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锥形束CT(CBCT)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周病正畸患者牙槽骨改建规律的作用及美观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3月前来笔者科室就诊的牙周病患者60例(共240颗患牙)。分析治疗前后轴倾度、切缘中点和根尖点的位置变化,牙槽骨高度变化,牙槽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后,唇侧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BM-La)和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舌侧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G-BM-Li)、轴倾度、切缘中点至PP平面的距离(Cu-PP)、切缘中点至PL平面的距离(Cu-PL)、根尖点至PP平面的距离(Aa-PP)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根尖点到PL平面的距离(Aa-PL)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唇侧、舌侧、近中、远中牙槽骨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牙槽嵴顶区舌侧密度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牙槽嵴顶区唇侧、根中区唇侧、根中区舌侧、根尖区唇侧、根尖区舌侧密度值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改建牙周病患者牙槽骨情况,增强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使用自锁托槽和直丝弓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32例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实验组,16例)和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对照组,1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排齐、关闭间隙和总的治疗时间;测量两组患者尖牙牙根长度和牙槽骨高度,以及头影测量项目,并对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总疗程平均(19.6±5.39)个月,短于对照组的(25.7±5.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尖牙牙根长度和牙槽骨高度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改善,实验组治疗后U1-SN角、U1-X(mm)、U1-Y(mm)、A-Y(mm)、UL-Y(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上颌前突拔牙患者,能显著缩短拔牙间隙关闭的时间,缩短总疗程,前牙覆牙合覆盖的变化显著,侧貌改善明显,且尖牙牙根和牙槽骨无明显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评估无托槽隐形矫治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矫治效果和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20例在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有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成年患者(其中18颗上颌第一磨牙,12颗上颌第二磨牙),收集患者压低治疗前后的CBCT,测量伸长磨牙的压低效果和牙根吸收情况。结果:30颗伸长磨牙均有效压低,压低治疗时间平均8.2个月。18颗第一磨牙和12颗第二磨牙相对于基准平面平均压低2.12mm(P0.001)和1.32mm(P0.001)。压低前后伸长磨牙在近远中和颊舌向的倾角变化不明显。治疗后有7颗磨牙发生轻度牙根吸收,1颗磨牙发生中度牙根吸收。结论:隐形矫治能有效压低伸长磨牙,牙根吸收情况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牙周病患者在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的牙周健康状况。方法:选取60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均已接受过系统性牙周基础治疗),根据接受正畸治疗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30,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和对照组(n=30,接受固定矫治),两组患者均接受频率一致的牙周健康状况评估。评估指标包括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龈乳头出血指数(PBI)和龈沟探诊深度(SPD)。评估从中切牙至第一磨牙的唇(颊)舌(腭)侧的GI、PI和PBI三个指标,其中上颌右侧和下颌左侧象限选取颊(唇)侧评估,上颌左侧和下颌右侧象限选取腭(舌)侧评估;评估四个象限中所有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近中、远中、颊侧和腭(舌)侧的SPD。每次评估结束后给予患者详细和个性化的口腔卫生宣教。结果:PI指标在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中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整体牙周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较固定矫治组有更好的维护,这归因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以自行摘戴,更加便于口腔清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过程中对牙周状态和龈沟液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5月-2017年9月于笔者科室行口腔正畸伴有轻、中度牙列拥挤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法正畸,对照组则予以传统托槽矫治法正畸。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个月时评估患者牙周状态,检测龈沟液中IL-1β、TNF-α、PGE2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24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牙周状态GI、SBI、PLI、CAL指数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24个月后研究组中IL-1β、TNF-α及PG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传统矫治器对牙周状态的影响更小,造成牙周炎症的程度更轻微,在临床有一定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5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固定矫治,观察组采取无托槽隐形矫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牙周指数[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炎性损伤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10%,与对照组89.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PLI、GI、SB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ST、AL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低于对照组的34.48%(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错牙合畸形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牙周健康情况,减轻牙周炎性损伤,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辅助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及评价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笔者医院正畸科收治的102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CBCT引导下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拔牙矫治,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CBCT扫描数据,观察患者牙槽骨开裂、开窗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软组织和牙槽骨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Ns-Sn-Pos、NLA等软组织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LL、LLL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LA等牙槽骨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长度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尖牙牙根长度较矫治前稍有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尖牙牙根长度较矫治前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矫治后均有前牙区牙槽骨开窗、开裂情况发生,但发生率较低,其中前牙区牙槽骨总开裂率为17.00%,总开窗率为7.76%。结论:CBCT在辅助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及评价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效果中作用显著,通过提高矫治方案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提高了矫治效果,同时降低了患者牙槽骨开裂、开窗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口腔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收集15例Invisalign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病例,患者平均年龄27岁,均配合Ⅱ类颌间牵引。在治疗前及第一磨牙远移到位时拍摄CBCT影像,运用Dolphin软件生成CBCT转化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治疗前后左右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中切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移动情况,以及上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评价磨牙远中移动效率和整体移动效率。结果:①隐形矫治远移磨牙使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远中移动(2.03±1.01) mm,牙根远中移动(1.13±1.02) mm,根尖平均压低0.35 mm,上颌第二磨牙牙冠远中移动(2.54±1.34) mm,牙根远中移动(1.66±0.82) mm,根尖平均压低0.80 mm。测量结果表明治疗前后磨牙矢状向远移、垂直向压低、远中倾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上颌中切牙的矢状向、垂直向移动距离,转矩角的差异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代谢变化及其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血生化指标了解牙槽骨的代谢状况。方法 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强骨胶囊组)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片组)各23例,药物治疗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检测,并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牙槽骨骨密度,药物治疗后6月时重复以上检测和检查,观察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变化情况,分析以上血生化指标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及骨碱性磷酸酶变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变化与牙槽骨骨密度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药物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440,P0.05;r=-0.419,P0.05),药物治疗后6月两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亦呈负相关(r=-0.642,P0.05;r=-0.442,P0.05)。结论 (1)血清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BMD呈统计学负相关;(2)强骨胶囊可用以提高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骨密度;(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可作为评估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化间接粘接法应用于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40例,获得患者数字化三维牙列模型,并将数字化的托槽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定位,进行数字化排牙实验,评估托槽位置,再根据定位结果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出双层转移托盘,通过转移托盘将托槽转移至患者口中。按照分组标准,对照组使用直接粘接,实验组使用数字化间接粘接,比较治疗后后牙区边缘嵴高度差、托槽粘接的准确度,同时测量数字化间接粘接的托槽脱落率。结果:(1)对照组右侧边缘嵴高度差为(0.424±0.555)mm,左侧边缘嵴高度差为(0.454±0.556)mm;实验组右侧边缘嵴高度差为(0.186±0.307)mm,左侧边缘嵴高度差为(0.151±0.235)mm,对照组较实验组后牙区同侧边缘嵴高度差更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直接粘接和数字化间接牙根平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字化间接粘接牙根平行度测量值均小于直接粘接;(3)数字化间接粘接的托槽脱落率为6.06%,直接粘接的托槽脱落率为5.02%,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直接粘接相比,数字化间接粘接的后牙区边缘嵴高度差较小,粘接准确性提高;(2)数字化间接粘接的托槽脱落率与直接粘接无差异,粘接准确性较高,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周炎正畸患者龈沟液及血清前列素E2(prost E2,PGE2)、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p2l活化激酶(p2l activated kinase,PAK5)的影响。方法:88例牙周炎正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7),对照组予以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研究组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龈沟液及血清PGE2、sICAM-1、ALP、PAK5水平,牙周状态及安全性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龈沟液及血清PGE2、sICAM-1、ALP、PAK5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龈沟液及血清PGE2、sICAM-1、ALP、PAK5水平均上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菌斑指数(PLI)、牙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探针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周炎正畸患者的疗效确切,对龈沟液及血清PGE2、sICAM-1、ALP、PAK5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矫治期间的口腔卫生维护。  相似文献   

12.
林茜茜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0):117-120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成人拔牙患者上中切牙压低效率、前牙区牙槽骨及牙周膜 应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行拔牙矫正的80例 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通过Ansys workbench 2020 r2针对患者前牙区牙 槽骨、牙周膜最大应力值和移动距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80例患者的A值为(3.82±0.92)mm,B值为 (0.57±0.43)mm,C值为(-0.23±0.72)mm;B值、C值均小于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B值与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D压经过重叠测量为(-3.64±1.40)mm;C值与D值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中显示,9例患者牙根尖处、牙周膜颈缘处为出 现最大应力值的部位;相关性回归分析中显示,9例患者右上颌尖牙牙周膜颈缘处最大应力值、移动距离 在直线、对数、指数上存在相关性( P <0.05)。结论 在一定的移动距离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针对成年 人拔牙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牙周膜的应力随着矫治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上中切牙压低效率的影响上,常规 方案中压低值越大,则伸长趋势越强,医生需要设计更多的压低过矫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例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前牙间隙上颌平均为4.8mm,下颌为3.5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所有散在间隙,选择13项测量指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通过6~13个月的临床矫治,所有患者的上下前牙内收,间隙完全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得以保持。治疗后U1-SN、U1-NA、U1-NA(mm)、L1-MP、L1-NB、L1-NB(mm)、Ls-E,Li-E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中、重度牙周病导致的前牙间隙患者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愈合期内唇侧骨板吸收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GBR术治疗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牙龈厚度、骨质分类、所用屏障膜及牙槽嵴形态特征,利用iCATVision软件对种植体肩台下2mm、体部中点、根尖处的唇侧骨板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判断患者性别、年龄、牙龈厚度、牙槽骨骨质、牙槽嵴高度、牙槽嵴宽度、牙槽嵴倒凹深度及所用胶原膜是否为GBR术后愈合期内唇侧骨板吸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种植体肩台下2mm、体部重点、根尖处的唇侧骨板吸收均值分别为(0.73±0.60)mm、(0.85±0.70)mm、(0.54±0.38)mm,吸收比例分别为23.8%、18.5%、12.3%;相关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牙龈厚度、牙槽嵴倒凹深度与GBR术后愈合期内唇侧骨板吸收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503,P0.05)、牙龈厚度(β=-0.207,P0.05)、牙槽嵴倒凹深度(β=-0.181,P0.05)是影响GBR术后愈合期内唇侧骨板吸收的相关因素。结论: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GBR术后愈合期内唇侧骨板存在吸收现象,其吸收情况与年龄、牙龈厚度及牙槽嵴倒凹深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牟晓  邓锋  胡辉  宋锦?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459-46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60g和150g牵引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过程中根尖及根周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埋伏阻生尖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的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人.从外科暴露手术开始,利用链状橡皮环分别对上颌埋伏尖牙施加60g和150g牙体长轴方向的力,到阻生牙完全排入牙弓结束,平均10个月.对牵引前、后上颌尖牙牙根长度及牙根周围骨密度的变化进行CBCT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阻生尖牙以60g的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时,牙根长度、牙根周围骨密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150g的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时,牙根长度、牙根周围骨密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埋伏阻生尖牙采用小于60g的牵引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不同唇、舌向倾斜度的下颌中切牙周围牙槽骨骨皮质及骨板厚度,分析下中切牙角度与该区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成人正畸患者150例,拍摄采集其下颌中切牙区CBCT影像,以下切牙-下颌平面的角度(IMPA)为依据,分为下切牙舌倾组(IMPA<87.7°)、下切牙正常组(87.7°≤IMPA≤100.1°)和下切牙唇倾组(IMPA>100.1°),分别测量各组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根中1/2处和根尖处牙槽骨骨皮质及骨板厚度,并对各组间及各测量平面间进行比较。结果:从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至根尖,各组下中切牙区唇、舌侧骨皮质厚度和牙槽骨骨板总厚度(唇侧牙槽骨骨板厚度+舌侧牙槽骨板厚度)均呈递增趋势。骨皮质最薄区位于舌倾组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的舌侧(0.29±0.31)mm,最厚区位于正常组根尖处的舌侧(1.81±0.48)mm。牙槽骨骨板总厚度在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和根尖处均为正常组>唇倾组>舌倾组。釉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在正畸中对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笔者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68例牙周矫治患者,随机分为托槽组(34例)和无托槽组(34例)。托槽组为传统固定矫治器治疗,无托槽组为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治疗。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转位牙矫正、倾斜牙矫正以及完成治疗所需的时间,牙周健康指数,龈沟液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无托槽组患者的转位牙矫正、倾斜牙矫正以及完成治疗所需的时间均低于托槽组(P0.05)。治疗后,无托槽组患者龈沟出血指数(SBI)、茵斑指数(PLI)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SPD)水平的改变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托槽组患者的GI、SBI、PLI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SPD的改变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无托槽组患者的GI、SBI、PLI水平均低于托槽组(P0.05),两组间的SPD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龈沟液中AST、AL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无托槽组患者龈沟液中AST、ALP水平均低于托槽组(P0.05)。无托槽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41%,托槽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过程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固定矫治器对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较小,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正畸过程中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直丝弓系统治疗轻中度拥挤错畸形的治疗优势,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医院收治的30例轻中度拥挤错畸形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直丝弓系统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牙齿错位、上下颌颊侧区咬关系、覆盖、覆、中线PAR指数,记录两组矫治所需时间,分别于治疗后2h、12h、24h、2d、7d评价两组患者疼痛强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牙齿错位、上下颌颊侧区咬关系、覆盖、覆、中线PAR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矫治时间(14.25±1.23)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9.58±0.76)个月(t=12.509,P=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24h、2d时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轻中度拥挤错畸形具有较好效果,且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舒适性,但所需矫治疗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根尖周炎对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94例根尖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多次性根管治疗术;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填充效果、疼痛持续时间、根尖处病损区牙槽骨骨密度和复诊次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1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填充效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根尖处病损区牙槽骨骨密度随时间延长均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根尖处病损区牙槽骨骨密度无显著差异,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复诊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根尖周炎的填充效果及对牙槽骨骨密度的提高效果与多次性根管治疗术相似,但前者疼痛低、复诊次数少且疗效更佳,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根尖周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206例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3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一次性根管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多次性根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根管充填效果和根尖处病损区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情况,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缓解时间,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分别为91.26%和93.2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根管充填的适充、欠充及超充发生率,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发生率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诊次数为(1.02±0.7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4±0.56)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根尖处病损区牙槽骨骨密度呈升高趋势,且治疗后3个月明显高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6个月明显高于治疗后3个月(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根尖周炎感染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一次性根管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复诊次数,缩短治疗周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