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通过对梭形血吸虫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调查表明,该虫中间宿主印度扁卷螺广泛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腊两县,主要孳生在小型的积水环境中,目前仅发现景洪县的勐罕镇有感染螺存在,感染率平均为7.2%—13.6%.先后实验感染14只小白鼠和4只家兔,仅在3只小鼠和4只兔体内获得极少量发育较差的虫体,粪便中一直未查见虫卵.当地的黄牛和水牛有梭形血吸虫的自然感染,感染率平均为8.2%.牛体内虫负荷较少.人休尚未发现有感染,但此虫可能是当地尾蚴性皮炎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原肌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肌球蛋白是存在于细胞、能调节功能并具有保守性的一类酸性蛋白或多肽,通常每个分子由284个氨基酸组成,具有独特性质和功能。曼氏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的TM均有两种同质异构体,现已获克隆和表达,对其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和保护性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学不断创新与改进。冰冻切片机的普遍推广,组织细胞中酶活性得到保护,能够显示的种类增多。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酶组织化学在日本血吸虫病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于血吸虫与钉螺研究两个方面。用酶组织化学研究血吸虫体内酶存在情况、定位分布,影响酶活性的各种因素,对于揭示酶在血吸虫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与规律以及对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均有重要意义。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在我国分布广泛,在钉螺研究中运用的酶组织化学技术,对新灭螺药的研制、钉螺的抗药机制、钉螺分类及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都有积极作用。综述  相似文献   

6.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是构成血吸虫病传播不可缺失的环节,其地理分布区与血吸虫病流行区呈高度的一致性。在我国湖北钉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广东、上海、福建、广西、  相似文献   

7.
8.
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钉螺是一种雌雄异体、卵生、水陆两栖动物,为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在诸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钉螺从交配、产卵、孵出幼螺至发育为成螺及成螺的生存,出现螺群密度、生殖率、成活率、不同螺龄钉螺分布、扩散迁移等生态学特征,都同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扩散有着密切联系。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以化疗控制疾病为主,但仍不可忽视控制、消灭钉螺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其应用,可为实施生态灭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牛、羊、猪、犬、猫、野鼠等日本血吸虫保虫宿主传播能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当前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提出了在人和牛作为传染源的作用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对非牛家畜(羊、犬、猪等)和野鼠等动物宿主的实际传播能量进行重新评价,以及探索血吸虫传播环节中相关传播阈值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侵入宿主后对宿主产生损害,同时宿主会设法清除感染的血吸虫,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于对方,在长期共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适应机制.近年来,血吸虫-宿主相互关系中研究较多的是免疫学关系,如宿主免疫调节、血吸虫免疫逃避等.血吸虫谷胱苷肽S转移酶等分子对宿主具有免疫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和血吸虫病的研究在2007年成果丰硕,通过PubMed以schistosome.schistosomiasis,Schistosoma为检索词共检索到2007年相关文献518篇,其中综述49篇.寻求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诊断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血吸虫病的治疗在寻求新靶标的同时需要重新思考策略和对象;血吸虫分子生物学的注意力从传统的基因研究转向了糖组学等后基因组领域;疫苗候选分子的研究则关注与代谢有关的分子,血吸虫病免疫机制的研究在动物及人群水平均有新的报道.此外,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调查以及疾病负担评估显示,控制血吸虫病仍是各国在公共卫生方面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君山区西闸中层引水工程防螺防蚴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君山区西闸中层引水方法防止钉螺和血吸虫尾蚴经灌溉涵闸向垸内扩散的效果。方法收集2001-2006年的螺情、病情资料;2007-2008年每年春季进行垸内、垸外螺情调查;秋季对居民先用IHA方法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西闸外洲长江洲滩活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历年均较高,工程建设前后无明显变化;涵闸改造后垸内有螺面积及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2008年已查不到钉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西闸中层引水工程可有效防止钉螺及尾蚴向垸内扩散。  相似文献   

13.
细胞凋亡对血吸虫及各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在血吸虫的细胞凋亡现象观察、凋亡在血吸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面开展了探索,以寻找、开拓防治血吸虫病的新途径,为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新思路。该文对有关血吸虫细胞凋亡、血吸虫与宿主细胞凋亡现象、血吸虫重要凋亡基因的相关研究及血吸虫细胞凋亡研究的应用前景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尾蚴穿透宿主皮肤是血吸虫成功感染终宿主的第一步。尾蚴钻腺分泌的蛋白酶在穿透宿主皮肤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血吸虫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内的尾蚴分泌蛋白 酶上。已有研究表明, 曼氏血吸虫主要靠尾蚴分泌的弹性蛋白酶穿透宿主皮肤, 日本血吸虫则主要利用组织蛋白酶B2侵 入宿主体内。尾蚴入侵分子机制的阐明有助于新型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和药物靶点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血吸虫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性状:雌雄异体,复杂的生命周期,逃避宿主免疫应答,以及显著的依赖于宿主的内分泌和免疫信号来完成其发育、成熟和产卵.近10年来,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转录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方面都开展了诸多的研究: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谱已分析获得了巨大的信息.新的血吸虫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有助于全面理解无脊椎动物进化、血吸虫营养和新陈代谢,依赖宿主的发育和成熟,宿主和寄生虫的相互作用和免疫逃避以及潜在的疫苗候选者与药物靶点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的研究发现, B细胞亚群及其相关因子在抗血吸虫感染和促进感染方面发挥了双重作用。本文综述了血 吸虫感染过程中, B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和调节性B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 IL?7、 TGF?β进行正负免疫调控的研究 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方法 选择四川省丹棱县桂香村为试区,每年秋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检查村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检查。选择2006-2011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 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 抗体滴度 (GMRT)、 每克粪便虫卵数 (EPG) 变化。 结果 结果 2006-2011年桂香村共有353人连续参加血吸虫病检查, 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20.73%下降到13.67%, 人群GMRT从1.63下降到1.06。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 抗体滴度逐年降低; 抗体阴性者多维持阴性。血吸虫病确诊患者化疗后, 抗体阳性率从100%下降到 20%, GMRT从34.29下降到1.58。GMRT与EPG呈高度正相关 (r = 0.94, P < 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应规范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免疫逃避机制是血吸虫抵抗宿主而得以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较肯定的机制主要是抗原改变和免疫调节.抗原改变主要是血吸虫抗原的变异、模拟和伪装,使宿主的免疫临视功能敏感度下降;免疫调节主要是血吸虫通过合成神经分子、蛋白酶、细胞因子及其他小分子物质,阻断宿主补体的激活,抑制宿主的免疫细胞功能,从而下调宿主的免疫功能,这两种机制均有利于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存活.  相似文献   

19.
对血吸虫辐照致弱疫苗的探索已开展多年。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致弱尾蚴疫苗在多种动物模型均能诱导高保护力,而皮肤是血吸虫入侵哺乳动物宿主的第一道屏障,在早期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血吸虫辐照致弱疫苗皮肤期的免疫应答特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2000-2009年我国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发展。方法以美国IslwebofScience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2000-2009年间SCIE收录的有关我国血吸虫病和血吸虫学方面的文献,分别对不同机构、著者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文献来源期刊及论文学科分布、h指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009年间我国发表血吸虫病和血吸虫相关文献527篇,分布于100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主要学科分布为寄生虫学,热带医学,公共、环境和职业卫生学.免疫学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0-2009年我国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等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国家、机构、作者发文量,还是被引频次及h指数,仍然存在差距。结论近年来,我国在血吸虫病领域研究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血防工作者需进一步提高血防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