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正常人、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患者以及某些用细胞因子(CK)治疗的患者血清中,均可检出抗白细胞介素(ILs)、抗干扰素(IFN)、抗肿瘤坏死因子(TNF)等CK抗体。主要为IgG类。有关CK抗体的产生机制尚不明。抗CK对机体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可作为CK的载体,延长其半生期,也可对CK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α干扰素中和抗体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α干扰素(αIFN)中和抗体(NA)的产生及其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抗病毒中和生物测定法检测了30名健康人及116例经三种亚型α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NA。结果 健康人及IFN治疗前的患者中未检出NA,治疗后共20例(172%)NA阳性。NA在IFN治疗后2个月即可出现,6个月达高峰(20例全部阳性),至9个月后则有所下降。其中αIFN2a、αIFN2b和αIFN1b治疗组的NA阳性率分别为346%、132%和115%。NA阳性组、高滴度组的病毒阴转率明显低于NA阴性和低滴度组(P<0.01;P<0.05)。而NA阳性组病毒复发率则显著高于NA阴性组(P<0.05)。结论 αIFN治疗后可产生NA,且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不同亚型的αIFN其NA的产生率不同。NA可中和IFN的活性而影响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3.
探讨Toll样受体7(TLR7)及I型干扰素(IFN-α)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34例正常人外周血TLR7mRNA以及4个干扰素调节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TLR7mRNA的表达量与SLE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和干扰素积分(IFN score)的关系。结果,SLE患者外周血TLR7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TLR7mRNA的表达水平与SLEDAI积分、肾脏损伤指数、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RNA相关抗体水平及干扰素积分呈正相关;与补体C3、C4、白细胞数呈负相关。TLR7—IFN-α通路可能参与了SLE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探讨Toll样受体7(TLR7)及Ⅰ型干扰素(IFN-α)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34例正常人外周血TLR7mRNA以及4个干扰素调节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TLR7mRNA的表达量与SLE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和干扰素积分(IFN score)的关系.结果,SLE患者外周血TLR7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TLR7mRNA的表达水平与SLEDAI积分,肾脏损伤指数、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RNA相关抗体水平及干扰素积分呈正相关;与补体C3、C4、白细胞数呈负相关.TLR7-IFN-α通路可能参与了SLE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作为一蛋白质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可导致特异性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本文就抗干扰素抗体的发生情况、影响发生率的因素和对临床治疗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88例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干扰素。38名健康人血清干扰素滴度均<4u/ml。88例患者中血清干扰素滴度4~64u/ml者有35例,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用NDV对部份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体外诱导,观察干扰素的产生,20名自身免疫病患者白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较健康人显著为低(P<0.05)。对3例SLE血清干扰素性质的研究指出,此3例血清干扰素皆为酸不稳定,且能被抗IFN-α抗体所中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引起骨髓抑制的特点和差别、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和两类干预药物的效果。方法 252例CHB患者分别给予Peg-IFN-α或IFN-α治疗48周,比较IFN应用过程中Peg-IFN-α治疗组和IFN-α治疗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及差异;以IFN治疗24周内血细胞计数最低值将患者再分组,比较各亚组干扰素的疗效;比较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干扰素所致Neu减少的疗效。结果 Peg-IFN-α治疗组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治疗组常见,两组WBC、PLT减少比率、Neu≤0.75×109/L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09/L〉WBC≥2.5×109/L亚组较WBC≥3.6×109/L亚组有更高的HBeAg和HBVDNA阴转率(P〈0.05),1.5×109/L〉Neu≥0.75×109/L亚组较Neu≥1.5×109/L亚组有较高的HBeAg阴转率(P〈0.05);与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相比,rhG-CSF对IFN引起的Neu减少疗效快速而短暂,二者升白细胞治疗1周和1月时的Neu计数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更为常见,白细胞下降幅度可一定程度预测IFN的疗效,rhG-CSF用于IFN治疗CHB引起的骨髓抑制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机体后引起的肝脏炎症,约85%的急性丙肝可转变为慢性肝炎,20%演变为肝硬化,1%~5%发展为肝细胞癌。干扰素(IFN)能抑制HCV RNA复制、蛋白合成及病毒从细胞中的释放,是目前认为疗效惟一确切的抗-HCV药物,但报道在丙肝治疗中的稳定应答率仅为15%~25%。本研究选择16例丙肝患者应用α-1b IFN治疗前后血清中HCV RNA水平的变化及同时检测抗-HCV和ALT来探讨丙肝患者IFN治疗前血清中HCV RNA水平对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瑜  苏志达 《医学信息》2001,14(8):523-525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产生的一种共同反应 ,可视为肝硬变的早期阶段。目前有许多研究认为干扰素 (IFN)具有抗纤维作用 〔1 ,2〕,并已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一定效果。文章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最近研究现状作扼要综述。1  IFN与肝纤维化干扰素 (IFN)是某些细胞对各种刺激起反应所产生的蛋白质 ,最早发现的 IFN- β由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 ,在病毒感反应中出现最早 ;IFN- α由 B淋巴细胞、无标记淋巴细胞及巨大细胞产生 ;IFN -γ由致敏的 T淋巴细胞产生。IFN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肝纤维化是由于肝贮脂细胞 (…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interfferon,IFN)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可作用于其它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IFN并证实其有抗病毒活性,近来还发现IFN具有抑制某些细胞生长、免疫调节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影响细胞分化和机体的发育等作用.目前IFN是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主要药物,然而慢性乙肝患者采用IFN治疗后出现持续性反应率不高,HBeAg阴转率约为30%[1],IFN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持续反应率也仅仅约为54%~56%[2].IFN疗效主要和机体免疫耐受、病毒基因变异、细胞内病毒基因整合、IFN抗体产生等有关,IFN抵抗(IFN resis-tance)出现的原因包括了宿主、病毒和IFN三方面因素,目前IFN抵抗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1.
抗肝炎病毒序贯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药物先后应用的治疗策略就是"序贯治疗(sequential therapy)".在抗肝炎病毒的治疗中,激素-干扰素α(IFNα)、不同类型干扰素、IFNα-拉米夫定以及拉米夫定-其它核苷类似物的序贯治疗,在抗肝炎病毒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防止耐病毒株出现的重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当今世界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然而,仍只有40~60%的活动性肝病病人可获得完全应答,预测IFN治疗应答的主要因素是病毒的活动水平和宿主的免疫状况,而IFN治疗无应答的原因较复杂,有宿主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IFN抗体的产生等,病毒方面的因素如病毒感染水平及病毒基因的异质性等。因此,是否存在“耐药的HBV毒株”?IFN抗病毒治疗是否可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可作用于其它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IFN并证实其有抗病毒活性,近来还发现IFN具有抑制某些细胞生长、免疫调节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影响细胞分化和机体的发育等作用。目前IFN是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主要药物,然而慢性乙肝患者采用IFN治疗后出现持续性反应率不高,HBeAg阴转率约为30%,IFN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持续反应率也仅仅约为54%~56%。IFN疗效主要和机体免疫耐受、病毒基因变异、细胞内病毒基因整合、IFN抗体产生等有关.IFN抵抗(IFN resistance)出现的原因包括了宿主、病毒和IFN三方面因素,目前IFN抵抗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4.
抗肝炎病毒序贯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同药物先后应用的治疗策略就是“序贯治疗(sequential therapy)”。在抗肝炎病毒的治疗中,激素一干扰素α(IFNα)、不同类型干扰素、IFNα拉米夫定以及拉米夫定一其它核苷类似物的序贯治疗,在抗肝炎病毒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防止耐病毒株出现的重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分枝杆菌病患者中,自身抗体与干扰素γ(IFN-γ)的结合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医学关注点。许多临床患者表现为特定的人白细胞抗原II类单倍型,表明一个T细胞依赖性和B细胞依赖性的共同机制可能是产生特异性抗IFN-γ自身抗体的基础。Lin等的研究表明,这些自身抗体靶向使IFN-γ受体(IFN-γR)活化的关键区域中的主要抗原表位(第121~131位氨基酸,命  相似文献   

16.
内源性IL-12决定人PBMC产生干扰素γ的水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IFN-γ是由被有丝分裂原或抗原所激活的T细胞和NK细胞所产生,它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活性,现认为IL-12(外源性)是诱导IFN-γ产生的强诱导剂,并可促进静息CD4^ T细胞朝向Th1表型分化,即诱导细胞免疫。目的是为了解PBMC产生的内源性IL-12是否在体外可诱导IFN-γ的产生及通过何机制诱导细胞免疫。方法:用抗CD3抗体、PHA、抗CD3抗体加抗CD28抗体和抗原(MLC)来检测被刺激的PBMC细胞的IFN-γ的产生。同时也用IL-12和IL-12Rβ1的中和抗体来抑制IFN-γ的产生。结果:活的人PBMC中IFN-γ分泌依赖于内源性IL-12的产生,而且激活的T细胞可诱导APC细胞产生IL-2,此过程是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0L和APC的CD40相互作用而实现。结论:这些结果显示,内源性IL-12在正常罕主抗细胞内抗原的感染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某些形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发生中也起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a家族至少有15个亚型,彼此之间有78%-98%的同源性,尤其是WNα-1和IFNα-22亚型之间的差异更小。以不同亚型的干扰素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与抗原之间有很多的交叉反应。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亲和层析组合柱从复杂的多克隆抗体中除去与其他干扰素有交叉反应的抗体,得到针对IFNα-2b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纯化IFNα-2b多克隆抗体的方法非常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8.
抗干扰素抗体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作为一蛋白质剂用于临床治疗,可导致特异性抗干扰素抗体的生产。本文就抗干扰素抗体的发生情况、影响发生率的因素和对临床治疗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吉林人参花总皂甙对NKC-IFN-IL-2调节网的作用及其抑瘤效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天然杀伤细胞(NKC)是机体抗御肿瘤细胞的第一道防线。许多因素可以调节NKC活性,其中比较受人重视的是干扰素(IFN)和白细胞间素-2(IL-2)。IFN和IL-2皆可增强NKC活性,NKC亦能分泌IFN和IL-2,  相似文献   

20.
郑伟 《医学信息》2019,(19):97-98101
目的 分析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清诱骗受体3γ-干扰素检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清诱骗受体3γ-干扰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风湿因子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一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阳性率、单一风湿因子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风湿因子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清诱骗受体3γ-干扰素含量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清诱骗受体3γ-干扰素检验,能够明确患者临床指标情况,对于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