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下腰痛(LBP)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脑功能连接变化,初步探讨针刺治疗LBP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 纳入20例LBP患者,右侧大肠俞和委中穴针刺治疗14天.均于针刺治疗前、后间隔1天行两次静息态数据采集.分析LBP患者的全脑关联模拟图,比较针刺治疗前后的功能连接差异.结果 全脑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低频振幅(ALFF)技术探讨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方法 70例缺血性卒中合并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予以头针联合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对照组除不予以头针干预外,其他均与联合治疗组保持一致,4周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rs-fMR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脑区ALFF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fMRI结果显示:经4周治疗后,组间差异脑区主要位于双侧中央后回、辅助运动区、右侧丘脑及左侧小脑半球等。结论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增强运动相关脑区的功能,且这些脑区可能是头针的靶效应脑区。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观察右侧经典三叉神经痛(CTN)患者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对21例右侧CTN患者(右侧CTN组)和35例健康志愿者(HC组)分别行rs-fMRI检查,选择PAG作为兴趣区,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得到两组间与PAG功能连接具有差异的脑区,并将右侧CTN组有差异的功能连接与患者的病程、疼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HC组比较,右侧CTN组PAG与双侧前扣带回(ACC)以及右侧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多重比较采用GRF校正,P<0.01),并且PAG与双侧ACC功能连接的强度与病程(P=0.007)、疼痛感觉评分(P=0.005)、疼痛情感评分(P=0.006)呈正相关。结论:右侧CTN患者PAG与多个脑区间存在异常的功能连接,为深入了解经典三叉神经痛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新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人静息态功能MRI (rs-fMRI)的脑功能连接(FC)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IBS-D病人24例及正常对照(NC)组23例。IBS-D病人接受“调神健脾”针刺法治疗6周(3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严重程度评分(SSS)、生活质量量表(QOL)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病情及针刺疗效。NC组仅于纳入当日行rs-fMRI检查,IBS-D病人分别于纳入当日和针刺治疗6周结束后48 h内行rs-fMRI检查。在自动解剖标记(AAL)脑区模板上选取双侧岛叶,扣带回(前、中、后部),杏仁核及丘脑为种子点,构建其与全脑各脑区的FC。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NC组及治疗前后IBS-D病人的FC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事后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对IBS-D病人治疗前后的差异脑区F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IBS-D病人经针刺治疗后较治疗前的SSS、HAMA 评分下降(均P<0.05),QOL评分升高(P<0.05)。与NC组相比,治疗前IBS-D病人的左侧岛叶-右侧颞中回、左侧中扣带回-右侧颞极颞中回脑区的FC增强(均P<0.05);治疗后,上述FC均减弱(均P<0.05)。与NC组相比,治疗后右侧前扣带回-小脑蚓部3区的FC增强(P<0.05),左侧杏仁核-左侧中央后回的FC减弱(P<0.05);而治疗前上述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BS-D病人的右侧前扣带回-小脑蚓部3区间FC值(0.1±0.2)与HAMA评分(8.2±3.9)呈负相关(r=-0.451, P=0.027),左侧杏仁核-左侧中央后回间FC值(-0.1±0.2)与HAMA评分(8.2±3.9)呈负相关(r=-0.456, P=0.025)。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变IBS-D病人与内脏疼痛、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FC,且与临床症状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探究针刺太冲穴治疗眼疾的现代科学机制.方法:30例健康志愿者接受交替针刺视觉相关穴位--太冲穴及假穴,1.5 T MRI采集数据,SPM 2软件处理后获得2个针刺任务的个体及组激活图;组激活图若见视皮层激活,计算激活点的信号强度,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组激活图针刺太冲穴见视皮层激活,而假穴未见激活;针刺太冲穴双侧视皮层激活点信号强度均较强,且均为针刺侧激活强度强.个体激活图针刺太冲穴9例视皮层激活;假穴6例. 结论:BOLD-fMRI研究中发现针刺太冲穴激活双侧枕叶视皮层(BA18),负责较高级视觉过程,且针刺侧视皮层激活强度强,为中医针灸治疗眼疾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肝硬化患者脑默认网络(DMN)的影响。方法:10例拟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患者组)和1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10例正常对照者及10例患者术前、术后(平均8天)均行rs-fMRI。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分离得到各受试者的默认网络脑区,采用单样本t检验对患者术前和对照组进行组内分析,观察各自的DMN空间分布模式;分别对患者TIPS术前与正常对照组、患者TIPS术后与术前的DMN功能连接进行组间比较,观察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的改变情况。结果:TIPS术前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显示出典型的静息态脑默认网络空间分布模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IPS术前肝硬化患者默认网络脑区功能连接既有降低也有增高,降低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背外侧、双侧顶下小叶及颞叶;增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及内侧前额叶。与TIPS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出现双侧楔前叶及角回功能连接增强,而后扣带回及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度减低。结论:静息状态下,TIPS术后早期肝硬化患者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即出现改变,既有功能连接减低也有增强,提示TIPS对肝硬化患者脑默认网络既有功能损伤又有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rs-fMRI)功能连接密度图(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方法观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GTCS)发作间期脑网络水平的改变.方法 对40例GTCS患者(GTCS组)与4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正常对照组).采用3.0T超导MR仪采集rs-fMRI数据,计算并对比GTCS组相比正常对照组FCD改变的脑区,观察FCD改变的脑区与患者发作频率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TCS患者发作间期FCD增加区域呈对称性分布,以双侧丘脑、双侧舌回、距状回及双侧楔叶为主(P<0.05);FCD减低的区域主要包括双侧颞叶、双侧海马旁回区域及双侧内侧前额叶.GTCS患者的发病频率与双侧丘脑FCD呈负相关(右侧为r=-0.315,P=0.048;左侧为r=0.349,P =0.027).结论 本研究发现IGE-GTCS患者丘脑及DMN区域功能连接的异常,有助于进一步揭示GTC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对烦躁焦虑患者脑功能的调节,为针刺太冲穴治疗中医"郁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招募中医烦躁焦虑状态受试者24例,随机平均分成针刺组和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接受一次静息态fMRI扫描,针刺组在针刺太冲穴后即刻行一次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针刺太冲穴即刻针刺组双侧梭状回低频振荡振幅(ALFF)信号较对照...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逻辑、语言、记忆、执行、注意等功能中一项或多项受损,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头针治疗PSCI效果确切,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将近年来基于静息态fMRI、DTI及MRS对头针治疗PSCI中枢效应的文献予以综述,发现头针可通过调整PSCI患者认知相关脑区自发神经元活动强度、功能连接状态、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和脑内代谢物质浓度,进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针刺太冲穴的脑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采用功能MRI(fMm)方法研究与针刺太冲穴(Liv3)有关的脑功能区,以及可能的针刺后效应。方法健康右利手志愿者18例参加本次实验。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包括静息期、刺激期和针刺后效应期。每名被试只接受1种针刺,即针刺右侧Liv3或针刺相邻假穴位,其中,10例被试者参加穴位针刺,其余8例参加假穴位针刺,同时进行全脑的fMRI。采用统计参数图(SPM99)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分析获得刺激期、后效应期状态分别与静息期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以P〈0.001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最后利用SPM的掩盖(Mask)功能,从针刺激活区中排除假穴位针刺的干扰激活区,得出针刺激活的特异性脑区图。结果排除8例假穴位针刺期激活脑区后,与静息状态比较,针刺10例被试右侧太冲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左右小脑(t值分别为10.06、9.82)、前额叶、顶上小叶(t值分别为4.36、4.53)和顶下小叶(t值分别为3.94、4.95)、枕叶、海马旁回(t值分别为5.63、6.32)、岛叶(t值分别为3.82、5.51)、丘脑、豆状核(t值分别为3.24、4.40)以及对侧颞极和前、后扣带回(P值均〈0.01)。排除8例假穴位针刺“后效应期”激活区后,针刺10例被试太冲穴后效应期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小脑、前额叶、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枕叶、豆状核、海马旁回,同侧颞极、海马、岛叶和丘脑,对侧尾状核头和胼胝体以及前、后扣带回。结论针刺Liv3激活视区、边缘系统和皮层下灰质结构,可能是脑内调整的特异性脑区,而且这些区域在后效应期仍有激活,为针刺后效应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客观证据,这将为以后针刺实验的科学设计奠定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1.
【摘要】默认模式网络(DMN)是目前已知人脑静息态(即非执行任务时)起主要作用的脑区集合。先前的研究证实了DMN是一组由空间分离但功能连接密切相关的脑区组成。这也是随着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的发展,对人脑复杂网络研究的重要突破。目前,基于rs-fMRI的DMN研究在多个领域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及广度。此外,传统中医针灸在DMN的研究中特色鲜明,体现了针灸神经影像交叉学科的独特性。本文对目前rs-fMRI技术在DM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神经影像学领域脑网络功能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机制.方法 运用3.0T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刺抑郁症患者肝经原穴太冲,观察治疗前后相应的脑功能变化.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8例首发轻度抑郁症患者分为氟西汀组和太冲组,各9例,疗程均为1个月,采用针刺模式的组块设计方法,各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扫描,将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氟西汀组双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中回、右侧枕叶信号降低;太冲组双侧额叶、双侧颞叶、双侧顶下小叶、双侧小脑信号降低.结论 针刺太冲能调节额叶功能,可能与针刺治疗抑郁症的脑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联合运用行为学测试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方法,探讨右侧颞叶癫痫(rTLE)患者警觉相关脑网络特点及其损害.方法 对20例rTLE患者和18例对照行注意网络测试(ANT),比较其警觉网络效率.随后行rs-fMRI扫描,运用基于稳定的群组独立成分分析软件(MICA)提取警觉相关脑网络,并行组内分析和组间比较.提取rTLE患者组差异脑区功能连接Z值,与警觉网络效率行相关分析.结果 rTLE患者与对照组ANT测试警觉网络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LE患者组与对照组存在类似的警觉相关脑网络,网络内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右顶下小叶、角回,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右额下回岛盖部、中央沟盖、额中回、背外侧额上回、楔叶、枕上回等脑区.右楔叶功能连接Z值与警觉网络效率相关.结论 rTLE患者存在警觉相关脑网络损害,可通过增强其他脑区功能连接进行代偿.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电针刺激双侧率谷穴(GB8)即刻脑效应。方法:招募15例健康受试者,采用针刺专用头颅线圈,针刺双侧率谷穴及非经非穴并进行fMRI扫描,采用SPM12软件进行预处理及统计学分析。采用REST软件提取激活脑区时间序列信号值,与各针感强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相比较非经非穴组,针刺双侧率谷穴后正激活脑区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眶部额下回及右侧海马旁回,未见负激活脑区出现(P<0.05,FWEc校正)。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时间序列信号值与酸疼、胀满及麻木针感强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采用针刺专用头颅线圈观察针刺双侧率谷穴后即刻脑激活情况,可以为探讨头穴的针刺即刻脑效应机制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提高老年性痴呆认知能力和改善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双侧合谷和太冲穴 ,进针 2cm ,捻转 180° ,频率为 6 0次 /min ,持续捻转 5min ,间歇 1min ,共 2 0min。结果 :针刺可以明显提高老年性痴呆的认知能力 ,改善PET和fMRI脑功能。结论 :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4d、28d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FS)和洼田氏评定。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针刺配合功能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功能训练(P〈0.05)。结论针刺配合功能训练不仅可以加速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副作用小,花费少,可以作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肾移植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脑默认网络(DMN)的影响.方法:21例拟行肾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患者组)和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组研究.22例健康志愿者及21例患者术前、术后(平均38d,范围25~69d)均行rs-fMRI检查.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分离得到各受试者的默认网络脑区,采用单样本t检验对患者术前和对照组进行组内分析,观察各自的DMN空间分布模式;分别对患者肾移植术前与正常对照组、紧移植后与术前DMN功能连接进行组间比较,观察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的改变情况.结果:肾移植术前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显示出典型的脑默认网络空间分布模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移植术前患者组默认网络脑区功能连接既有降低也有增高,降低脑区包括双侧额上回、双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中回及颞上回;增高脑区主要位于双侧楔前叶、双侧顶下小叶及内侧前额叶.与肾移植术前相比,肾移植术后患者出现右侧颞中回、双侧内侧额上回及额上回功能连接的增强.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即出现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增强,提示肾移植可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默认网络脑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委中穴与足三里穴PET/CT脑功能显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PET/CT技术对比分析针刺不同穴位在大脑诱发的反应,探讨穴位与大脑的联系。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针刺右侧委中穴和足三里穴,并行PET/CT脑功能显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配对t检验模型,得出针灸2组穴位的差异激活图。结果 ①针刺委中穴组与针刺足三里穴组比较,脑内诱发多个区域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的脑区为:Broadmann19、40、28、21、20、22和左右小脑局部区域(t〉4.03,P〈0.01);②针刺足三里穴组与针刺委中穴组比较,脑内诱发多个区域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的脑区为:Broadmann32、6、4、40(t〉4.03,P〈0.01)。结论 针刺能增加相应脑区的葡萄糖代谢,针刺委中穴和足三里穴所诱发的脑区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探讨广泛性焦虑症(GAD)患者脑静息态局部一致性异常。方法:24例 GAD 患者及24例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 rs-fMRI,应用基于体素的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法,比较两组中脑 rs-fMRI 的差异(t 检验),并对差异脑区的 ReHo 值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AD 组中 ReHo 值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右侧枕中回、左侧额中回和右侧梭状回,ReHo 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额下回、右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和左侧额上回(P <0.001、簇大小>10个体素)。GAD 组中仅右侧丘脑的 ReHo 值与 HAMA 评分呈显著负相关(γ=-0.637,P =0.001)。结论:rs-fMRI 可以反映 GAD 患者脑功能区的局部一致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辰针刺足少阴肾经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针刺足少阴肾经后引起的脑功能变化及其各功能区在脑内定位的异同和分布规律,寻找不同时辰针刺同一经络治疗效果差异的中枢原因。方法:健康志愿者20例在足少阴肾经开穴和闭穴时配伍电针针刺太溪与复溜两穴位后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实验,同时选取2个非穴位针刺点进行同样的实验作为对照。结果:足少阴肾经开穴组与闭穴组脑功能成像结果显示功能被激活信号增高和功能被抑制信号减低的脑区有不同。开穴组最大激活脑区位于双侧扣带回,最大抑制脑区位于右侧眶内侧回。闭穴组最大激活脑区位于左侧小脑,最大抑制脑区位于右侧眶内侧回。结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到的不同时辰针刺后中枢效应的差异,不同时辰针刺非穴点后,没有这种差异。不同时辰针刺足少阴肾经后,脑功能激活信号增高脑区和信号减低抑制脑区均有差异,开穴时段内两经络激活区和抑制区的数目和范围要比闭穴时段内多和广。开穴时可以形成完整的中枢激活与反射环路,闭穴时则无法形成完整的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