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三者同为造血系统难治之病,出血倾向、贫血貌和一般虚弱症状是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淤点淤斑,黏膜及内脏出血,常反复发作。其发病与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毛细血管功能障碍有关。因其出血倾向伴血虚症状较明显,临床常诊断为虚证出血,属气不摄血、脾不统血或气血双亏。  相似文献   

2.
<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甘露聚糖肽口服液作为一种升血细胞药物,临床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减少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1]。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该药物不仅对提升白细胞数量有效,而且对提升血小板数量也有疗效。现将甘露聚糖肽口服液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进行临床  相似文献   

3.
孙龙 《家庭用药》2012,(2):24-25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这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临床上以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为主要洽则治疗贫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脾动脉栓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微导管行脾动脉中下极栓塞治疗,栓塞剂为明胶海绵,栓塞至血流明显减慢为止。结果术后血小板由(34±14)×109/L增至(108±48)×109/L(P<0.01),且无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脾动脉栓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单易行、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能使大部分患者获得缓解,但经糖皮质激素和脾部分栓塞术后复发或无效的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常规治疗无效,过低的血小板常常是出血危象的主要原因,也是(ITP)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难治性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对强的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静丙)、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治疗无效的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11例)为对象,子健脾活血方口服的同时观察其外周血象,出血和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以健脾活血方观察治疗难治性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总有效率72%,其中显效3例(27%),良效5例(45%),进步2例(18%),无效1例(9%)。该药对白细胞,血色素无明显影响。结论:以健脾活血方治疗难活性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机体造血机能障碍或因某些疾病导致血液中血小板减少,机体凝血机能低下,而引起的以出血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给这类患者注射时,可发生皮下出血不止现象,若长期注射则可形成大片紫斑,影响治疗的继续进行。为了减少注射后出血及紫斑的形成,我们为8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了注射冷敷法,经初步观察,收效显著。1方法在冰袋内装入冰块至2/3满,拧紧盖子,加套。嘱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将冰袋置于注射部位。3~10分钟后,取下冰袋,立即常规消毒皮肤,进行注射。2疗效观察本组8例有5例血小板计数平均为76000/mm3,注射前冷敷…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其临床特点是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 (<10 0× 10 9/L) ,出血时间延长及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但有成熟障碍。近年来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ITP ,其近期疗效显著。现将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我院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2月之 1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2例患儿系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之住院病人。根据 1987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拟定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常规…  相似文献   

9.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所致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临床特征,泼尼松常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对约2/3的患者有效,减量或停药后易复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诱因较多,如感染、免疫因素、肝脾作用、遗传及其他因素。长期用泼尼松维持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良反应高(长期缓解率低),患者依从性差,大剂量地塞米松短疗程冲击治疗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我院近年用大剂量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血小极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出血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其血小板表面带有IgG抗体和C_3补体,当此种致敏的血小板流经脾和肝脏时,被网状—巨噬细胞阻留,进而吞噬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皮肤的淤点,淤斑、粘膜及内脏出血。ITP的治疗,单纯用激素,疗效不稳,切脾又难以被人们接受,目前多采用免疫抑制剂疗法,尤其对小剂量长春新碱(VCR)静脉滴注、经临床验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等为特征。目前脾切除仍是二线治疗的首选,但难治性ITP的治疗目前仍十分棘手,近年来,针对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障碍而采用促血小板生成剂和血小板生成受体激动剂等逐渐应用于治疗难治性ITP。本文综述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难治性ITP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脾栓塞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148医院血液科(山东周村255300)刘月伟荆树莉我科采用脾栓塞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9例。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41.2岁。在脾栓塞术前血小...  相似文献   

13.
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是血液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绝大多数发病突然,可出现严重的皮肤粘膜出血,更有因颅内出血而死亡者。所以,如何改进对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和出血危象的抢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报道我院1994年4月~2001年5月应用IVIG冲击治疗危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临床情况。一、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4~80岁,平均38岁。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3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乳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脾益气温阳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DN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并根据病情使用降糖药,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补脾益气温阳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4h尿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24h尿蛋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脾益气温阳方治疗DN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健脾益气摄血方对模型小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醋酸泼尼松组(5 mg/kg)及健脾益气摄血方低、中、高剂量组(6.96,13.91,27.82 g/kg),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豚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脾切除对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安阳地区医院1995-2008年内科治疗无效的26例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26例术后,血小板均明显升高接近正常或正常以上,19例随访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7例升高后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血小板正常,1例血小板50×109/L左右,4例治疗无效,其中2例发现副脾,出血倾向较重。结论脾切除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手术相关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副脾是否切除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临床发现水痘并发症较多见,但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不多见,现将我院发现2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5岁。因皮疹5天,伴鼻衄、牙龈出血1天入院。以往无出血病史。查体:无贫血貌,面部及躯干见散在丘疱疹,臀部及双下肢见散在出血点及小瘀斑,牙龈少量渗血,口唇皲裂出血。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135g/L,RBC 4.55×10~(12)/L,WBC14.6×10~9/L,N0.64.L0.36,PC 3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行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21例患者均于术后3天血小板开始上升,7-14天达高峰,总有效率85.7%,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明显,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出现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一是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形成并持续产生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二是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加速破坏血小板。发病率约为5~10/10万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好发于儿童,后者多见于成人,本病多见于女性,用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等常规治疗完全缓解率可达60%~70%,如经足量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无效者称为难治性ITP(RITP)。常用治疗方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