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中行血管分流手术和/或贲门血管离断术意见虽尚未统一,但术中行脾切除适应症已明确,手术死亡率已明显降低,但广泛血管粘连性的巨脾切除仍相当困难,处理不当合并出血比较凶险。本文就22年以来本院行困难的脾切除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1978年6月至2000年6月,本院普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症486例。男353例;女233例。年龄26岁至67岁,平均年龄46岁。肝功能按照Child分级:A级263例,B级176例,C级479例。分流手术237例,断流术217例,分流加断流术18例,脾切除加冠状血管缝扎术14例,术中  相似文献   

2.
目前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繁多,诸如各种分流术,断流术,联合性手术(分流加断流术)以及单纯性睥切除术等。其主要目的是处理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等,而对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病变肝硬化无直接治疗作用。因而,各种手术虽然在控制、预防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并不令人满意,其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探讨ET-1、NO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手术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Griss方法,对治疗前的9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血浆ET-1、NO测定;并对66例接受选择性贲...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采用同期手术治疗与分期手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161例,对符合分组条件的102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析。 A组患者53例院同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或胆管切开取石术。 B组49例院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年内二期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或胆管切开取石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同期组患者总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手术出血总量均好于分期组,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期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好手术适应症,选择好手术时机及正确的术中处理的前提下,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采用同期手术治疗的方案不但能够避免患者的二次手术创伤,减少患者手术出血总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明显降低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手术耐受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64例儿童门静脉高压的临床情况及肝组织病理形态进行分析。结果64例儿童门静脉高压患儿年龄从1岁3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6.3岁。病程2 d至8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0例(78.1%);脾肿大59例;肝肿大5例;发热8例。B超及CT检查提示门静脉海绵变性57例(89.1%);脾大59例(92.2%);8例提示肝硬化。病理学检查,57例门静脉海绵变性肝脏组织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的压力相关性形态学改变,其中6例合并其他肝脏病变。7例肝性门静脉高压中包含先天性肝纤维化2例,小结节性肝硬化2例,肝外胆道闭锁致胆汁性肝硬化1例,结节再生性增生1例,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1例。54例获得随访。结论儿童门静脉高压病因与成人不同,肝组织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以及手术后甲状腺素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5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和51例正常对照者,抽取空腹静脉血,同时对31例具备手术条件而接受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者,于手术前1d和手术后1、7、14、30d抽取空腹静脉血,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清FT3、FT4、T3、T4、rT3水平。结果:5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FT3、FT4、T3、T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以期病情严重者最明显;31例接受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者,手术后含量进一步降低,手术后1周逐渐回升,于手术后30d恢复手术前水平。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低甲状腺素血症,手术刨伤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术后顺利恢复者可于手术后30d恢复手术前水平,围手术期检测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手术后病情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门脉血管造影(3DDCEMR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病人及51例非肝硬化对照组行3DDCEMRP检查,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比较两者差异;于3DDCEMRP检查前后10d内,对所有肝硬化症组患者行门脉间接造影,以其结果为标准,分析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分布范围,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MPV、SPV及SMV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门脉分支级数明显减少;但Child A、B级患者间MPV直径及门脉分支级数的减少无明显差别(P>0.05).同时,3D DCE MRP显示2例门脉主干海绵样变并检出48条肝外侧支血管,与DSA结果相对照,除1例脐静脉开放及1例自发性脾肾分流未见显示外,其余侧支循环在3D DCE MRP 上均清楚显影,总符合率为96.0%(48/50).结论:3DDCEMRP能较好显示门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并对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良好,也是诊断门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方法.对于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性脾动脉瘤的CT征象与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动脉瘤的CT表现(部位、数量、大小、门静脉改变、曲张静脉团、门体分流血管网和脾脏改变)、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并进行统计。结果 4例主瘤体位于脾动脉远端、直径1.0~2.0 cm、存在脾肾分流和脾大的患者行主瘤体旷置术+分支小动脉瘤分期栓塞。瘤体切除+脾脏切除+曲张血管团离断术15例中,主瘤体位于脾动脉中段4例和脾动脉远端11例,主瘤体直径大于2.0cm的15例和1.0~2.0 cm的1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4例、脾胃静脉曲张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脾胃肾静脉分流4例,巨脾15例和脾梗死4例。瘤体切除+分支小动脉瘤分期栓塞7例,主瘤体位于脾动脉近段7例,主瘤体直径1.0~2.0 cm 7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脾大7例。4例单发、瘤体直径1.0~2.0 cm、脾大患者行瘤体切除+重建脾动脉连续性,其中脾动脉近端1例、中段2例和远端1例。结论可根据脾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门静脉改变、曲张静脉团、门体分流血管网和脾脏改变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病史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1例53岁男性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因查体发现肝右后叶占位以原发性肝癌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肝右后叶切除术,术后行肝介入治疗2次。3年半后半肿瘤复发,于2004-04-28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再次手术行肝右前叶肿瘤切除,同时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4个月后肿瘤再次复发,再次入院行肝移植。术中见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闭塞呈实性,术中取出门静脉内栓子做病理检查为机化血栓。手术不能行常规原位肝移植术,采用肝移植的特殊术式-腔门静脉半转位术。30d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170d后患者发生反复发作呕血、黑便和失血性休克,以黑便为主,共发生5次出血并住院治疗,14个月后死于肿瘤脑、肺转移。提示施行改良腔门静脉半转位术或扩张的内脏静脉血管搭桥术对预防消化道出血成为一种必要的补救措施。另外,在门静脉高压症切脾和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病率高,早期及时的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为日后肝移植术创造条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肾静脉分流(简称联合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从(37±8)cmH,0降至(30±4)cmH2O,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人肝血流量从(1098±338)ml/min减至(99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从(605±288)ml/min增至(73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93%)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其中1例死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未发现脾静脉血栓形成,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为理想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