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直径肾错构瘤的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RAM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2例RAML患者按肿瘤直径分为3组:A组(<4cm)21例,B组(4~≤8cm)63例,C组(>8cm)18例;A组中17例(81%)患者无任何症状,治疗以定期随访为主。B组中50例(79%)患者有临床症状,52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4例行肾切除术,2例行肾癌根治切除术,5例患者定期随访。C组中16例(88%)患者有临床症状,所有病例都进行了手术治疗,10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6例行肾切除术,其中2例行肾癌根治切除术,1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后择期行肾切除术,1例因伴发下腔静脉瘤栓而同时行了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RAML。结论: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可临床随访;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左腰痛1例,腰酸及镜下血尿1例,余6例由体检发现。8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1例行MRI及IVP检查。5例术前诊断为肾癌,2例术前怀疑肾癌,但良性病变不除外,1例诊断为肾盂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见肿瘤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术后随访2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但在区分良恶性上不可靠;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病理切片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RO患者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肿瘤单发12例,单侧多发1例;肿瘤最大直径为1.0~6.9cm,平均3.3cm;肿瘤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中极2例,左肾下极3例,右肾上极4例,右肾中极1例,右肾下极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IVU检查,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术前诊断为肾癌,1例考虑为RO。13例中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RO。随访1~18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RO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确诊较困难,与肾癌较难鉴别,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肝脏恶性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carcinoma,PEComa)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探讨PEComa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肝脏恶性PEComa患者临床资料,均在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检查之后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并密切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女5例,男1例,多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且血清学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脏单发性肿瘤,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晰;CT平扫期表现为低密度影或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减轻。肿瘤位于左肝4例、右肝2例,大小为(7.1 cm×6.3 cm×5.7 cm)~(21.0 cm×18.0 cm×11.9 cm)。6例均行肝部分切除术,R0切除,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检查示,病灶由不同比例的血管、上皮样细胞及巨核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显示SMA、CD34、HMB45、Vimentin表达阳性。本组6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8个月(6~52个月),存活2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转移及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肝脏恶性PEC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肝脏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增强CT检查有利于肝脏恶性PECom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行根治性肝脏肿瘤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癌(MCRCC)的诊治水平。方法:2006年1月~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MCRCC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0岁。该组患者均于体检时发现。术前均行B超、CT检查,其中有3例又行MRI检查,术前诊断囊实性占位10例,诊断肾囊肿2例,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6例行肾部分切除,1例术中病理为良性,行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为恶性而二次行肾切除术。1例患者术中取病理回报为恶性而行肾切除。结果:该组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MCRCC,肿瘤最大直径为2.5~8.0cm,平均4.0cm。TNM分期均为T1N0M0期。病理分级G110例,G22例。随访3~62个月,平均36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MCRCC恶性度低,预后好。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不易与多房性肾囊肿鉴别,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对肝脏PECom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8例病人中肝脏单发肿瘤4例,多发3例,肝肾多发1例。其中4例行肝右叶肿瘤切除术,3例行肝左叶肿瘤切除术,1例行双侧肝叶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80~310分钟,平均(255.0±15.7)分钟,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58.8±32.6)ml。8例均经病理证实为PEComa。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肝脏PECo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肝脏肿瘤,以良性为主,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检查。主要治疗措施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1期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切缘的安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172例对侧肾脏正常的T1期肾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切缘大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及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另取同期T1期根治性肾切除标本35例,于体外沿假包膜行肾肿瘤剜除术,取残肾距离切缘2、5和10mm处肾实质送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 172例中,切缘<2mm组13例,2~5mm组87例,>5mm组72例。<2mm组9例行切缘冷冻切片病理检查,1例阳性;2~5mm组38例行切缘冷冻切片病理检查,1例阳性。切缘阳性的2例肿瘤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将2例残余肾行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均未见肿瘤残余。另外,术中行冷冻切片阴性或未行冷冻切片检查,<2mm组和2~5mm组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各有1例切缘阳性,其中,<2mm组的病例3年后原位复发,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5mm组阳性病例密切随访5年,未发现肿瘤复发。17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中10例围手术期有并发症发生,其中,2~5mm组3例(3.4%),>5mm组7例(9.7%)。平均随访33个月,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切缘阴性的病例中,<2mm组1例出现影像学可疑复发,穿刺活检阴性,其他两组均无复发。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的35例肿瘤剜除后残肾标本中,2例距离切缘2mm处存在肿瘤浸润。结论 T1期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切缘控制在2~5mm较为安全合适。若肿瘤包膜完整,没有必要行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例M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2例MA患者中,男5例,女7例;年龄29~82岁,平均(53.9±17.9)岁。1例因腰背部疼痛症状入院,其余11例因体检发现肾脏占位入院。2例血常规结果提示红细胞增多症,所有患者血肌酐值正常。8例肿瘤位于左肾,4例位于右肾。10例患者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12例行CT检查;10例肿瘤为实性,2例为囊实性。平扫CT值为(37±6)HU,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动脉期CT值为(57±9)HU,静脉期CT值为(70±11)HU。6例行MRI检查,T1WI及T2WI呈低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肿瘤最大径为1.4~8.1cm,平均(4.1±1.9)cm。12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肾部分切除术8例,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其中11例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12例患者均由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MA,手术切缘均阴性。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Vimentin)、CD57、AE1/AE3、WT1、细胞角蛋白(CK7)、上皮膜抗原(EMA)和α-甲基酰基辅酶A外消旋酶(AMACR)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2、10、8、7、3、2和1例。CD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Ki-67均阴性。12例获得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0~1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或转移,1例于术后96个月因高龄死亡(90岁),1例于术后78个月因心脏病死亡。结论:MA是罕见的肾脏上皮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不明显,术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MA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检测BRAF V600E突变和钙黏蛋白17(CDH17)可帮助明确诊断MA。MA预后良好,但其生物学行为存在争议,术后仍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5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肾集合管癌占同期肾癌的0.74%,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1岁。左肾4例,右肾1例。主要症状为血尿、腰腹痛。其中4例B超示肾占位性病变,1例示肾盂占位性病变。CT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其中1例入院时双肺多发结节,其余4例人院时均未发现转移。2例行开放性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行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肾集合管癌伴乳头状结构。1例免疫组化示CK7阳性、vimentin部分阳性、CK20阴性,其余4例均无免疫组化结果。3例分别于术后9、12和15个月死于肾癌转移,2例无瘤生存。3例平均生存时间12.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明显,侵袭力强,预后差。目前术前诊断主要依赖CT和B超检查;主要治疗方法为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靶向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但仍需要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术前行B超检查.16例行CT检查。手术治疗16例.其中行肾切除术2例.肿瘤剜除术14例,术后均病理检查证实;定期随访2例.随访2~5年,无肿瘤恶变及复发。结论 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直径大于4cm.可手术治疗;对肿瘤直径小于4cm,可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22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男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2岁.17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无肝炎病史,均无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史.女性患者无口服避孕药史.血AFP、CEA、CA19-9、CA242均正常.术前超声、CT、MRI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1%(4/19)、23.5%(4/17)、25%(2/8).肿瘤均为单发,直径4~17 cm,均无完整包膜.2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17例行肝肿瘤不规则切除术,5例行左半肝切除术.1例患者术后第2天死于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轻微胆漏,术后病理免疫组化HMB45均表达阳性,4例见髓外造血明显.随访率91%(20/22),随访时间6个月至17年,术后无肿瘤复发.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应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且部分潜在恶性。临床上患者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发热乏力或消瘦等症状。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所以临床上较易发生误诊并影响治疗。本研究通过总结既往病例的诊疗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旨在进一步认知并掌握肝脏PECom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肝脏PEComa病例数据,包括术前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术中资料、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围术期治疗情况、术后随访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共纳入患者17例,其中6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年龄25~68岁,平均(45.7±13.7)岁。3例主诉右上腹不适,4例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甲胎蛋白(AFP)均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前影像学诊断,但准确率仅为5.9%(1/17);1例行术前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腹腔镜手术,10例行开放手术;8例行解剖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9例行局部切除术。手术时间50.0~250.0 min,平均(133.6±52.8) min;术中出血量50~400 mL,平均(138.2±116.6)mL;住院期间无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3~11 d,平均(6.1±2.4)d。17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肿瘤,肿瘤直径1.5~9.0 cm,平均(4.0±2.4)cm,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为肝脏PEComa,其中15例患者完成免疫组化,Melan A阳性率90.0%(9/10),黑色素瘤抗体HMB-45阳性率93.3%(14/1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率92.9%(13/14),S-100蛋白阳性率35.7%(5/14),CD34阳性率57.1%(8/14),Ki-67指数2%~12%。所有病例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均为I级,出院后行规律随访随访时间1.0~9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6.0±28.1)个月,1例已完成随访,1例失访,其余患者目前均未出现复发。结论 肝脏PECo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肝脏间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恶性罕见。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较低,易与其他肝脏肿瘤混淆,其确诊依赖术后病理学检查。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潜在恶性病例需行长期规律随访,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转移性恶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转移性恶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转移性恶性AML患者3例.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6、55和37岁.主诉为持续性患侧腰痛1~6个月.2例B超、CT检查发现患肾实性占位.1例B超见肾肿块内不均匀高回声光团,CT测得脂肪负值信号.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切除术.3例均未放化疗. 结果 肿块切面灰红、灰黄,质软.病理镜下观察:2例瘤细胞呈上皮样,核有异型,伴坏死;1例大多区域为梭形平滑肌,脂肪细胞和血管混杂生长,部分区域细胞呈上皮样.免疫组化结果 均为VM(+),HMIM5(+),Melan-A(+),S-100(-),CK(-).3例病理诊断均为恶性肾AML,2例为上皮样型,1例为经典型、部分上皮样型.1例术后7年出现肺转移,行肺叶切除加清扫,随访12年无瘤生存.1例术后6年复发,行肿块切除术;术后lO年发现肝、后腹膜转移,再行肿块部分切除,随访12年带瘤生存.1例术后4个月出现肝、后腹膜转移,行肿块部分切除,3个月后失访. 结论 恶性肾AML罕见,诊断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方法无特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7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患肾切除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结果 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B超和CT检查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术前确诊主要依据,手术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术中尽可能选择保肾手术。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肾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以突发性、持续性严重血尿为主要症状的5例先天性肾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肾盂造影(IVU)、CT及膀胱镜检查,未能明确病因。1例行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动静脉瘘;4例行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确诊,同时行栓塞治疗。结果:4例栓塞治疗患者术后肉眼血尿立即得到控制,5天后尿常规检查正常,随访3个月~8年,均无复发,无高血压情况,双肾放射性核素扫描提示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轻度降低。1例肾切除患者术后血尿消失,对侧肾功能代偿正常。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是诊断先天性肾动静脉瘘的关键检查,同时行栓塞治疗是最佳方法,具有创伤性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患侧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治过程。结果9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患肾切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错构瘤,无恶变。9例患者均恢复顺利,5例患者获随访,时间2个月~14年,平均91.6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在临床上无典型临床表现,B超和CT检查为术前确诊主要依据,尽早手术探查是首选治疗手段,术中尽可能选择保肾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6例肾PEComa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9例,男女比例1:1.29;年龄21~60岁,平均(41.93±10.96)岁。16例患者中8例表现为腰痛,其中1例有血尿;8例为体检发现。肿瘤最大径1.5~18.0cm,平均(8.00±5.06)cm。肿瘤位于左肾6例,右肾10例。结果:16例患者中9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手术。腹腔镜手术9例,机器人手术4例,开放手术3例。免疫组化:抗黑素瘤特异性单抗(HMB45)、抗平滑肌抗体(SMA)、黑色素A抗原(Melan-A)、CD34、波形蛋白(Vimentin)、S-100阳性率分别为93.3%(14/15)、91.7%(11/12)、85.7%(12/14)、85.7%(6/7)、75.0%(6/8)、60.0%(9/15),转录因子E3(TFE-3)和角蛋白(CK)为阴性,病理均诊断为PEComa。16例随访时间3~3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PEComa临床罕见,病理为诊断金标准,治疗上首选腹腔镜手术,术后较少发生复发、转移,但对于有恶性倾向或符合恶性标准者需尽早行根治术,并进行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特征,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肝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及病理检查情况.患者行部分肝切除术后定期复查腹部B超、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必要时复查腹上区CT,了解肿瘤有无复发、转移.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结果 16例患者中发病以中年女性患者居多,8例无自觉症状,其他患者表现为右季肋区不适、肝区隐痛或胀痛.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肝右叶11例、肝左叶4例、肝尾状叶1例.术前B超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征象,CT检查示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表现.16例患者均行部分肝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均为R0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及患者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16例患者上皮样肿瘤细胞中恶性黑色素瘤HMB-45、Melan-A和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均呈阳性.1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7.9个月(9.0 ~46.0个月),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结论 肝PEComa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CT检查有利于肝PEComa的鉴别诊断,行部分肝切除术治疗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错构瘤的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不典型肾错构瘤的临床资料。18例均行B超检查,15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6例行IVU检查。3例接受保守治疗;15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肿瘤剜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7例行肾癌根治术。结果:B超诊断肾错构瘤10例(10/18),CT诊断肾错构瘤7例(7/15)。3例保守治疗者获得随访,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无转移。15例手术治疗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肾错构瘤,随访未见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大部分肾错构瘤可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肾错构瘤,术前应仔细分析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尽量明确诊断,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5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中3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行肾癌根治术;1例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诊断后行肿瘤剜除术;1例巨大肾占位术前影像学诊断为恶性间皮瘤或脂肪肉瘤,行胸腹联合切口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7~34月,平均15.2月,均无瘤生存。结论:超声、CT及MRI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可疑病例,须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需要免疫组化检查,宜行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