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缝牵引成骨早期矫正儿童面中份发育不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 临床探索经缝牵引、均衡前移面中份骨骼,早期矫治面中份发育不全的新技术新方法。方法 选择6~12岁面中份发育不全的患儿,采用弹性外牵引装置矫正面中份发育不全。牵引系统由经鼻孔插入的骨承力牵引装置、面弓和牙科正畸用的橡皮圈组成。全麻下于梨状孔外下缘的外侧钻孔,通于下鼻道的前部;或在硬腭的前部钻孔,穿透鼻底。经鼻孔将骨牵引承力装置插入梨状孔缘或鼻底的骨孔内。手术后第1~2天用连接于面弓和骨牵引装置的正畸橡皮圈进行牵引。牵引力为600~1200g,随骨骼移动的进度不断调整。骨骼移动达到预定的位置后,减小牵引力维持牵引。结果 临床治疗9例患儿。面中份骨骼移动均衡。患者面容和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面部侧面观显示上、中、下各部分协调匀称,眶下、颧部和上唇部丰满,鼻背挺拔。结论中位缝牵引技术能够早期有效地矫正面中份畸形,骨骼前移均衡,且方法简便,损伤小。  相似文献   

2.
面中部牵引成骨术矫正综合征性面中部后缩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牵引成骨术治疗面中部后缩畸形的可行性。方法 2001至2002年对4例Crouzon、Apert和Marfan综合征,并伴面中部后缩畸形的患者,分别行Le Fort Ⅲ内置式延长器(2例)、Le Fort Ⅲ水平外置式延长器(1例)、monobloc水平内置式延长器(1例)治疗,于截骨后4d开始牵引延长,速度为每天1mm。结果 按计划完成牵引,面中部前移8~20mm。面中部后缩畸形明显减轻,双侧对称,尤其眶、鼻根部效果更佳,随访4个月至1年,效果稳定。结论 骨牵引成骨术具有传统的植骨加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能较大范围前移面中部,是矫正各种发育不良造成的严重面中部后缩畸形的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全应用不同类型截骨内置式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 Fort Ⅰ、Ⅱ、Ⅲ型截骨骨块及相应软组织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临床上新型内置牵引方式,使截骨块上牵引器固位点沿牵引方向前移10mm,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唇腭裂上颌复合体不同类型截骨内置式牵引下,Le FortⅠ型截骨腭部出现压缩现象,而Le Fort Ⅱ、Ⅲ型截骨腭部压缩现象不明显.矢向位移比较,Le FortⅢ型截骨内置式牵引可以整体前移截骨体,Le Fort Ⅰ、Ⅱ型截骨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转.垂直向位移比较Le FortⅡ型截骨出现较多的逆向旋转.结论 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应用于内置式牵引成骨手术,可以较好地反映颌骨位移情况,为手术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外支架牵引成骨治疗复杂面中部后缩畸形.方法 对1例继发性面中部凹陷畸形、2例Crouzon综合征和1例Parry Romberg综合征患者,采取Le Fort Ⅲ型截骨或同时行Le Fort Ⅰ型截骨,应用颅面外支架牵引装置对目标骨块进行牵引治疗.牵引开始于截骨后第7天,牵引速度为每天1 mm,牵引完成后,固定外支架牵引装置3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按计划完成牵引,面中部前移10~14 mm,后缩畸形明显改善.结论 外支架牵引成骨技术是治疗各种复杂面中部后缩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主要表现。均采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手术矫正。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的截骨线在上颌骨前壁比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线高,最高可达眶下孔下5mm左右,水平截开至颧牙槽嵴处再弧形转向下后方。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0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其中9例获得良好的牙骀关系。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不仅可前移上颌骨,还可前移部分眶下区及整个鼻旁区和鼻底,更明显地改善畸形。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费用、获得理想效果,是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继发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牵引成骨技术治疗颌面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口外颌骨牵引成骨装置治疗颌面畸形。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口外颌骨牵引成骨装置和上颌杠杆式牵引支架分别水平延长下颌骨,水平快速前移上颌骨,垂直延长下颌骨升支,水平延长下颌骨颏部,用以矫正小下颌畸形,下颌骨颏部外伤性骨缺损,小颌偏颌畸形,半侧前面肥大畸形,咬合平面倾余和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等,共11例。结果 4例不同类型下颌骨牵引成骨,其中有1例在牵引过程中1根克氏针发生松动,旋转,最终将克氏针取出。1例下颌升支垂直牵引4根克氏针发生轻度弯曲,7例唇腭裂上颌后缩行Le Fort Ⅰ型截骨快速牵引成骨中有1例固定期后1个月出现对刃合并有轻度开咬合。最终11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口外颌骨牵引成骨装置治疗下颌骨复杂畸形。Le Fort Ⅰ型截骨快速牵引成骨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是一种安全简便效果可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影像重建及测量技术,评估牵引成骨矫治中面部发育不良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至2010年,对11例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患者,采用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运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影像测量技术,行上气道CT三维重建,分析气道变化;头颅CT三维重建,分析突眼度、上下颌关系改变,及中面部在前颅底平面牵引前移的量,进而评估牵引成骨术在矫治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中的临床价值。结果11例患者经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治疗后,气道梗阻情况得到解除,面部外形明显改善。术后上气道平均体积增加(9.13±6.94) cm3,气道梗阻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平均突眼度(21.23±3.3) mm,术后(11.4±3.5) mm,症状改善明显(P〈0.01);术后ANB矫正到平均(7.16±3.41)°;,SNA矫正至平均(83.06±5.85)°;,咬牙合关系改善(P〈0.01);术后中面部在前颅底平面平均前移(20.27±8.04) mm,术后平均随访5.4个月,CT示前移部分新生骨组织形成。结论 Le FortⅢ型截骨、牵引成骨手术治疗儿童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可有效解除气道梗阻情况,改善面部外形。三维影像重建及测量技术是一种理想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位前牵引颅面骨骼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位骨骼前牵引和以牙齿承力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在三维有限元颅面复合体模型上,分别以单个牙齿承力,牙列承力前牵引和中位骨骼前牵引,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以梨状孔底承力的中位前牵引,矢向位移面中上1/2前移比牙齿或牙列承力的前牵引多,面中下1/2位移相对较少,垂直向及侧向位移值均小于牙齿或牙列承力的前牵引。中位前牵引颅面复合体,鼻根区压应力减少明显。结论与传统的牙体或牙列承力的前牵引比较,上颌中位前牵引可整体前移上颌,从而减少上颌的逆向旋转及硬腭前部压缩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足应用不同类型截骨外置式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 Fort Ⅰ、Ⅱ、Ⅲ型截骨骨块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坚固外固定牵引器(RED系统,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 device)外置牵引方式,于牙列承力前下30°牵引截骨块,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结果 在不同类型截骨RED外置式牵引下,Le Fort Ⅰ型截骨裂隙两侧截骨块后份向内缩窄明显,而前份向裂隙区缩窄不明显.截骨块存在顺时针的旋转,而Le FortⅡ、Ⅲ型截骨腭部压缩现象不明显.截骨块存在逆时针的旋转.结论 外置式牵引成骨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可以为手术计划提供良好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片段LeFortI型截骨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并为克服术后骨段固位不良之缺点自制一种腭侧固定夹板。方法;以该手术方法联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上颌宽度不足伴上下颌其它严重畸形的患者19例。采用单纯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6例,联合BSSRO13例。19例中上颌两片段Le Fort I型截骨12例,3片段7例。结果:术后随访6例,平均22.6m,6/6间距离平均扩宽7.3mm,3/3间平均扩宽3.9mm。无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咬合关系满意。结论:应用良好的腭侧固定夹板,采用多片段Le Fort I截骨联合BSSRO可一次满意矫治严重双颌畸形。  相似文献   

11.
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方法1996年以来共矫治此类畸形2l例,采用手术方法如下:Le FortⅠ型截骨术7例;多片段Le FortⅠ型截骨术5例;Le FortⅠ型截骨术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4例;BSSRO加颏成形术2例:Le FortⅠ型截骨术加下颌体部截骨术2例;BSSRO1例。结果2l例术后均达到模型外科设计要求,术后随访14例,平均25.6个月,九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12例行术前后正畸治疗者希关系及面部外形均满意,另2例个别牙齿矛台关系欠佳。结论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成年期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可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颜面短小畸形的手术综合治疗。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畸形情况,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以重建患侧的外形及功能。骨骼畸形不明显者,采用自体脂肪移植的方法充填修复,对颅面骨骼发育不良的患者,首先重建面部的骨骼支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成软组织的修复。结果:笔者从2007年5月~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颜面短小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13例患者采取自体骨移植,和/或Medpdr假体填充矫正面部不对称,5例患者采用上颌Le Fort 1、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整形矫正咬合关系,2例行下颌骨延长器治疗;根据矫正后颏部的情况,有5例患者同时进行了颏部水平截骨整形;对软组织畸形采用自体脂肪移植矫正,20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症状变化较大,需根据患者年龄,畸形轻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下颌升支牵引成骨矫治半侧颜面发育不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颌升支牵引成骨在矫治半侧颜面发育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至2006年采用下颌升支牵引成骨矫治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畸形患者15例,其中幼儿及青少年患者12例,成年患者3例,部分患者一期或二期采用了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健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颏成形术及游离肩胛皮瓣移植修复术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平均牵引距离21.25舢(15~40 mm).临床及影像学观察新骨形成良好后去除牵引器.术后患侧面部丰满度和面部对称性均得到明显提高,咬合关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咬合平面基本摆正.无一例出现感染或成骨不良等并发症.未出现永久性下牙槽神经功能损伤症状.结论 下颌升支牵引成骨技术是矫治严重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的较好方法,且矫治效果优于传统正颌外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配合牙槽嵴裂植骨术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的手术设计与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6年4月,共收治18例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16~33岁,平均24.5岁.单侧唇腭裂15例,双侧3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严重双颌畸形的主要表现.均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Ⅰ期手术矫正.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下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3年,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8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及良好的<牙合>关系. 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配合牙槽嵴裂植骨术可以Ⅰ期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并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不但可以减少手术次数,而且还降低了手术费用,是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颅面部大块截骨涉及颅骨、眼眶、上颌骨等多个骨块,对于畸形早期尤其是颅面发育以前施行,是否影响今后的颅面部正常发育,目前尚有争议。我们就一例12岁时行 Le FortⅢ型颅面联合截骨(Monobloc)术,19岁随访时进行头颅定位测量分析,观察颅面截骨和颅面发育的关系。资料和方法病例,男,颅面骨发育不良综合征。12岁时(198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中面部行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术前、术后上气道不同截面面积的比较,评价截骨前移手术对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所致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0年以来,对11例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者,选用Le Fort Ⅲ型颅面部截骨牵引进行治疗.术前、术后计算机辅助测量上气道不同部位二维截面面积,部分病例术前、术后行多导睡眠监测功能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面部外形及通气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后鼻棘点和腭垂尖点气道平面截面面积平均增加(210.33±219.34)mm2和(65.14±42.24)mm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会厌点及气道食道分界点截面面积术后未见明显增加(P>0.05).结论 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术前移中面部能有效改善因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所致的上气道狭窄,气道狭窄的改善以腭垂尖点以上气道改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Crouzon综合征是颅面骨先天性发育不全(颅底多骨缝早闭征)畸形之一,表现为面中部严重后缩,凹盘状脸,有轻重不等的突眼,多伴有严重的反 畸形。LeFortⅢ型截骨前移术能有效地改善面部畸形,我科自1984年以来,采用经颅外法或颅内颅外联合进路的LeFortⅢ型截骨前移术已为11例进行了手术。术前术后比较头颅侧影定位片及突眼度测量均有明显改变,效果满意,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Crouzon综合征是颅面骨先天性发育不全(颅底多骨缝早闭征)畸形之一,表现为面中部严重后缩,凹盘状脸,有轻重不等的突眼,多伴有严重的反he畸形。LeFortⅢ型截骨前移术能有效地改善面部畸形,我科自1984年以来,采用经颅外法或颅内颅外联合进路的LeFortⅢ型截骨前移术已为11例进行了手术。术前术后比较头颅侧影定位片及突眼度测量均有明显改变,效果满意,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23)岁。均行Halo骨盆牵引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牵引力取患者可承受的极限,牵引时间为(3.2±0.6)(3~4)周,后行后路截骨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前左右侧屈位、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矫正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邻椎截骨12例、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或Ponte截骨20例。未见脊髓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136.8±38.0)°(96°~172°),矢状面Cobb角为(90.4±24.0)°(45°~125°)。患者平卧左右侧屈位侧凸矫正率为(8.9±3.2)%,Halo骨盆牵引后侧凸矫正率为(37.6±4.3)%,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68.7±4.8)%;牵引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为(30.7±5.6)%,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60.6±4.3)%;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Halo头颅-骨盆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预测矫形效果,简化手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