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就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同步化方法加以综述,主要对恶性疟原虫的同步化方法,如传统的浓度分离法、渗透压分离法、Percoll梯度法、温度周期法、阿非迪霉素法,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磁性分离法及流式细胞分析仪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成熟配子体的虫株,以建立恶性疟原虫蚊期和红外期实验模型,我们于1990年在云南南部疟疾流行区从4个病人分离出4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暂定名为B-1(Burma-1),FCC-901/YN,FCC-902/YN,FCC-903/YN,并进行了体外培养观察。  相似文献   

3.
该文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原虫海南株(FCC-1/HN)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瓶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FCC-1/HN虫株SERA与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仅一个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重组蛋白纯化和复性的最佳条件。方法:重组质粒PGEX-4T-1-LDH在E.coli BL21中表达,表达产物用酶裂解法洗涤、变性、复性、Q-Sepharose High Performance离子交换层析方法纯化。结果: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其纯度达到95%。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纯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朱垚吉  董莹 《医学动物防制》2011,(12):1134-1135,F0004
<正>疟原虫属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疟原虫科(Plasmodidae)、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疟原虫通过被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疟疾。这种传染病每年夺去大约100万人的性命,导致4亿人感染。  相似文献   

6.
陈俊  缪军  刘忠湘  李淑梅  薛采芳 《医学争鸣》2006,27(19):1745-1747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方法:将含有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pDB.DTm. DB./AB. AF. DB.用Bgl Ⅰ酶切线性化.伯氏疟原虫经体外培养和分离后进行电转化,转化的原虫经药物筛选后进行PCR检测.结果: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结论: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4℃保存的红细胞在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4C保存的红细胞,在恶心疟原虫体外培养中,通过红细胞感染率、疟原虫生长发育及血液质量的观察,结果表明红细胞寿命可长达75d。提示红细胞可以延长使用至50d。  相似文献   

8.
9.
本实验以猴血细胞配以不同比例的人血细胞及猴血清培养恶性疟原虫,研究猴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不同比例猴血细胞及猴血清对原虫感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猴血细胞对人恶性疟原虫不敏感,一定比例的人,猴血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对其感染率的影响不大,但较低比例的人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感染率有一定的影响,猴血清对人疟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胶体金层析法检测恶性疟原虫HRPⅡ抗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一种简易快速,适于基层或流行病学调查的自测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用于检测恶性疟原虫中HRPⅡ抗原,判定是否现症感染。方法用GICA测试条检测全血及滤纸血样中的HRPⅡ抗原。结果40例恶性全血及滤纸血HRPⅡ抗原阳性检出率均为100%,与镜检结果相符合;25例间日疟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Supernatants collected from the short term in vitro serum-free cultures of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schizont-infected erythrocytes were detected and analysed bycounterimmuno-electrophoresis (CIE) and 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 (ELISA).Soluble antigens were purified from the supernatants by immunoabsorbent chroma-tography. It was found that soluble antigens similar to the sonicated Pf antigens inimmunospecificity were present in the supernatants and no erythrocyte membrane antigenswere detectable in the affinity-purified supernatant antigens (Ps-Ag).  相似文献   

12.
用我们构建的高效表达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融合蛋白的工程菌EscherichiacolipWR-C/JM109和pWR-CAC/JM109进行发酵培养,收集菌体经超声波破菌、硫酸铵分级沉淀、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纯化后,纯度可达82.0%。纯化后的融合蛋白保持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用等电聚焦技术测定纯化蛋白等电点分别为8.40和8.25.用Dot-ELISA法测定纯化蛋白的免疫原性,证实纯化的重组蛋白可与小鼠抗恶性疟原虫抗体及疟区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重组蛋白加弗氏佐剂免疫家兔制备的抗血清可与4种工程菌表达产物发生特异免疫反应,并可识别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和云南株红内期抗原。说明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为具有恶性疟原虫抗原活性的重组复会抗原。  相似文献   

13.
以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免疫兔血清为待测血清,将起始原虫率从1%降至0.2%~0.5%,采用2种方法作对比,即一组每24 h更换培养液、加入免疫血清,另一组72 h内不更换培养液也不加免疫血清试验方法.培养至72 h,涂片,油镜下计数,计算原虫感染率和抑制率.结果2组的抑制率相近,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测定不同剂量抗原免疫血清的抑制率,结果显示抑制率与免疫血清中特异抗体滴度呈正相关,2种方法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通过降低起始原虫率可将常规体外抑制实验由需每天换液改为72 h不换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存活时间,分析其培养虫血的感染活力。方法 采用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待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原虫率达到15%~20%时,吸取含虫血于保存液置4℃贮存,以后每天吸取少量虫血培养,24h观察原虫生长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4℃贮存2d疟原虫减虫率80.6%,10d几乎为100%;11d已未发现疟原虫。结论 估算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4℃贮存,存活时间不超过11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在不同品系小鼠(BALB/ca、C57BL/6J、C3H/He、DBA/2J及昆明种)中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特性.方法:以ISA720为佐剂,PfCP-2.9抗原皮下免疫5种品系小鼠3次,间隔3周.以ELISA检测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IgG抗体亚型及对融合抗原各组分的抗体水平,以间接荧光抗体实验分析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的识别情况.结果:5种品系小鼠均能产生针对PfCP-2.9的免疫应答,3次免疫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达105以上.PfCP-2.9所诱生的免疫血清不但能识别MSP1-19和AMA-1(Ⅲ)两个主要片段,而且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所诱导的4种IgG抗体亚型中,IgG1和IgG2a是免疫血清中主要的抗体类型.但特异性抗体水平及抗体亚型分布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结论:融合蛋白PfCP-2.9在5种不同品系小鼠中具有强的免疫原性,其抗体能识别疟原虫天然蛋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抗恶性疟原虫EBA-175的单克隆抗体(McAb),为恶性疟原虫的诊断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恶性疟原虫EBA-175(II区F2段)重组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间接ELISA筛选分泌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效价,ELISA、Westernblot试验分析其特异性。结果 筛选获得6株稳定分泌抗重组EBA-175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1F3、2E8、2H5、4A1、4C3、4H9,6株McAb经鉴定其亚类5株为IgG1,1株为IgG2a,6株McAb的培养上清ELISA效价为1:256~1:512,腹水效价为1:12800~1:25600,间接ELISA显示其中4株McAb1F3、2H5、4A1、4H9能与恶性疟原虫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只有1F3、4A1、4H9在Westernblot试验中识别恶性疟原虫Mr约35000的虫源蛋白。结论 获得了能稳定分泌高特异性抗EBA175McAb的杂交瘤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恶性疟原虫云南地理株核糖体小亚基rDNA的核苷酸序列。方法根据已知恶性疟原虫核糖体小亚基rDNA序列.在其基因的中下游分别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云南省来源的恶性疟体外培养原虫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的基因片段酶切后将其插入pUC118/119载体,用Biosystems373ADNA序列分析仪测定。结果我国恶性疟原虫云南地理株核糖体小亚基rDNA核苷酸序列,与巴西IMTM22/7G8株的序列比较,在该基困的第1563位有一个A被T替换。结论该突变点位于真核生物核糖作小亚基rRNA基因已知序列种类的第三个可变区域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洲婴幼儿恶性疟疾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恶性疟疾65例(其中脑型疟19例)住院婴幼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恶性疟疾婴幼儿的血涂片均见到恶性疟原虫;临床表现以发热(100%),呕吐32例(49.2%),腹泻23例(36.9%),咳嗽27例(41.5%),抽搐12例(18.5%),意识障碍19例(29.1%),贫血52例(80.0%),脾肿大46例(71.6%),肝肿大41例(63.1%),脑膜刺激征19例(29.1%)。65例均接受青蒿琥酯抗疟的综合治疗,治愈60例,死亡5例。结论婴幼儿恶性疟疾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且不够典型,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青蒿琥酯是治疗疟疾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