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多从“消渴”出发,以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论治,继而“脾胰同源”理论的提出揭示了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虚胰病。现代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小肠内分泌细胞、肠道菌群等均有密切的联系。葛根芩连汤本为治疗协热下利之方,现代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其健脾升清、调和脾胃、燥湿厚肠之功与其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调节肠道菌群之功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通过结合2型糖尿病的病机、葛根芩连汤的方义及现代研究,基于“脾胰-胃-肠”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机制,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通过探讨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及“脾主运化-主肌肉“的渊源,认为脾虚是胰岛素抵抗的基本病机,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机制、脾-线粒体和脾-胰的研究,探讨了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提出健脾益气养阴法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治法,同时辨证应兼顾痰湿、湿热、血瘀等。  相似文献   

3.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超  张军  韦新宇 《河南中医》2003,23(12):85-87
糖尿病 (DM)是一种常见的 ,多发的慢性进行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消渴” ,“消瘅”病。传统论治多认为其病机属阴虚燥热 ,故以养阴清热为其治疗大法[1 ]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 ,不断有报道从脾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现据近 4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由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正常的人体需要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以糖代谢异常为特点的代谢性综合征,以消瘦、口渴、多食易饥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深入开展糖尿病相关研究刻不容缓。随着疾病的进展,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及生命的主要问题。因此,及早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西医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等方式进行干预,但是增加了低血糖、体质量增加及胃肠道反应等风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且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糖尿病在中医中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其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嗜食肥甘厚味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喜燥恶湿;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主水。本病以脾肾两虚为核心,痰瘀互结为关键,以健脾益肾、祛痰化瘀为干预原则。为了研究从脾肾论治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文章采用文献查证的方法,重点探究从脾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分析其病因病机,从益气健脾祛湿、补益肾之阴阳、健脾补肾同治三个方面辨证论治,以期为从脾肾治疗糖尿病提供参...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多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全程。从发病根本、病理产物方面进行阐述,认为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键应该抓住脾虚这一病机,提出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以为中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戴鹏  陶枫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3):733-736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中医病机认识的深入,"脾虚"已成为关键病机,"从脾论治"成为核心治疗方法。与之相关的临床报道纷诸于世,但是,深入研究中药或者复方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内在机制的报道并不多见。笔者通过对近五年以"从脾论治"糖尿病为指导的常用方药实验研究报道的整理,发现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胰岛素/C肽合成和分泌、影响葡萄糖转运因子活性、减少葡萄糖在肠道吸收、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抑制靶器官纤维化相关因子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借鉴现代医学对该病病理机制的新观点(胃肠-胰岛轴等),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
叶松教授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作者仔细探究其临证经验,总结从肝脾论治此病的方法,认为肝脾不调主要包括“木不疏土”“木旺乘土”“土虚木乘”三大类型,分别论述各型病证因机证治,予以疏肝、抑肝、柔肝结合健脾治疗,并列举验案。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历史源远流长,用药错综复杂。本文作者应用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改变、胰岛素抵抗等现代医学理论对从热论治、从胃肠论证、从肝论证、从脾论治、从肾论治、从瘀血论治等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策略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相应的中医理论依据和现代药效学作用机理。同时对糖尿病中医药个体化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大部分胰岛素抵抗期、糖尿病前期和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可从肝、胃肠、热去论治。而在糖尿病中晚期、并发症期,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多从脾肾虚、瘀、热论治。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脾论治”为历代医家主张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发现胃肠道系统通过“肠-骨”轴对骨质量具有调节的潜力,赋予“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新的科学内涵。本文从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出发,结合近年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肠-骨”轴理论对中医“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糖耐量减低(IGT)中医属“脾瘅”范畴,不等同于“消渴”,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特点.从理论、药物和临床观察方面阐述了脾虚与IGT发生的密切关系和从脾论治IGT的主要思路.认为脾虚是IGT的根本病因,脾失健运是IGT发生的主要病机,从而提出从脾论治IGT的意义及可行性,并阐明健运脾气可成为逆转IGT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大的医疗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干预糖尿病和预防并发症的重点,也是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所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微循环障碍是胰岛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血糖波动的关键病理环节,而胰岛微循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过度激活作为胰岛功能失代偿的使动环节,与胰岛内分泌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是研究胰岛功能的关键靶点。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血糖波动与"脾气散精"障碍密切相关,脾不散"精"(血糖),精滞为浊,浊邪壅塞,是血糖稳态失衡的使动环节,亦为糖尿病全病程的关键病机。通过补益"脾"气以促进"胰"中精微物质的布散能够恢复糖调节激素间的平衡,从而减少血糖波动。目前,"脾气散精"对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作者基于以往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基础,提出"脾气散精"环节通过促进机体胰岛微循环从而发挥其改善胰岛功能、调节血糖稳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胰岛微循环局部RAS的激活状态相关。RAS系统在胰岛微循环中各信号通路的相互拮抗关系,与中医理论中脾气散精与固精作用的对立制约关系相类似。因此"脾气散精"环节对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有必要从胰岛微循环RAS整体调控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以此揭示中医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减少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re-DM)为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过渡的必经阶段,在该阶段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目前,Pre-DM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式和手段缺乏有力依据。中医辨证保健是Pre-DM这一亚健康期的优势干预措施,中医证候模型有利于更好地评价中药复方保健产品,是其深入研究的基础和支撑。通过对Pre-DM的诊断标准、临床研究现状、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及现有造模方法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Pre-DM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和评价策略,进一步探讨其中医证候模型的合理性,为阐释Pre-DM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证候间的关系,为中医有效预防和保健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血糖稳态失衡是2型糖尿病复杂发病机制的共同特征。葡萄糖激酶是机体糖代谢过程中重要的感受器。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为中央土以灌四傍,“脾气亏虚、燥热偏盛”是导致血糖稳态失衡的关键病机。葡萄糖激酶调控全身多个器官以维持血糖稳态与中医学“脾”的作用相似。因此,现从葡萄糖激酶出发论述脾虚燥热导致2型糖尿病血糖稳态失衡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为健脾清热法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记忆能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语言表达、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胆碱能系统损伤,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有关,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二甲双胍、格列苯脲等传统降糖药也具有一定控制糖尿病认知损伤的作用,但目前尚无有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上市,从而导致该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医认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阴虚燥热为主,痰浊阻窍、瘀阻脑络为其标,治疗多以补肾填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为治疗大法。近年来,有关中药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中医学者针对该病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降血糖、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排出、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多个作用机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其发展。文章从中药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中药方剂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揭示中药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以期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真  侯建明 《中医临床研究》2013,(1):119-120,12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OsteoPorosisDO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中医对DOP的主要治则总归滋补肝肾、补肾强骨、益气温阳,兼以健脾、祛瘀、通络等,采取中药内服、针灸等方法。现代医学对DOP的治疗上是要以控制血糖为前提,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方法。目前对DOP的治疗已逐渐趋于多元化的,多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DOP的治疗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还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诊疗特色。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记载,提示糖尿病的发生与五脏皆有关。通过收集整理消渴相关古籍文献,按照中医理论框架“集成-归真-纳新”的基本构建原则,基于中医脏象理论,分析五脏虚损致消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脏虚弱,失于疏泄,情志失常郁而化火;心脏虚弱,心阴耗伤,内生燥热;脾脏虚损,失于健运而运化失常;肺脏虚弱,燥热之邪伤肺,津液失于输布;肾脏虚弱,肾阴亏虚,固摄无权,气化无力不能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总的来说为阴虚热盛。以五脏为空间维度构建消渴治疗框架。总结出消渴的治则治法主要有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泻心火、滋阴润燥,升补脾阳、健脾除湿,清肺润燥、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通过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旨在搭建起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期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新思路,为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是饮食、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多数孕妇仅通过饮食和体育运动就可控制血糖。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及频率、适度的运动时间及进度,可以帮助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的管理血糖。中医导引法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针对不同证候可以进行不同导引动作组合。妊娠期糖尿病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又常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病位上与肺、脾胃、肾关系密切。中医导引疗法以具有除热作用的呵字诀,具有养阴作用的鼓漱吞津,能增强肺脏功能的左右开弓,能改善脾胃功能的熊戏及旋腰式等组成,为妊娠期糖尿病尤其是有运动禁忌症的孕妇提供可借鉴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肾虚髓空是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发病根本、脾肾两虚是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从脾肾两虚的角度对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治疗论述。肾虚髓空是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采取补肾健脾的治疗方法是得当的。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sugar regulation,IGR),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和可逆性,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曼  刘喜明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2073-2076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一体化,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多种慢性疑难疾病的共同土壤。目前西医学主要针对某一组分进行控制,而中医立足整体,针对重点,兼顾全局,MS更符合中医的思想。探讨MS的中医病因病机,深化对该病的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寻求防治对策,对于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重大疾病中的优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