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病人并发心力衰竭(CHF)的发生率约为32%~48%,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5%~95%。因此对心衰与心律失常的控制成为AMI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又称安体舒通)的研究逐渐深入,它的抗心衰与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使其在AMI的治疗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抑制作用及对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的阵发性AF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螺内酯20 mg/d,对照组(48例)不予螺内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Ald)浓度、AF发作情况、左房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应用螺内酯12个月后Ald水平较前明显降低(5.30 ng/dl vs 7.70 ng/dl,P<0.01),AF发作次数及AF负荷明显减少,左房内径、左房最大容积、左房最小容积及左房收缩期前容积均减小,左房射血分数增高(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能够抑制阵发性AF患者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减少AF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都有合成醛固酮的能力,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醛固酮合成明显增多。醛固酮对心脏的作用主要是诱导心肌纤维化,进而产生泵衰竭和心律失常,它还可以诱导冠状动脉周围的血管炎症,导致血管纤维化和冠状动脉功能异常。研究证实,抗醛固酮治疗能防止血管纤维化,并对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障碍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浆醛固酮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阵发性房颤患者91例,所有患者入选后行心脏超声、长程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测定空腹清晨窦性心律时血清醛固酮浓度。结果随访18±6个月,86例完成随访,其中15例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和醛固酮水平(302.7±78.3 pg/ml vs 234.3±69.6 pg/ml,P<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有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醛固酮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清醛固酮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顽固性高血压的醛固酮逃逸现象。方法结合具体病例复习相关知识。结果女性患者,头晕20天入院,入院后血压控制不佳,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醛固酮拮抗剂,完全阻断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从而平稳控制血压。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ECI)或者ARB联合使用螺内酯可能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醛固酮(Aid)及心房间质蕈构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18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喂食)、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1 mg·1kg-1·d-1)、螺内酯组(螺内酯10mg·kg-1·d-1).均置入起搏器并持续起搏8周.动态检测左心房的形态功能和血浆Ald水平,记录停止起搏后维持房颤的例数及持续的时间,处死动物后检测心房组织Ald水平及心房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 起搏前三组间血浆Al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搏4周及8周后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起搏后4周及8周显著高于起搏前(P<0.05),而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起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4周及8周后,对照组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收缩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容积较起搏前明显增大,而左房射血分数(LAEF)较起搏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起搏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减小,而LAEF显著增大(P<0.05).与对照组相比,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停止起搏后维持房颤犬明显减少,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而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左右心房肌胶原体积分数值明显高于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P<0.05),而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房颤发生发展中,血浆及心房肌Ald水平升高,心房肌纤维化加重,左房内径及容积会逐渐增大而收缩功能降低;螺内酯和培哚普利可抑制Ald水平升高及心房肌纤维化加重、改善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减少房颤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且二者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醛固酮逃逸现象及螺内酯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治疗后所并发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并观察联合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后的效果.方法 6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使用依那普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浓度,根据治疗3个月时的Ald浓度,判断有无并发Ald逃逸,对有Ald逃逸者,联合使用螺内酯3个月,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后1个月AngⅡ、Ald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但3个月时,AngⅡ有所升高,Ald明显增高,65例中有28例并发Ald逃逸,发生率约43%,并发Ald逃逸的28例病人使用螺内酯3个月后,AngⅡ、Ald均有所下降,但并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长期(3个月以上)使用ACEI后部分病人会出现Ald逃逸现象,ACEI联合使用螺内酯可能会改善Ald逃逸现象.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醛固酮增多症的常见病因.目前治疗首选以螺内酯为主的药物治疗;当药物无法控制血压或患者无法耐受不良反应时,可选择联合其他降压药物或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症状.近期该病治疗手段进展迅速,多种螺内酯替代药物包括醛固酮合酶抑制剂、依普利酮等相继出现.本文就目前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醛固酮对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新西兰白兔心肌成纤维细胞,将第三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分为醛固酮组(不同浓度)、醛固酮+螺内酯组和对照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代谢活性与DNA合成分别用WST-1试剂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醛固酮作用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WST-1与BrdU的OD值均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0.01);丽螺内酯+醛固酮组的WST-1与BrdU的OD值明显低于醛固酮组(P〈0.01)。结论:在体外,醛固酮能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而螺内酯抑制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本身可引起心房发生结构重构,有利于房颤的维持。房颤时心房肌局部醛固酮水平升高,引起钙超载,参与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此是引起心房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溶解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房颤心房结构重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醛固酮水平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mRNA表达与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入选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25例,其中窦性心律者12例,慢性房颤(≥6个月)者13例。上述患者均于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留取相关资料,于手术时同时取左右心房侧壁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用VG染色法对胶原容量分数(CVF)半定量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CYP11B2mRNA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显著扩大(P〈0.01);心房肌组织醛固酮水平和CVF均明显增加(P均〈0.001);心房肌组织CYP11B2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P〈0.001);上述指标无论是在窦性心律时还是在房颤时其在左右心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VF和左心房内径显著正相关(r=0.845,P〈0.001);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814,P〈0.001)和CVF(r=0.885,P〈0.001)均呈明显正相关;CYP11B2mRNA表达量和CVF亦呈明显正相关(r=0.757,P〈0.001)。结论心房颤动时心房结构重构与其组织醛固酮水平增加和CYPI1B2mRNA表达增加有关,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能在阻止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进程上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山羊模型恢复窦性心律后血液和心房肌组织中醛固酮水平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山羊,体重相仿,雌雄不限,随机分成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A组)6只,Af模型组(B组)6只,Af模型复律组(C组)6只,3组均行开胸手术,左心耳缝入起搏电极,A组不起搏,B、C组持续快速心房起搏3个月形成Af模型,3个月后处死A、B组山羊,取左、右心房肌组织冻存,C组停止起搏,予心律平静脉注射或加用直流电复律,维持窦性心律3个月,之后处死C组山羊,取左、右心房肌组织冻存,用ELISA法测定各组心肌标本中醛固酮水平.C组在Af前、Af后3个月、复律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各留取血清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醛固酮水平.结果:C组心肌组织醛固酮水平低于B组(P<0.01),与A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心房肌组织醛固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复律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血清醛固酮水平呈递减变化.结论:Af恢复窦性心律后血液和心房肌组织中醛固酮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 (Af)患者电复律后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患有持续性Af的 31例患者实施心脏直流电复律 ,分别于复律前 2h和复律后 4 8h测定血醛固酮及肾素水平。结果 :31例患者中的 2 9例 (94 % )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复律成功患者血醛固酮水平从 (346± 73) pmol/L显著下降到 (171± 36 )pmol/L(P <0 .0 5 ) ,且醛固酮 /肾素比值显著减小 (P <0 .0 5 )。结论 :持续性Af患者成功电复律后血醛固酮水平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心力衰竭犬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1只犬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7)、起搏组(n=7)和螺内酯组(n=7)。采用心室快速起搏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假手术组植入起搏器后不起搏;起搏组和螺内酯组以220次/min快速起搏心室6周;螺内酯组起搏前1周给予螺内酯至起搏后6周。通过缝置于左、右心房的4对电极测定房颤诱发次数及持续时间,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房、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Masson染色测定心房胶原容积分数,Westernblot半定量分析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蛋白含量。结果(1)心室快速起搏6周后,起搏组犬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1),螺内酯组房颤诱发率显著降低、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起搏组犬左心室最大容积(LVVmax)及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显著增加(P〈0.01),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螺内酯组犬LVVmax、LAVmax显著缩小(P〈0.01),LAEF及LVEF显著升高(P〈0.01)。(3)与假手术组相比,起搏组犬心房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升高(P〈0.01),TGF-β1、PDGF、MMP-9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起搏组相比,螺内酯组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P〈0.01),TGF-β1、PDGF、MMP-9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螺内酯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后房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房肌PDGF、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循环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42例患者,男19例,女23例,年龄37-80(63.02±10.66)岁。按有无心房颤动病史分为三组:窦性心律组(SR组)1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AF组)15例,慢性心房颤动组(cAF组)13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循环血浆肾素、AngⅡ、Ald浓度。结果cAF组患者平均左心房直径与SR组和pAF、组相比明显增大(分别增大45.3%和31.8%,P<.01),而且cAF组患者循环血浆肾素、AngⅡ、Ald浓度与SR组相比明显升高(分别升高83.3%、61.7%、34.2%,P<0.01-0.02)。三组患者左心房直径与其循环血浆肾素、AngⅡ、Ald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0.01)。结论心房颤动时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Ald的激活。RAS和Ald可能参与了心房结构重构的发生。Ald的作用靶点可能主要是心房间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组织醛固酮合成酶 (CYP11B2 )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  38例因心脏疾患住院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 ,男 18例 ,女 2 0例 ,年龄 18~ 77岁 ,平均 (5 1.92± 14 .0 0 )岁。按有无心房颤动病史分为 3组 :窦性心律组 (SR组 ) ,11例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pAF组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6个月 ) ,13例 ;慢性心房颤动组 (cAF组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6个月 ,14例。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测定CYP11B2mRNA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R组和 pAF组相比 ,cAF组患者左心房直径明显增大 (分别增大 78.8%和 37.5 % ,P <0 .0 1) ,CYP11B2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升高 81%和 11.8% ,P <0 .0 5~ 0 .0 1) ,并与左心房直径变化显著正相关 (P <0 .0 0 1,r =0 .82 7)。cAF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SR组 (P <0 .0 5 )。结论 组织醛固酮增加可能参与了心房颤动发生的介导 ,该作用很可能通过促进心房结构重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