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讨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治疗中使用改良腹壁整形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20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7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腹壁肌后、腹膜前间隙置入相对较窄补片,将腹直肌及前直肌筋膜以8字形间断缝拢接近中线,以实现直接支撑性修复;切除腹壁多余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分层缝合,最低点放置引流条引流渗液,术区妥善加压包扎。评估患者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痊愈情况。结果:2017年4月-2020年11月应用该方法共计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肠梗阻、补片感染、皮缘坏死、延迟愈合、补片感染及慢性疼痛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有复发病例。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改良腹壁整形技术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治疗中能获得更加持久可靠的疗效同时很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作自1994~1998年行腹壁横切口音剖宫产术120例,与同期1213例纵切口剖宫产术相对照。结果发现两种手术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发热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无显差异,且腹壁横切口具有外表美观、切口与子宫切口的位置及方向一致易于手术操作、术后疆部症状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AR)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临床资料;男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29~79岁。病人选择TAR行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抽吸与腹壁成形术联合进行腹壁体形重塑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成功与减少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18例腹部脂肪堆积伴腹壁皮肤松弛的患者采用肿胀麻醉,负压吸引器行腹壁脂肪抽吸;做耻骨联合上W形切口,折叠缝合腹直肌前鞘,切除多余皮瓣后分层缝合腹壁。结果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24个月,腹部平坦,切口瘢痕不明显,腹围平均缩小15 cm,外形满意。结论根据患者腹部皮肤、皮下脂肪、腹壁肌肉等多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采用脂肪抽吸与腹壁整形相结合的腹壁体形重塑术,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DSC-bFGF)对大鼠腹壁成形术后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flap)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SD大鼠ADSC。建立大鼠腹壁成形术模型。分别给予A组(ADSC-bFGF)、B组(ADSC)、C组(纤维蛋白凝胶)及D组(生理盐水)。所有动物腹壁成形术后一个月建立TRAM皮瓣模型。术后7天测定皮瓣成活面积、组织学观察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B、C、D四组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69.40±2.81)%、(66.19±2.32)%、(46.69±2.41)%和(43.77±3.55)%;A、B、C、D四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根/mm2)分别为:(65.30±2.19)根/mm2;(59.99±2.41)根/mm2;(44.71±2.21)根/mm2;(42.44±3.22)根/mm2。皮瓣成活率A组与B组差异有意义(P〈0.05),且这两组明显高于C组及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血管密度A组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这两组明显高于C组及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中有大量褐色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结论:ADSC-bFGF能刺激大鼠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的血管新生和增加血管数量,从而增加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ransversus abdominis muscle release,TAR)在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收治的2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中,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0±11.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31.15±5.83)kg/m2。平均腹壁缺损宽度(11.40±1.36)cm。22例为中线切口疝,3例为侧方切口疝。4例为复发性切口疝。所有患者均采用TAR+后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进行腹壁功能性重建,并采用肌后补片加强修补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152.0±31.6)min,术中出血量(116.8±44.1)cm3,住院时间(13.9±2.9) d。术后有2例出现浅表手术部位感染,4例Ⅲ型血清肿,1例不完全机械性肠梗阻,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无补片感染、肠瘘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复发、腹壁膨出病例。
结论腹横肌松解术+后组织结构分离术是腹壁巨大切口疝治疗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年龄为(67±10)岁,年龄范围为45~ 80岁.14例患者采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行腹壁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研究腔镜腹白线折叠缝合术(endoscopic linea alba plication, ELAP)治疗产伤性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ELAP治疗产伤性腹直肌分离病人的临床资料。共48例病人实施ELAP手术,1例失访,47例纳入研究。病人年龄(34.9±4.2)岁,体质量指数(20.1±2.0)kg/m2。观察指标包括病人一般资料、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门诊随访和B超复查评估疗效。随访截至2022年3月。结果:脐周区超声检查示腹直肌分离宽度(41.6±8.2)mm。10例合并脐疝,2例合并白线疝。均采用全身麻醉ELAP。疝环予以缝合关闭,手术时间(130.9±36.0)min。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2±0.6)分;术后住院(1.5±0.9)d。2例术后浆液肿,B超引导下穿刺处理。其余无切口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47例中位随访15(12,26)个月。1例手术区疼痛不适感,非手术治疗后好转。另1例术前B超检查脐周区分离57.0 mm,术后1个月无分离,3个月显示21.0 mm,为轻度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或外伤等导致腹直肌缺失的患者使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重建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腹直肌缺失患者10例,采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和重建。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问诊、查体和腹壁CT检查评估患者腹壁重建和恢复情况。
结果10例腹直肌缺失患者中,腹直肌肿瘤9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8例),腹直肌外伤毁损1例(男性)。平均年龄(46.90±13.25)岁,体质量指数(23.10±3.98)kg/m2。9例腹直肌肿瘤中,原发性肿瘤8例,转移性肿瘤1例,均行腹直肌复合体屏障性切除。腹直肌外伤患者行毁损腹直肌切除。切除后腹壁缺损平均宽度为(11.70±1.89)cm,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并采用补片加强修补。补片均为聚丙烯补片,平均大小为(420.00±154.91)cm2。平均手术时间(132.50±38.9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7.00±74.54)ml,平均住院时间(11.50±4.30)d。术后无腹外斜肌肌瓣缺血坏死,无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在术后随访行问诊、体格检查及腹壁CT检查,显示患者腹壁完整,功能恢复良好。平均随访时间(35.50±11.35)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切口疝形成或腹壁膨出病例。
结论腹外斜肌转移肌瓣修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腹壁缺损修补技术,在腹直肌缺失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手术(TES)微创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22年3—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例产后DR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TES术,腹直肌后置入15 cm×20 cm聚丙烯疝修补网片加强修复,无需钉枪固定,无需防粘连补片。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门诊、微信及电话联系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TES手术,无中转开腹,2例合并脐疝,1例合并白线疝,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平均为2分,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约2.5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5 d。4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3、6、9、12个月,无复发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TES治疗产后DRA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增进腹壁脂肪抽吸术的效果,解决脂肪抽吸后皮肤松垂、皱纹增多、腹部仍有膨隆等问题。方法:采用腹壁脂肪抽吸结合以脐为中心的腹壁成形术进行腹部塑形。先行腹壁脂肪抽吸术,再视腹壁有无剖宫产术后瘢痕分别实施双环正圆、双环椭圆及单环椭圆切除缝合腹壁成形术。结果:共治疗12例,随访1~5年,除腹部纵向缝合瘢痕部分变宽(0.2~0.4cm)外,外形满意,获良好的腹壁减肥塑形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有2例行双环正圆切除缝合术和1例行单环椭圆切除缝合术的患者于术后一年为追崇时尚再次行脐周色彩文饰(呈太阳放射状图案)。结论:本方法是治疗腹壁脂肪堆积和腹壁皮肤松弛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球海绵体肌法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实用有效的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阴道口后壁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切开,剥离随访膜,分离出撕裂的球海绵体,形成肌瓣。将肌瓣折叠缝合,纵形缝合阴道粘膜,使形成隆突,保留阴道粘膜。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采用球海绵体肌肌瓣重叠缝合法行阴道缩窄术。18例患者术后6个月~3年随访,性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效果较满意。结论:本术式可以治疗阴道松弛症,能明显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效果确切,方法简单,是一种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聚丙烯网修补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后的腹壁缺损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flap,TRAM瓣)乳房再造后腹壁缺损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聚丙烯网修复下腹部TRAM瓣转移后遗留的腹壁缺损24例,蒂部前鞘直接缝合。结果24例应用聚丙烯网修复乳房再造后的下腹壁缺损,不仅修复了缺损,而且同时取得了腹壁美学效果。住院期间无腹腔综合征及感染发生。平均随访1年,未发现腹壁疝、腹壁膨隆、腹壁松弛,腹部整形效果持久,功能良好。结论应用聚丙烯网修复TRAM瓣乳房再造后的腹壁缺损是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不仅能保持腹壁的完整性和各种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达到了腹壁整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脂肪抽吸与腹壁整形联合术的疗效、安全性,总结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改善手术效果的经验.方法 肿胀麻醉后,利用负压吸引器进行腹壁深层脂肪抽吸.在耻骨联合上设计W形切口行腹壁整形术,视腹肌松弛情况进行腹直肌前鞘折叠缝合及多余皮瓣的切除.结果 15例患者中,13例Ⅰ期愈合,1例右下腹腹腔积液及1例切口出现小裂口,均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3~24个月,腹围较术前平均缩小15.3 cm.手术效果良好,腹部形态明显改善,患者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脂肪抽吸与腹壁整形相结合的腹壁体形重塑方法具有高效、恢复快、外形佳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腹壁整形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直接缝合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已基本被放弃。应用各种补片进行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包括感染、肠漏等在内的各种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使用各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腹壁随意皮瓣联合腹直肌肌瓣移位修复胸壁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月~2005年6月,对5例胸壁缺损患者行胸腹壁随意皮瓣联合腹直肌肌瓣移位修复术。其中胸骨骨髓炎术后、胸骨肿瘤刮除术后、胸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各1例,心脏手术术后2例;均因感染致胸骨及内置物外露,病程6个月~2年。先行病灶清除,视创面大小设计切取15cm×10cm的胸腹壁随意皮瓣,然后切取腹直肌肌瓣移位修复胸壁缺损。结果术后4例皮瓣期愈合,1例皮瓣延期愈合,无并发症。皮瓣外观良好,无臃肿及色素沉着,X线片显示胸骨死骨阴影消失。随访1~3年,平均1年6个月,无复发。腹部供区皮肤愈合良好,无腹壁疝发生。结论胸腹壁随意皮瓣联合腹直肌肌瓣移位修复术是治疗胸骨体周围胸壁缺损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生物材料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应用生物材料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主要有肌筋膜前修补法(Onlay技术)、肌后修补法(Sublay技术)、腹内修补法(IPOM技术)三种方法。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技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特别是降低复发率,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就上述三种技术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