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由于双眼外观正常,无斜视且一眼视力良好,很难被家长及患儿发觉,常常就诊较晚,错过了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现将自1998年1月至今初次在我科门诊治疗的37名大龄儿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79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动态分析郑顺生魏伟(东平县人民医院,271500)1988年以来,我院共诊治弱视589例,其中单眼弱视98例,屈光参差性弱视79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9例弱视中,男48例,女31例;左眼51例,右眼28例;年龄3~9...  相似文献   

3.
潘美华  傅智伏 《新疆医学》2000,30(2):136-137
单眼弱视是指一眼的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另一眼无器质性病变或有器质性病变,育不相适应的视力低下者。临床上由于屈光参差所造成的单眼弱视较多见,本文对100例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诸力伟  许琦彬  盛文燕  徐俊丽  张雨 《浙江医学》2011,33(8):1140-1141,1144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黄斑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组织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60例,以弱视眼为实验组。以其自身另一非弱视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并比较双眼的黄斑区域内视网膜平均厚度(MRT)、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MF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结果两组眼MRT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MFT及RNF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弱视眼MFT、RNFLT较非弱视眼增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组织结构的发育解释弱视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陶耘 《广西医学》2008,30(7):1003-1005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程度、类别、治疗年龄与弱视程度、疗效的关系,为儿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28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按年龄分3岁~、6岁~、8~14岁组,对所有患儿进行相关干预与治疗。结果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多见,屈光参差程度及年龄越大则弱视程度越重,但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类型无关;在屈光参差的类型中以近视性屈光参差治疗效果最好。儿童年龄越小,弱视治疗疗效越好。弱视程度越重,治疗疗效越差。结论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程度有关。儿童年龄越小、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07例3-12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弱视程度与年龄、屈光参差量关系密切,均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屈光参差差值越大,弱视程度越重。在屈光参差类型中,以无视为多,占56.1%。  相似文献   

7.
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分析陶耘(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柳州市545001)关键词屈光参差;弱视弱视是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一种常见病,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弱视的防治工作,现将我院4年来67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本文67例均来自于我院...  相似文献   

8.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步渠  时恒舰 《河北医学》2003,9(10):900-902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状态与弱视的关系。方法:对11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类型、屈光度与弱视的发生率、程度及视力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以双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最多(53.6%),其次为远视性散光参差(31.8%),远视屈光参差度最小O.75D,最高8.00D,散光最小参差度0.50D,最高3.50D。结论:导致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主要是远视屈光参差,其次为远视性散光参差,远视最小屈光参差度0.75D,远视散光最小参差度0.50D,屈光参差度越大。视力差越大,弱视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视知觉感知训练中屈光参差弱视患儿的心理变化,加强对视知觉感知训练患儿的心理护理及临床指导,使患儿配合治疗.方法 将60例到我院进行视知觉感知训练中的屈光参差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弱视患儿治疗及护理,而心理护理组则在常规弱视患儿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心理护理组患儿通过心理护理,解除了视知觉训练中的心理问题,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知觉感知训练中屈光参差的弱视患儿仍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问题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弱视治疗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弱视的防治工作,现将我院1995-2000年眼科门诊检查确诊的12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结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为研究组和同期、同年龄段视力正常的6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体积。结果:研究组A1、A2、A3区视网膜明显厚于对照组,A1、A2、A3区视网膜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检测可准确检测远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敏感度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收取的4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5例斜视性弱视患者和35例正常儿童进行灵敏度对比分析。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斜视性弱视组在各个空间频率敏感性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在各个空间频率敏感性均低斜视性弱视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弱视患儿弱视眼较非弱视眼灵敏度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灵敏度较斜视性弱视患儿低。  相似文献   

13.
韦美荣 《华夏医学》2003,16(1):111-112
屈光参差是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 ,治疗方法有戴矫正眼镜、常规遮盖、精细作业及同视机治疗等。本院采用以上疗法综合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 ,发现相同的治疗方法结果却有不同 ,现分析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我院 1996~ 1997年 6月小儿眼科门诊确诊的资料完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16 2例 ,男 75例 ,女 87例 ,年龄 3~ 10岁 ,平均年龄 4岁 9个月。年龄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程度分布见表1。中心注视 15 7例 ,旁中心注视 5例 ,共同性内斜 5例。16 2例均为远视性屈光参差 ,全部用 1%阿托品眼水散瞳 ,连续 3d,3次 /d。根据 1997年全国儿童弱视…  相似文献   

14.
吴长庆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3):350-350,353
分析125例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患者的矫正视。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屈光参差中,远视性屈光参数的弱视发生率最高,混合性屈光参数次之,近视性屈光参数最低。  相似文献   

15.
分析125例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患者的矫正视力。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屈光参差中,远视性屈光参差的弱视发生率最高,混合性屈光参差次之,近视性屈光参差最低。在不同程度的屈光参差中,两眼屈光度相差<4D组的弱视发生率明显低于相差≥4D组。  相似文献   

16.
112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兰 《重庆医学》2004,33(3):449-450
目的探讨用综合疗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112眼)3~7岁、8~11岁、12~15岁3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7岁组治愈率78.26%,8~11岁组治愈率75.67%,12~15岁组治愈率51.72%,以3~7岁组疗效最好,8~11岁组疗效次之,12~15岁组疗效最差.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疗效、预后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测量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资料研究,对10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轻度28例、中度53例、重度26例)、110例斜视性弱视患儿(轻度41例、中度46例、重度23例)、30例正常儿童对比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其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儿童;中、重度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中,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非弱视眼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未进行过遮盖治疗和已行遮盖治疗的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无差异.结论 弱视患儿通过双眼间异常相互作用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可能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斜视性弱视患儿的非弱视眼较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双眼竞争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遮盖治疗不会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也不是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低于正常儿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与年龄、弱视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按年龄段:3-6岁组优于7-10岁组、7-10岁组优于11-14岁组;按程度轻度弱视最好、中度次之、重度最差。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与年龄、弱视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