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髓过氧化物酶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将随机入选6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并筛查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另外无冠状动脉慢血流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并测定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及血液生化指标,分析两组之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基线值相似;冠状动脉慢血流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3.70±37.75μg/L比26.76±6.20μg/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有独立相关性(OR=1.23,P=0.001)。结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重要血液生物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关系。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1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另设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但有临床胸闷、胸痛症状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造影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结果造影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6.9±11.9μg/L、48.2±10.8μg/L和46.6±10.5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8.6±14.8μg/L和53.4±9.3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在术后1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能相关,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 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变化,探讨MMP-9和TIMP-1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9例,正常对照17例,用酶联免疫法测定MMP-9和TIMP-1的血浆水平,血脂水平用比浊法测定。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MMP.9(13±10)μg/L,TIMP-1(1.4±0.2)μg/L,MMP-9/TIMP-1(10±7);稳定型心绞痛组MMP-9 (2.2±0.5)μg/L,TIMP-1(0.7±0.4)μg/L和MMP-9/TIMP-1(3.2±2.0);正常对照组MMP-9(1.7±1.3)μg/L、 TIMP-1(0.6±0.4)μg/L和MMP-9/TIMP-1(5.2±0.9),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P-9、TIMP-1和MMP-9/TIMP-1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显著升高,他们有可能成为ACS患者易损斑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1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A,Lp-PI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6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临床表现及造影结果分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115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亚组45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组94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亚组56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亚组38例;正常冠状动脉对照组51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血浆Lp-PLA2及PAF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及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Lp-PLA2[(89.05±25.01)μg/Lvs.(11.85±4.17)μg/L,P〈0.001;(19.86±9.91)μg/Lvs.(11.85±4.17)μg/L,P〈O.01l及PAF[(139.44±56.49)μg/Lvs.(58.67±12.46)μg/L,P〈O.001;(64.36±13.89)μg/Lvs(58.67±12.46)μg/L,P〈0.05]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亚组中,除稳定型心绞痛亚组血浆Lp—PLA:及PAF浓度无明显升高外(P〉0.05),其余亚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亚组的Lp—PLA:及PAF浓度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血浆Lp-PLA2及PAF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明显增高,可能提示粥样斑块不稳定性,有可能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方法检测了82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2例、稳定型心绞痛20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20例)和22例正常对照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比较各指标水平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结果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2.5±24.8μg/L比42.3±17.9μg/L,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68.9±23.4μg/L比41.5±21.3μg/L和50.5±21.6μg/L,P<0.05);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5.58±4.32mg/L比6.94±1.93mg/L,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9.31±1.43mg/L比10.29±1.01mg/L和9.56±1.72mg/L,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46±1.11mmol/L比2.87± 0.82mmol/L,P<0.05),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3.64±0.85mmol/L比3.06±1.23mmol/L和3.40±1.35mmol/L);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46±1.11比2.87±0.82,P<0.05),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亦有差异(P<0.05)。结论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冠心病不同类型中有差异,可能为诊断冠心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血清可溶性CD40L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sCD40L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明确sCD40L能否作为易损斑块的血清标志物,同时探讨它和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分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和非冠心病组(4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标本中sCD40L水平.结果 (1)sCIM40L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组(8.02±4.03μg/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35±3.89μ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86±2.23μg/L)和非冠心病组(4.35±1.83μg/L)(均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略高于非冠心病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略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2)四组中男性sCD40L水平均高于女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叉(P0.05).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不影响各组sCD40L水平;sCD40L与年龄、体质指数和血压无相关性(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sCIMOL与脂蛋白(a)呈正相关(r=0.567,P=0.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365,P=0.0001).(3)以血清sCD40L、脂蛋白(a)和肌酸激酶同工酶作为诊断指标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sCD40L诊断价值最大,曲线下面积达0.872(P<0.05),最佳临界值为4.58μg/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2.8%、61.9%和85.7%.结论 血清sCD40L在判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sCD40L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CD40L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是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较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是否引起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升高.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无心力衰竭病人168例血浆BN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05例.另外,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88例.BNP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BNP浓度中位数42.3(7.6~491.3)ng/L,与正常对照组25.9(5.1~87.9)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BNP水平142.4(92.4~2617.7)ng/L,急性心肌梗死组126.0(5.5~3615.1)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0).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NP水平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4).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是血浆BNP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浆BNP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甄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探讨溶血磷脂酸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冠心病处理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85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入选者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照Jenkin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各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并对溶血磷脂酸与Jenkin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分别为4.85±0.36μmol/L、3.67±0.84μmol/L和3.11±0.7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57μmol/L),急性心肌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均0.01)。冠心病患者溶血磷脂酸的表达水平与Jenkins评分(r=0.901,P0.01)、高敏C反应蛋白(r=0.755,P0.0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549,P0.0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升高,溶血磷脂酸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溶血磷脂酸可能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sLR11)、髓系相关蛋白8/14复合物(MRP8/14)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53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LR11、MRP8/14及ECP的水平.所有入组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计数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与血清sLR11、MRP8/14及EC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LR11、MRP8/14及EC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sLR11(30.50±10.48 ng/L比22.13±6.33 ng/L)、MRP8/14水平(40.30±12.59 ng/L比29.12±10.27 n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均P<0.05),ECP水平略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但差异无显著性(29.47±7.16 μg/L比23.73±5.67 μg/L,P>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血清sLR11、ECP水平明显高于2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均P<0.05),而2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sLR11、EC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而MRP8/14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sLR11、EC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相关,ECP与斑块的生长稳定有关,MRP8/14水平的提高可能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可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冠心病患者sLR11、MRP8/14及ECP水平明显升高,对判断冠心病的类型及病情演变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冠心病患者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2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组。血浆MIF浓度通过ELISA法测定。结果冠心病组MI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97±4.11)vs(9.07±1.28)μg/L〕,ACS组MIF浓度又明显高于SAP组〔(16.66±3.56)vs(11.01±2.12)μg/L〕。随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增加,MIF浓度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MIF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显著相关,其可以做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的一个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3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水平,观察其不同的冠脉狭窄支数及程度与Fig水平变化及其直线相关性。结果:(1)197例冠心病患者之Fig水平明显高于103例冠脉正常(NS)组(3.41±1.17vs2.74±0.65g/L,P<0.001)。(2)在不同狭窄支数亚组中,Fig水平虽随狭窄支数增多有升高趋势,且每组的Fig水平均明显高于NS组,(P<0.001);但CHD各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3)冠脉狭窄程度与Fig水平间轻度相关(r=0.2111,P<0.001)。(4)Fig对于冠心病发病危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即以≥3.40g/L为界值,其敏感性41.1%,特异性83.6%。提示血浆Fig浓度水平可能为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但未发现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Coronary aneurysms represent anomalies identified in 0.15%–4.9%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orm definition of this pathology. Aneurysms of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are extremely uncommon, with an incidence of 0.1%.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se anomalies in adults, and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ther causes include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trauma, vasculitis, congenital, mycotic, and idiopathic. These dilated section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are not benign pathology because they are subject to spasm, thrombosis, and subsequent distal embolism, spontaneous dissection and rupture.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anticoagulation, custom-made covered stents, reconstruction, resection, and exclusion with bypass. Our report on an old case illustrates the giant saccular LMCA aneurysm leading to myocardial ischemia due to coronary steal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支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9例在我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应用SPSS13.0分析患者血管病变支数与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囚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关系。结果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组吸烟检出率为42%,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吸烟检出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为27%,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为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病变组患者TC升高[(5.06±1.21)mmol/L],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冠脉病变患者LDL—C升高[(2.84±0.11)mmol/L],多支冠脉病变组LDL—C升高[(3.06±0.4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高血压检出率57%,单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高血压检出率4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比、HDL—C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或糖尿病患者,以及TC升高、LDL—C升高患者易发生多支冠脉血管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冠心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狭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国人冠状动脉(冠脉)起源异常的冠脉造影检出率,并探讨其与冠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脉起源异常的检出频度和类型,以及合并冠脉狭窄的情况。结果 4094例患者中,共检出冠脉起源异常者32例,检出率为0 78%,其中右冠脉异常起源最为多见,占总数的65 6%;合并冠脉狭窄者共11例(占34 3% ), 其中仅5例(占15 6% )累及起源异常的冠脉,且无1例冠脉狭窄单独累及起源异常的冠脉。结论 国人冠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结果相似,其中以右冠脉起源异常最为多见,冠脉起源异常与冠脉狭窄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2 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 ,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共 6 1例 ,占 2 1 %。其中 84 1 %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 ,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 4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 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 ,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对介入诊疗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与分析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煤炭总医院检查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先进行冠脉CTA检查,然后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冠脉CT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冠脉CTA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阴)性预测值等,分析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按照病例数:168例患者经过CAG检查123例确诊为冠心病,冠脉CTA检出125例,两种检查同时诊断冠心病患者120例。②按照病变血管:左主干病变CAG检出24例,冠脉CTA检出30例,二者共同检出23例;前降支病变CAG检出98例,冠脉CTA检出103例,误诊7例,漏诊2例;回旋支病变CAG检出69例,冠脉CTA检出74例,误诊8例,漏诊3例;右冠病变CAG检出71例,冠脉CTA检出68例,误诊5例,漏诊8例(5例均为右冠远端病变)。结论冠脉CTA对冠心病患者冠脉自身病变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作为冠心病筛查和诊断首选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3DRC)和Judkins右冠造影管(JR)在右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17例患者中随机分为两组: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组(3DRC组,n=194)和Judkins右冠造影导管组(JR组,n=221)。两组患者均进行右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右冠状动脉造影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等。结果右侧冠脉造影成功率3DRC组为99.O%,JR组为96.8%(P〈0.05);手术操作时间3DRC组为(30.2±8.2)min,JR组为(33.1±12.5)min;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5.8±1.8)min,JR组为(6.3±2.0)min,(P〈0.05);右冠造影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2.5±0.8)min,JR组为(2.9±1.5)rain,(P〈0.05);造影剂用量:3DRC组为(68.5±10.6)ml,JR组为(72.8±12.2)ml,(P〈0.05);有冠状动脉造影管压力嵌顿率:3DRC组0.5%;JR组2.7%(P〈0.05)。结论在右侧冠状动脉造影中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优于传统的JR造影导管。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病变的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 38例患者 ,因心绞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多体位投照并记录桥病变特征 ,获得家属书面同意后行支架术。术后即刻进入临床随访 ,随访时间为 6个月 ,记录心脏事件发生次数。患者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搭桥术后心脏射血分数由 (5 2± 10 ) %增加到 (5 8± 14 ) % (P <0 0 5 )。 38例患者中静脉桥狭窄者占 15 % ;静脉桥闭塞者占 4 0 % ,均为开口后 1~ 2mm处闭塞 ;静脉桥退行性病变者占 2 4 % ;桥内血栓栓塞为 9例 (计 11个桥 ) ,其中搭桥术后 2例发生院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桥均为血栓性闭塞。狭窄桥病变长度平均为 (18± 6 )mm。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 <4 0 %。术中无远端栓塞发生 ,2个静脉桥有桥内血流减慢 ,注射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后消失 ;夹层见于 2个钙化性桥病变球囊扩张后即刻 ,均于支架置入后消失。共 2 1例患者完成 6个月的临床随访 ,1例患者支架术后 2个月时出现心绞痛 ,其余患者无心脏事件发生。 18例患者在随访 6个月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4例患者发生支架部位再狭窄 ,靶病变部位再狭窄率为 16 6 % ,无完全闭塞。结论 静脉桥长期效果明显不如动脉桥 ,支架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BS)和进口紫杉醇洗脱支架(PES)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择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连续接受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或紫杉醇洗脱支架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228例冠心病患者。排除支架置入失败、位置不理想者。所有的患者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75mg/d等规范药物治疗。患者在支架术后6个月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228例患者(198名男性,30名女性)314个靶病变接受治疗并完成造影随访。其中C型病变占总数的40.1%,平均术前参考血管直径2.80±0.47mm。平均每个病变支架长度25.90±14.54mm。228例患者中118例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100例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两组在患者基本条件方面,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患者年龄大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紫杉醇洗脱支架组有更多的2型糖尿患者;在病变基本条件方面,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病变更多偏心性病变,其他没有差别。6个月后随访结果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的支架再狭窄率明显低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5.3%比21.9%,P<0.001)。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的靶病变血管重建率(TLR)明显低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3.8%比13.1%,P<0.001)。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支架内晚期腔径丢失明显小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0.18±0.41mm比0.58±0.69mm,P<0.001)。结论国产西罗莫司涂层支架用于临床实践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