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央型肺癌合并支气管黏液嵌塞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8例中央型肺癌患者CT扫描图像,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胸部,均行胸部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央肺癌所致支气管黏液嵌塞均在肺不张组织内.支气管黏液嵌塞为多个管状、树枝状低密度影,与支气管走向分布一致,在其横断面图像显示为椭圆形或圆形,部分伴有支气管扩张,近端终止于肺癌肿块的边缘.增强扫描较平扫能够更加清晰显示支气管黏液嵌塞.结论 增强CT扫描是诊断中央型肺癌所致支气管黏液嵌塞的主要检查方式.肺不张中的支气管黏液嵌塞影像有助于判断肺癌肿块与肺不张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6,(8):590-591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27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影像资料。结果:12例陈旧性肺结核,15例活动性继发型肺结核;其合并周围型肺癌时,影像学具有毛刺征、分叶征、小泡征、血管集束征、偏心空洞等典型周围型肺癌特征者17例,易被诊断;10例不典型影像征象患者,易被延误诊断。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除病灶具有周围型肺癌典型表现外,肺结核纤维硬结灶增大、空洞灶巨大且洞壁厚薄不均、病灶增多等,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增多,胸部外伤在工作中越来越常见.在临床工作中,X 线检查(摄片、胸透) 是肋骨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在少数情况下,X线检查不能发现肋骨骨折征象或难以确诊骨折,以致造成漏诊.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为肋骨骨折的诊断带来新的突破,但是由于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在检查中配合不理想,常常产生一些假象,而造成误诊.本文收集我院2008 年9 月至2009年9月71例肋骨骨折及误诊病例多层螺旋CT 图像,主要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与限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2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有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70次/min且较平稳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最佳,可较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管壁病变。对于桥血管及支架植入是否通畅和有无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安全、快捷、无创,对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内支架术后疗效随访等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CT减影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显示头颈部血管的价值及优势.方法 对56例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先行小剂量对比剂测试颈动脉时间-密度曲线,设定最佳延迟时间,要求第一序列平扫时间与第二序列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之和是0.4的整倍数.平扫后参数不变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数字化图像进行减影,去除骨结构,从减影图像中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 56例中49例CT血管减影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无骨质干扰,余7例因头部轻微运动,颅底及颈椎骨质未能完全减去.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15例,其中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证实.25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显示动脉狭窄18例.结论 使用64排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去除骨结构对血管的影响,提供高清晰的血管图像,对于诊断脑血管病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丹  黄勇  王晓东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1974-197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检查中的技术操作经验.方法 对49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三维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患者检查前准备、检查过程、原始图像及图像后处理后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要获得高质量的图像,除了操作人员娴熟的技术,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配合也十分重要.结论 掌握好扫描参数,患者准备充分,64排螺旋CT检查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动脉显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CTA),其中4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CTA清晰显示28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其中26例患者可见大小、数目各异及分布不规则的斑块形成。共观察476段血管,其中0级302段,Ⅰ级54段,Ⅱ级50段,Ⅲ级42段,Ⅳ级28段。结论 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硬化的位置、斑块的性质和准确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是下肢动脉硬化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因人口老龄化,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成为主要死因之一。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关系到广大群众健康的大事,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但属于有创性检查,患者有不适及并发症。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0 mm)36例。全部行MSCT扫描,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并与横断面薄层扫描对比分析。结果MPR在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短毛刺征,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中的敏感性均较横断薄层扫描提高10%以上。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癌征象上较横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孙丽敏  王芬  王勇 《河北医药》2013,35(4):551-552
门静脉瘤(portal vein aneurysm,PV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血管性疾病,仅占全身静脉瘤发病率的3%[1],但随着以腹部病变筛查为目的的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相关报道有所增多[2]。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有效、无创等优点,成为无创性观察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以往文献关于PVA的影像诊断报道较多,有关MSCTA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PVA诊断中的应用报道较  相似文献   

11.
沈志强  金赞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238-324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阴性对比CT胆管造影评价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情况.方法 分析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阴性对比CT胆管造影术前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分析,并与术后结果作比较.结果 术前CT Bismuth-Corlette分型与术后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0.53、1.96、0.59、2.63,均P>0.05);肝门部胆管癌CT术前评估可切除26例,术中评价可切除22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P>0.05).结论 术前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阴性对比能够对肝门部胆管癌累及血管和胆管的程度作出良好评价,可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临床与CT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纵隔型肺癌属于晚期肺癌,发病年龄高(平均发病年龄60岁);多数患者出现声音嘶哑、膈肌麻痹、上腔静脉综合征或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肿块侵犯纵隔胸膜处之纵隔胸膜脂肪线消失、瘤肺界面模糊;发生于右肺上叶的纵隔型肺癌,在CT轴位扫描时常出现“V”字征。结论纵隔型肺癌是指肺原发癌临近纵隔或原发于纵隔内的左右主支气管长大后侵犯纵隔胸膜或与纵隔内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常被误诊为原发纵隔肿瘤或纵隔转移瘤。CT扫描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气管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1日~2011年9月3013100例经CT诊断为气管憩室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胸口人口处气管旁的不规则或类圆形极低密度影,低密度影与气管腔内气体密度一致,连续薄层扫描可发现低密度影与气管之间有一较细的管道相连,99例位于气管的右后方,仅1例位于左后方,气管憩室最大直径在0.4~2.4cm,95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其中3例有线样分隔,两例患者并发气管憩室感染,表现为气管旁囊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增高。结论64层螺旋CT对气管憩室有确诊价值,临床上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及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临床怀疑PE的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及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 56例患者中肺动脉栓塞34例,PE病例CT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充盈缺损。超声心动图诊断PE的直接征象(肺动脉血栓)3例,间接征象20例,无异常变化33例。结论超声检查发现肺动脉栓塞直接或间接征象可以明确诊断或疑似诊断,而多排螺旋CT是一种有效、准确、无创性诊断PE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变异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CTA)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发生率3.4%。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方法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临近大血管的关系,用仿真内镜(CTVE)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临近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中,右冠(RCA)开口于左冠窦2例,RCA开口于前降支(LAD)1例,RCA开口高位2例,LAD与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左冠窦2例,LCX开口于右冠窦1例,LCX开口于右冠主干1例。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冠状动脉全貌,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56层与64层螺旋CT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在进行256层螺旋CT以及64层CT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并对其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平均扫描时间及平均造影剂使用剂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均为100.0%,在噪声、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扫描长度方面,256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256层螺旋CT平均造影剂用量为(4.45±1.37)mSv,64层螺旋CT为(5.68±1.0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平均扫描时间256层螺旋CT为(3.68±1.29)s,64层螺旋CT为(7.6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与64层CT都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但256层螺旋CT较64层螺旋CT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放射性造影剂的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64slicespiralCT,64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限度。方法 41例冠心病疑似患者在2周内进行了64SCT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AG),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了解其限度。结果以CAG为金标准,64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管腔内径狭窄≥50%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5.4%、阴性预测值为97.8%、阳性预测值为80.0%。在对照的448个节段中,64SCT误判25个节段,其原因及节段分布为:回旋支远段及右冠状动脉中段相对运动幅度更大所致的伪影7个节段,心率过快所致的伪影3个节段,心律不齐所致的伪影3个节段,呼吸伪影4个节段,冠状动脉管壁钙化伪影8个节段。结论 64SCT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的有效筛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呼吸运动、管壁严重钙化的患者中及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段相对运动幅度较大的血管节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55例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国内、外文献比较。结果1655例完整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中,共检出成人心肌桥238例,检出率为14.38%,共检出肌桥259段,其中前降支中段238段,前降支远段7段,前降支近段4段,右冠中段3段,CRX中段3段,其他冠状动脉节段4段.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心肌桥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与64层螺旋CT(64SCT)对6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并以CAG为金标准检验64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64SCT扫描能清晰辨认并满足诊断要求的节段数(458)显著少于CAG(504)(x2=20.1318,P<0.01);CAG确诊冠心病38例,64SCT诊断为冠心病者3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SCT对各节段血管病变的检出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96.0%,阳性预测值为88.0%,阴性预测值为97.9%.结论 与CAG有创检查相比,64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仍具有较高价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值得用于该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