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1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  侯宪文等 《胃肠病学》2001,6(C00):146-14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内镜随访情况。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24例,分2块全部切除2例。术中出血2例(发生率7.7%),予止血夹钳夹止血。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25例黏膜内癌,1例黏膜下癌,切缘距离病变超过2 mm,无肿瘤组织残留,无血管及淋巴管侵犯。26例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2例创面见息肉样组织增生,予高频电切除,病理诊断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其余病例创面形成瘢痕,无肿瘤复发。1年后复查结肠镜病变均无复发。此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原切除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在完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可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探讨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978年-1999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91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单纯镜治疗48例(51个癌灶),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43例(47个癌灶)。内镜的癌灶完全切除率达96.8%(61/63),无无严重并发症产生。单纯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2年随访,除失访4例、3例死于心脏病外,患者无1例复发,存活率达10  相似文献   

5.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10月~1995年10月经结肠镜下息肉除,粘膜切除或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局限于粘膜(M)和粘膜下层(SM)的大肠早期癌72例,其中M型63例,SM型9例。男性38,女性34,老年期>60岁23例,老年前期34例,<45岁15例。以直、乙结肠最多见54例(75%)。病变以直径1~2cm最多有38例(52.7%)。内镜下形态Ⅰ型隆起型有48例(66.6%)。结肠镜肉眼确诊癌仅12例(16.6%)。活检病理确诊癌占58.8%。72例中12例作根治性手术,其中1例SM癌有淋巴结转移。58例在内镜下除,2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随访4年,其中1例Is型3月后复发,追加手术有淋巴转移,术后4年肝转移死亡。另有10例(13.8%)又发现新生腺瘤再除。本结果提示结肠镜对发现早期癌有很大价值,但肉眼判断及活检诊断价值不大,主张内镜下作病变除或切除,全瘤病理检查最有价值:如是M癌无需追加手术,SM癌主张作根治性手术。所有早期癌均应作全结肠检查和手术后继续结肠镜随访,可发现多发癌和新生腺瘤。大肠早期癌若经合理治疗预后良好,本组4年生存率为98.7%.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0年6月~2005年12月开展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以来,共切除消化道息肉246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食管平滑肌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既往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食管平滑肌瘤1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脂肪瘤的内镜下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消化道脂肪瘤是一种良性的,缓慢生长的非上皮性肿瘤,通常呈单发生。近年来,很多报道认为内镜下治疗胃肠道脂肪瘤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替代疗法,然而对此仍存在争议,因为切除直径达到2cm或更大的脂肪瘤出现穿孔和出血的风险很大。从1972-1992年,我院成功地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超过100例。在此基础上从1993年6月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142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探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的意义 ,我们采用OlympusCLE 10纤维结肠镜 ,PSD 10型高频发生器 ,OlympusWSD 9u圈套器 ,WFD Iu热活检钳 ,对 14 2例先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之后 ,根据息肉情况 ,采用①直接对 <0 .5cm以下息肉行热活检钳电凝 ;②直接圈套法切除 ;③分块分次切除。并对切下息肉回收送病理检查。结果 :14 2例患者 2 0 2枚息肉全部摘除 ,未发生肠出血。发生肠穿孔 1例 ,均门诊随访未住院观察。术后标本送病理。息肉 2 0 2枚 ,其中单发 95例 ,占 6 7% ,多发 4 7例 ,占 33%。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 ,形态包括有蒂、…  相似文献   

10.
11.
周美仙 《内科》2012,7(2):149-150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范围越来越被扩大。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的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使组织水分汽化,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被切除。对于息肉小于0.5 cm×0.5 cm者可用氩气烧灼治疗,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中脂肪成分增多,纤维素成分减少等因素,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水平,探索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对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小病变用0.4%靛胭脂行黏膜染色,观察腺管开口及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直接切除或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果 发现大肠癌23例,其中早期大肠癌14例,行内镜下治疗10例.结论 黏膜染色及对腺管开口分型,能明显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水平,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3种术式[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结肠息肉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A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B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C组采用EMR,比较3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B、C组手术时间、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且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后住院时间、平均息肉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随访时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EMR治疗结肠息肉患者手术效果更佳,有效率及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16.
内镜下套扎电切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套扎电切术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的价值,并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内镜、超声微探头探察发现45例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患者。结果 45例小平滑肌瘤中38例一次性完全切除,6例残存瘤体行二次切除,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套扎电切联合术可根治上消化道平滑肌瘤,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可切除性早期大肠癌的镜下特点,探讨早期大肠癌内镜下切除术的适应症以及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1)息肉(IP、ISP)型者,采用高频电蒂部切除术;(2)扁平隆起(Ⅱa)型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结肠镜全结肠复查。结果本组75例早期大肠癌术后经3年的追踪复查切除部位均无复发,1例Ⅱa型粘膜切除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根处糜烂,病检时仍发现癌细胞行补充外科手术根治性治疗,经3年复查无复发。结论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IP、ISP型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Ⅱa型应慎重选择。术后应予1、3、6、12个月进行复查,以后每年复查1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内镜治疗。方法对35例早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早期大肠癌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35~81岁,症状以无症状检查而发现的为多,其次为便血、腹痛,部位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多,占85.71%。20例行息肉圈套器切除术,9例行EMR术,6例行ESD术。3例术后病理标本提示有可疑癌组织残留而行腹腔镜手术(8.57%);2例术后延迟性出血(5.71%);1例术后复发(2.86%),追加外科手术。结论早期大肠癌大部分没有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是诊断的有效方法。内镜下治疗疗效满意,避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疗新技术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大肠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大肠癌.现已公认内镜检查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最佳手段,但文献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平均不到10%。随着内镜设备及技术的发展可望改变这一现状。一些新技术如放大结肠镜技术、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等,均有助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 Resection,EMR)是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本文仅就早期大肠癌的诊疗进展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20.
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胃多发息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内镜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胃多发息肉的实用价值.方法:分别用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组)与高频电切联合电凝(B组)治疗胃多发息肉70例患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70例患者共356枚息肉,经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36例(A组,182枚,其中山田Ⅰ-Ⅱ型151枚,山田Ⅲ-Ⅳ型31枚)均一次性顺利切(灼)除,经内镜高频电切联合电凝34例(B组,174枚,其中山田Ⅰ-Ⅱ型146枚,山田Ⅲ-Ⅳ型28枚)其中25例(145枚)息肉一次性顺利切(灼)除,另9例(29枚)出血需钛夹止血.A组治疗过程中止血效果明显优于B组(χ2 = 33.02,P<0.01).结论:经内镜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耗时少,优于高频电切联合电凝治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