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例一:钱××,男56岁,張甸亞东大队社員,于7月27日前来医疗組門診。病已有五天,腹瀉,腸鳴,排泄物呈水液狀,完谷不化,食慾不振,舌有芒刺,四肢无力;并有腰痛,診断为急性腸炎,取穴:天樞1×,中脘1,关元×,足三里1,三焦俞1,神闕×,腰阳关1。7月29日复診:腹瀉大退,腸鳴消失,惟腰痛如昔。取穴:中脘1,足三里1,腰阳关×,环跳1。嘱其休息,注意飲食。7月31日又来复診:腸內症狀消失,腰痛好轉。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病目前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的重要课題之一,有关本病的文献很多(1—15),发病数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1956年曾宪九氏就提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病的呼吁(5)。福安地区胆道蛔虫病相当常見。在1958年1——7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16列,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狀——吐虫史,上腹部陣发性痙攣性疼痛,胸骨劍突下心窩部有明显之压痛点,十二指腸引充液找到着色較深的蛔虫卵等而(?)得正确之診断。有9例手术証明胆道中有蛔虫存在,最多的有37条,一般为1—2条,手朮后症狀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3.
望舌辨蛔虫,是舌診中的一种。由于方法簡便,診断准确,所以不但中医書籍中有所記載,而且广泛流传于民間。我們为着整理、发揚祖国医学遺产,总結民間診断經驗,曾在福州市小学儿童中选择大便鏡检发现蛔虫卵阳性的,八百三十九例进行舌苔观察;繼又在屏南地区先覌察舌苔后进行大便鏡检对照計三百一十例。通过初步覌察,認为“望舌辨蛔虫”这个診断法的准确性是相当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我們应用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效果很为滿意。茲将治疗經驗介紹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組所有病例均系由西医明确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其診断依据是:1.疼痛部位均在上腹部剑突下及右側肋下;2.疼痛特点为发作急,系陣发性的剧痛钻痛,拒按,伴有呕吐胃中容物及清水或蛔虫:3.粪便鏡检蛔虫卵阳性;4.以往有腹痛拉蛔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药杂志》1958,4(11):381-381
<正> 福建省福安孏皆褐幸娇圃S少麟、外科殷慕道兩医师用烏梅丸治愈三例胆道蛔虫症?李××12岁,男性,于1958年3月2日急症入院,主訴为上腹部剧痛已25天,剧痛發作时患兒卷狀呼嚎,經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即行手术,从总胆管及兩侧肝管中取出蛔虫共37条,並用“丁”型管作总胆管引流,术后症狀完全滑失。第12天拔除“丁”型管,但至第14天又發生与手术前完全相同的症狀,診断結果是蛔虫再度鑽入胆道。当时医生拟再施手术,但病人家屬拒絕再行手术,于是經中医会診,用島梅丸治疗,每次五分,每天三  相似文献   

6.
內科驗案     
李友广,男,五岁,住陈洋公社条河大队。于1958年9月2日门診。由母代訴:在8月23日,該兒忽呼腹痛。24日,送陈洋医院門診,服驅蛔藥无效;痛势并逐步加重。26日,到陈洋住院治疗,先予杀虫,后予鎮痛以及灌腸等,痛势仍有增无減。30日,該院診断为腸梗阻,已无法治疗;动員到鹽城中心医院或射阳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搶救。家長因畏惧手术,特抱来我处門診。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药杂志》1958,4(11):381-381
福建省福安孏皆褐幸娇圃S少麟、外科殷慕道兩医师用烏梅丸治愈三例胆道蛔虫症?李××12岁,男性,于1958年3月2日急症入院,主訴为上腹部剧痛已25天,剧痛發作时患兒卷狀呼嚎,經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即行手术,从总胆管及兩侧肝管中取出蛔虫共37条,並用“丁”型管作总胆管引流,术后症狀完全滑失。第12天拔除“丁”型管,但至第14天又發生与手术前完全相同的症狀,診断結果是蛔虫再度鑽入胆道。当时医生拟再施手术,但病人家屬拒絕再行手术,于是經中医会診,用島梅丸治疗,每次五分,每天三  相似文献   

8.
伤寒病是古代热病的通称。素問說:“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发热之病范圍甚广,主要为各个系统之傳染病,包括流感、肺炎、腸热病等等。祖国医学于几千年前,虽然未有条件按病因作特殊病名的診断,但对此名类繁多的热病已創有一套  相似文献   

9.
昆山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晚期血吸虫病并发乙状结腸直腸肉芽肿之患者也較多,唯一有效方法为外科截腸手术,但手术治疗不能广泛应用,且常受其病变部位及性质而有所限制。本科在去年六月份有腹痛患者陈××經証实为血吸虫病肉芽肿,照例轉外科手术治疗,适病房中有一例因肉芽肿遍及直腸乙状結腸无法截除,改行造瘻手术(腹部做人造肛门)。陈××見之不愿手术,坚决要求在內科门診治疗,經动員脫服无效,当即配服潤腸止痛及消化等药物。后經本科負責医师提出苦参子可  相似文献   

10.
一、檢查方祛:1.驗下唇:在下唇粘膜都可出現突出于表面如別針头大或略小的泡疹,色透明,根部微有紅暈,数目一般在10—30左右。2.驗舌:在舌头的边緣部呈現朱紅色,粟粒狀小点略高于舌面。唇診檢查呈現阳性即可診断为蛔虫病,如唇与舌皆呈现阳性,則因虫数量較多;單純舌診阳性者很少見。二、临床檢查:本文介紹82例中,凡快速診断为阳性者,不論鏡檢虫卵为阳性或阴性,經服药驅虫,全部排出蛔虫。說明此法簡單准确,具有很高的診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急性胆道蛔虫症是一种比較常見的疾病,乃因腸內寄生虫偶窜入胆道所引起严重的急性肤痛。其部位多在心窝部(剑突下偏右),其痛为陣发性,如刺,甚至难忍。其痛放散至右肩、右胸。心窝部拒按,伴恶心呕吐,时吐蛔虫。我們临床治疗西医确診急性胆道蛔虫症15例,取得一定疗效,今将点滴体会介紹于下。誠望同志們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以往各地調查,蛔虫感染相当普遍,尤以农村居民及儿童感染率为高。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查蛔虫卵的手續虽不算繁复,但在大規模普查时,由于受检人数多,故所費人力、物力与时間仍很多,因此寻找更为簡易的診断方法,为目前尽快开展全面性的蛔虫病防治工  相似文献   

13.
病者林某,男,二十岁。自訴胃脘胀痛已两載,时重时輕,屡治未愈。邇来疼痛增剧,食慾不佳,呕吐頻仍,吞酸噯腐,吐物中有食物残渣,气臭难聞,咽燥口干,飲多則胀,腸鳴不适,肢体酸疼,肌肉瘦削,小溲不利,大便未通。診見面色不华,舌苔黄燥,脉象弦渣。腹部略形膨胀,并可見到胃部輸廓及蠕动波,有拍水声,腸鳴音亢进。X綫胃腸鋇餐造影螢光透視,診断为胃幽門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幽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患者周××,女,11岁,因腹痛嘔吐不大便三天,于3月11日晚急症来院治疗,据其家長代訴:曾購服山道年片四片,分二次服,服后未大便,当时患者嘔惡陣作,频呼腹痛,自以二手按其腹部。腹診:腹部膨隆,坚硬拒按,无体溫,舌垢腻。診断:系蛔虫及食积阻塞肠中,不通則痛,先予以甘油50cc浣腸,亦无大便下來,并且患者痛得肢冷脈伏,当时即以“厚朴七物湯”煎剂,囑速煎服,但服后均嘔去,至半夜,痛更剧,嘔頻作,予以氯普馬(月秦)5cc肌肉注射,以鎮  相似文献   

15.
治病必須首先認識疾病(即診断)。疾病之能否得到适当治疗,完全要看診断是否精确。所以中医很早就有“先识病后识药”的嚴格規定。过去某些人认为中医是对症治疗,并不認識疾病,因而根本淡不上什么診断,这是不正确的。其產生错觉的原因大致是:(一)中医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狀綜合分析共病理生理改变,在表面上看來,很象中医所谈的只是一些症狀或症候羣,并非整个疾病。(二)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古代解剖粗疎,对于病因病机与近代医学具有不同的既念。因而診断分类,与  相似文献   

16.
患者:柯克荣,剛滿五个月,住華架鄉。十多天未拉大便,腹部逐漸膨脹,二、三日來腹部脹大如籃球,腹靜脉怒張、气促,滴水不下,并伴有嘔吐,發热,咳嗽。曾住××医院治療,診断系先天性部份腸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肠寄生虫病在目前的感染率还是很高的,其中最常见的为蛔虫病。1952年毛、李二氏曾报告其染率在小儿为12.93—98.5%,1959年“中医杂誌”亦有記載:在农村中(包括成人),有70%以上感染蛔虫。由此可见,其散布的广泛,为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很大。对蛔虫病的診断方法,虽較簡单,鏡检大便,找到蛔虫卵即可;  相似文献   

18.
暑泻     
曾××,女,四十一岁,6月17日就診。腹痛已四、五日,作晚突然泄泻七、八次,今晨又泻三次。大便稀如水样,小便短少。食减,心悸,体温36.3℃,舌白而潤,脉濡濇。診断为胃腸受冷,寒湿内聚。采取芳香化湿、健脾利水治法。处方:藿梗、川朴、杏仁、扁豆、白术、猪苓、泽泻、淮山、甘草。服一剂而愈。曾××,男,三十二岁,6月27日就診。晨起腹痛,泄泻(由起床至早餐共泻四次),大便稀如水,小便赤濇。口味淡,食稍减,舌苔薄白而潤,中带黄浊,脉浮緩,体溫37.4℃。診断为湿热  相似文献   

19.
医药杂话     
腸傷寒病人的舌診 腸傷寒爲腸胃道傳染病之一。在一般情况下,患者舌苔多有白滑,或黃腻、或焦乾,有助於臨床上辨別「濕」「熱」偏勝。在第二個星期以後患者往往舌尖剝赤無苔、後半部則仍有污穢舌苔,所以外觀上成三角形,是傷寒舌診上的一個特徴。邱氏最新内科學記載腸傷寒病人的舌苔情况說:「舌亦乾燥皺裂,被污穢褐色舌苔。試挺出之則震顫不止。至第二週則舌苔漸由舌尖向後剝脫而貽三角形,所謂傷寒舌三角也,由是舌面漸次清潔,乾燥潮紅,乳頭腫脹而粗糙」(一九五○年第七版)陳超常  相似文献   

20.
美尼尔氏綜合病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見,其典型症状为突发性眩暈,四周物景旋转,站立不稳,并伴有恶心嘔吐,其病变多发生于一侧内耳,故常具有一侧性耳鸣及听力障碍,偶尔亦有交替发作者,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各有先后,其轻重程度亦不一致,患者大多有反复发作历史,由于在发作时症状不一定典型,故病员常到内科或神经科診治,或于耳科診断为其他耳疾。本症应与头部外伤,中耳疾患、迷路炎、小脑疾患、听神经瘤、顱后窩肿瘤,药物反应及其他中樞神经系统疾患,神经衰弱,胃腸疾患等相鑑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