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31-232
目的总结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1例,双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2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7例。结果术后随访均获临床愈合,伤口一期愈合29例,1例出现伤口感染,积极处理后愈合,优良率达96.7%。结论对于踝部骨折联合下胫腓损伤者,要在认真分析损伤基础上,积极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可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后期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我可收治的23例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优13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2.6%;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发生断钉,无感染、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关节不稳、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可修复并稳定踝穴与距骨的解剖关系,不良反应少,可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方法 4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分离的患者,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31例,其中Ⅲ度22例,Ⅳ度9例;旋前外旋型8例中Ⅲ度6例,Ⅳ度2例;旋前外展型Ⅲ度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使踝穴结构恢复正常。参照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45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优良率88.9%。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能够使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踝部骨折43例,外踝骨折用三分之一管形钢板固定,内踝骨折用2枚螺丝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后踝骨折主要通过闭合复位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用1~2枚长螺丝钉在下胫腓关节上方固定。结果43例病人经随访6月~3年半,根据Leeds标准评定,优良39例,可4例。结论 本内固定方法能恢复踝关节稳定,手术创伤小,能使踝关节得到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踝关节骨折复位不良,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而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踝部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这种损伤的不稳定性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非手术方法不能有效控制下胫腓关节分离和外躁移位。现将本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42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机动车的发展,创伤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踝部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常常合并出现,在手术治疗后易出现断钉,在我科治疗中总结一点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下胫腓联合分离32例,其中不合并踝关节骨折9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8例。合并腓骨远端骨折5例。  相似文献   

7.
韩亚芳  刘长伟 《河北医药》2012,34(11):1671-1672
下胫腓分离在足踝部创伤中比较常见,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踝部损伤的10%[1],通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单独发生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病例也屡见报道[2].下胫腓分离常由旋前外旋、旋前外展型骨折引起,也可由旋后位创伤所致的外踝韧带损伤引起,而单纯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多是由过伸位外旋和胫距关节轴向挤压所致.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其损伤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处理不当,易引起踝关节严重功能障碍,应引起临床骨科医师高度重视。从1989年~2003年对120例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进行手术治疗,现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82例患者,有42例患者予以踝关节切开复位内、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观察组,另40例患者未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踝关节优良率无显著差异,两组相比,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对患者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及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影响差异不大,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2种手术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探讨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最佳内固定方案。方法选取53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采取钢板内固定骨折并拉力螺钉固定下胫腓骨关节分离,A组(31例)拉力螺钉穿透3层皮质骨,B组(22例)拉力螺钉穿透4层皮质骨。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A组优良率为90.32%高于B组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感染者,无骨髓炎发生。A组断钉率为3.23%明显低于B组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采用手术治疗时,选择钢板内固定骨折并采用拉力螺钉穿透下胫腓关节3层皮质骨可良好恢复胫腓骨关节关系,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比较案例分析法,选取我院骨科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进行手术治疗踝关节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9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短肌腱移位组42例和骨膜转位组48例,比较组别间治疗疗效。结果组别间在手术时间及骨折痊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效果上,骨膜转位组的痊愈率(50%)和治疗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短肌腱移位组(P<0.05),治疗无效率6.2%显著低于短肌腱移位组(P<0.05)。结论腓骨骨膜转位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个月。Baird-Jackson评分:优22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0%。发生踝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炎5例,断钉1例。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短肌腱移位方式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方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骨膜移位方式对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92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短肌腱移位方式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方式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骨膜移位方式对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腓骨骨膜转位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对照组采用腓骨短肌腱移位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痊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腓骨骨膜转位法能有效修复踝关节骨折时出现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短肌腱移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以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修复下胫腓联合韧带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统计。结果 (1)观察组治疗后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5.83%(23/24),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16/24)](P <0.05)。(2)观察组(1例,占4.17%)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11例,占45.83%)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方面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患者固定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都比对照组短(P <0.05)。(4)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明显比对照组更轻,足踝功能Marylan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将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修复下胫腓联合韧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皮质下胫腓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三皮质下胫腓螺钉治疗的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往期采用拉力螺钉治疗的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手术耗费时间、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间、踝关节残留疼痛.并根据手术后半年随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踝关节残留疼痛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组的手术总优良率高达93.9%,对照组手术总优良率82.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皮质下胫腓螺钉与拉力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拉力螺钉相对皮质骨螺钉更容易产生踝关节的残留疼痛,皮质骨螺钉在临床上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是临床常见的骨折脱位之一,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1]。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有关,多发生于老年女性。踝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其稳定性与灵活性十分重要[2]。大量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踝关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十分必要。现对我院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6例的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析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收治的2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旋前外展型12例,旋前外旋型8例,旋后外旋型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随访6~24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在16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无切口皮肤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疗效评价优11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为89.29%。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析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利于早期恢复及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疗效。方法 35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韧带分离的患者(按Bonnin分度法,Ⅱ度19例,Ⅲ度16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使踝穴结构恢复正常。疗效评价分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本组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个月(4~20个月)。本组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8个月,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恢复优14例(14/35,40.00%),良12例(12/35,34.29%),可6例(6/35,17.14%),差3例(3/35,8.57%)。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是一种合理的内固定器,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