毒通过每天产生数百万个  相似文献   

7.
吴薇薇  陆雪萍 《华夏医学》2006,19(3):576-578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主要侵犯和破坏部分人体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明显受损,最终并发严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目前,对HIV/AIDS尚无治愈方法和疫苗,对其的护理认识却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HIV/AIDS患者护理的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病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医务人员因接触到HIV感染和AIDS病人的体液、血液而面临被感染的危险.职业暴露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在防治AIDS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干预对提高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所导致的一种传染病.病毒通过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或T4),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失去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易发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引起,是一种致命性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而受染。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T淋巴细胞(CD_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  相似文献   

11.
陈广  陈旭 《当代医学》2007,(11):138-141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高致死性的传染病.AIDS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是一种典型的C型RNA病毒.HIV侵入人体后,引起淋巴细胞增殖,并且能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分子的淋巴细胞,尤其是T4淋巴细胞,从而引起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近年来由于各种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AIDS病的传染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目前对AIDS病倘缺乏特殊的治疗手段,还需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来减少或避免HIV传播扩散的可能性.本文仅就AIDS的最新情况及HIV在口腔科的传播特点及如何有效地控制传播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陈广  陈旭 《当代医学》2007,(6):138-141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高致死性的传染病.AIDS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是一种典型的C型RNA病毒.HIV侵入人体后,引起淋巴细胞增殖,并且能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分子的淋巴细胞,尤其是T4淋巴细胞,从而引起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近年来由于各种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AIDS病的传染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目前对AIDS病倘缺乏特殊的治疗手段,还需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来减少或避免HIV传播扩散的可能性.本文仅就AIDS的最新情况及HIV在口腔科的传播特点及如何有效地控制传播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慢性致病性传染病。HIV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持续性免疫缺陷,多个器官出现机会性感染及罕见恶性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HIV感染后导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破坏,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一系列并发症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而消化、呼吸、血液和淋巴系统为其常见并发症发生部位[1-3]。老年患者以腹泻消瘦为  相似文献   

15.
比利时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声称,发现了第三种人免疫缺损病毒HIV—3。但是,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AIDS国际会议上,许多科学家对新病毒是否应受HIV—3名称表示怀疑。一些科学家推测,该公司急于发表声明是为了赢得公众的注意。新病毒是从一位喀麦隆孕妇分离出来的。她看起来健康,但她丈夫有AIDS早期症状,他感染过AIDS病毒。参加此项研究的科学家来  相似文献   

16.
护理爱滋病病人的危险因素及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孝贤  潘丽娥 《吉林医学》2007,28(6):847-848
爱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免疫系统被破坏而引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HIV感染是指HIV进入人体后的带毒状态,个体即称为HIV感染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外周血中血常规以及细胞的相关指标存在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30例,按照不同的人群分为健康组、HIV感染组、AIDS组三组,每组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以及相关检测软件来进行3色、4色的检测,采用AHF HGHIOH54检测仪检测血常规。结果健康组、HIV感染组、AIDS患者三组人群CD_4~+T、CD_3~+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组的CD_3~+T、CD_8~+T细胞计数均高于健康组和AI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组的总淋巴细胞指数(TLC)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V感染组的单核细胞指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IDS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人群与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外周血组分有明显差异,其中HIV感染者对血液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定义是在宿主血液中可检出病毒复制和抗体增长。尽管试图感染多种动物(包括非人灵长类、鼠类和猫),但迄今尚无令人满意的HIV感染动物模型报导(出现一种或多种疾病症状为据)。本文综述有关HIV感染动物模型进展方面的已报道和一些未发表资料(PHS AIDS Animal ModelSurvey,1988)。啮齿动物将临床标本或病毒的悬液注射新生小鼠、大鼠、仓鼠和豚鼠,未见有不明原因的病变或死亡,培养血液和脾细胞,包括事先用PHA处理后3天再培养的脾细胞,均未获成功。注射临床病人标本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健康人同类标本的小鼠。病理变化有发育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模型分析方法对某省艾滋病感染概率及转化概率进行研究,揭示艾滋病的传播模式。方法:采用离散型HIV/AIDS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2006年某省艾滋病感染概率及转化概率。结果:2006年该省每个HIV感染者转化为AIDS患者的概率是37.78%,每个易感者感染HIV病毒的概率是0.14%。结论:易感者仍有一定的概率感染HIV病毒,HIV感染者转化为AIDS患者的转化概率仍然较高,政府仍需不断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AIDS)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入侵人体后,逐渐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主要是细胞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各种感染。近年来,我国HIV感染率及AID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在我院各科室的住院患者中,HIV初次检出率为0.67‰[2]。现对42例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