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常规驱梅治疗联合云芝胞内糖肽胶囊对二期梅毒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二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常规驱梅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云芝胞内糖肽胶囊1.0g,3次/d,连续用药3个月.2组均于治疗后3,6,9,12个月随访外周血RPR和TP-IgM情况.结果 治疗组1年内外周血RPR和TP-IgM完全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显效和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驱梅治疗联合云芝胞内糖肽胶囊治疗二期梅毒疗效显著,可缩短疗程,加快痊愈.  相似文献   

2.
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对梅毒患者的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19S-IgM TPPA)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TP-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经IgG/RF免疫吸附剂处理后的93例梅毒患者血清和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用TPPA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73例未经正规驱梅治疗的梅毒患者血清中,一期梅毒的TP-IgM抗体阳性率78.26%(18/23),二期梅毒的阳性率100%(32/32),隐性梅毒的阳性率47.06%(8/17),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TP-IgM抗体1例阳性.经正规驱梅治疗RPR转阴的21例梅毒患者血清中TP-IgM抗体阳性率4.76%(1/21).结论采用19S-IgM-TPPA法检测先天梅毒和二期梅毒具有较高的价值,但不宜单独应用诊断一期和隐性梅毒,对梅毒疗效的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各15例驱梅治疗前和驱梅治疗结束后3个月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驱梅治疗前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LR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驱梅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驱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RPR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识别和信号转导,并在梅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 mRNA(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选取梅毒血清固定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外周血TLR4 mRNA的表达水平,设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1,设经正规驱梅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转阴者作为对照组2。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外周血中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及RPR转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及经正规驱梅治疗后RPR转阴者,表明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异常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早期梅毒患者经常规驱梅治疗后,外周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在2年内基本转为阴性,梅毒IgM抗体阴转得更早,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数疗程常规驱梅治疗,RPR仍然阳性。为了解这类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系统状况,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过2年以上常规驱梅治疗、但梅毒IgM抗体持续阳性和未治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免疫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索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RPR未转阴的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科进行腰穿的梅毒患者。患者符合驱梅治疗后血清RPR下降≥4倍但未转阴,RPR滴度波动于1个稀释度时间≥12个月,且无视觉、听觉及神经系统症状。结果:共纳入36例患者,其中4例符合神经梅毒,9例符合疑似神经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率为36.1%。结论:对于驱梅治疗后RPR下降≥4倍,持续12个月仍未转阴的患者,建议进行腰椎穿刺排除神经梅毒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5,(5):41-44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28例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驱梅治疗后1年的血清固定和血清转阴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治疗药物和RPR初始滴度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有89例(69.5﹪)患者发生血清转阴,39例(30.5﹪)患者发生血清固定,且血清固定的发生率随着患者病期的增长而增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与血清转阴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患者以及年龄≤25岁的年轻患者。驱梅治疗后患者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非苄星青霉素治疗和初始RPR滴度≤1∶16。结论:梅毒患者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学固定和转阴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治疗药物和RPR基线滴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11例用皮质类固醇的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及20例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分别于治疗后的15d及3、6、9、12个月,随访两组梅毒患者的皮损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情况。结果 11例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梅毒患者其外周血CD^3 、CD^4 显著低于未用皮质类固醇的对照组;其皮损的消退及RPR转阴率在3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皮质类固醇可使二期 梅毒患者的外周血CD^3 、CD^4 下降,从而影响梅毒患者近期皮损的消退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阴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苯丙胺类兴奋剂对梅毒患者治疗后2年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55例吸食苯丙胺类毒品的梅毒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对其定期随访,于治疗后2年时取患者外周血检测RPR滴度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和IL-4的水平,并与55例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后2年内RPR阴转率为69.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PR未转阴的梅毒患者,无论是否吸毒,IFN-r水平均低于已转阴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免疫球蛋白和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R已转阴的梅毒患者,无论是否吸毒,免疫球蛋白、IFN-γ和IL-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降低了梅毒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梅毒患者血细胞相关参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比值(RP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诊治的97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受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NLR、PLR、RPR表达,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PLR、RPR对梅毒的诊断效能。根据梅毒进展情况将梅毒患者分为一期组(n=51)、二期组(n=29)和三期组(n=17);根据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后6个月的疗效表现分为治疗有效组(n=78)和治疗无效组(n=19);比较不同组的NLR、PLR、RPR表达。结果 观察组NLR、PLR、RPR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RPR联合诊断梅毒的效能高于单一指标诊断(P<0.05);三期组NLR、PLR、RPR表达均高于二期组,二期组NLR、PLR、RPR表达均高于一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组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